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因「你瞅啥」引發的命案。今年8月,一對青年男女飲酒後和另一名男子發生言語糾紛,持刀互毆導致一死兩傷。梳理發現,近年來由於「你瞅啥」引發的刑事案件在北京時有發生。三中院對2014年至今因家庭瑣事糾紛、眼神不適當交流等「非典型瑣事」引發的已審結刑事案件進行梳理後發現,其中酒後言語失和的案件佔四成(12月5日《北京青年報》)。
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再也不能控制你的老拳。媒體的報導中,時常出現這樣的情景再現。而更多沒有報導出來的情況是,被動的一方或委曲求全主動讓步或寬宏大量不去計較而避免了事件的爆發。因為「你瞅啥」所以成廝打,多是挑釁者「眼神不好」,本來是遷怒於人的發洩,卻同樣遇到了需要發洩還沒找到遷怒對象的人。老百姓的說法,爆竹對爆竹。
在「你瞅啥」的遷怒中,我們需要瞅清什麼?
我們瞅清了人性的弱點。在一個人受到某種情緒的挫敗而沒及時得到理性的排解時,容易會因為一點小事瑣事而遷怒於他人。這是人性身上的普遍弱點,只是因為很多人把這個「惡魔」封在了「瓶子」裡而避免了爭鬥的發生。所以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以「你瞅啥」而遷怒於人的人,其遷怒的對象多是在他看起來比他弱勢的人。所以,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多是女人,校園欺凌中的被辱者多是老實的學生,街頭被欺負的人多是農民工和環衛工等社會底層。你很少看到有人遷怒於一個「肌肉男」或「刀疤臉」。用魯迅先生的話說,這是「弱者憤怒,抽刃向更弱者」。老百姓的話說,叫「欺軟怕硬」。
我們瞅清了「強者」對「弱者」的「優越感」。對於「欺軟怕硬」,就像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你處於那個需求層次的人,欺侮人的人主要想證明自已歸屬於強者或是聰明的人一部分,通過傷害他人來實現自身與他人的區別。這類似於一種信號商品標籤,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表現自已強勢,同時避免他們的攻擊而加大傷害自已可能要付出的期望成本。由於傷害某些人的期望成本比較低,能產生大量的收穫剩餘,這樣就會掂量能否從物質或精神上找到滿足需求層次的對象傷害。而一旦判斷失誤,衝突自然難免。大凡生活中我們遇到的「門難進,臉難看」、幼兒園虐童、養老院欺老等多源於此。
我們瞅清了當前教育的某些短板。相比較而言,「你瞅啥」的挑釁行為,在大中學生及社會青年身上發生的較多。這折射出當前教育的某些缺失。當學生被課業負擔壓抑了個性,擠出了愛好的時候,需要釋放的心理問題又不能及時得到來自校園和家庭的心理疏導,那麼很小的一點火星就可能引發一場廝打,在找不到遷怒對象的時候,可能出現的就是跳樓或出走。而公民教育的不足,又加大了「你瞅啥」發生的概率。
因弱裝強者,多在為失敗和不自信找藉口。其實,我們每個人所謂強大或弱小都是相對的。所以,如果覺得自己弱小,就要向真正的強者學習,強化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強起來;如果覺得自己強大,一定有比你弱小的人,當你看到比自己弱小的人時,更要多一份關心,瞅一瞅他們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強或若除了個人的努力,還與機會有關。你成了官員,可能趕巧遇上了一個機遇,所以不要漠視困難的群眾;你成了名人,可能也是一個機遇,所以不必瞧不起還在擺攤的髮小;你發了財,也可能是走了狗屎運,所以要多做一些慈善,多給別人創造一些幸福的機會。白巖松說,即使一條狗經常出現在央視的屏幕,那也會成為名狗。說的就是機遇的重要性。機遇仍然是這個社會的奢侈品,國家還需要更公平的制度或手段,為更多的人創造機遇。當然,機遇也不是坐等來的,每個人都需要努力,因為機遇多送給時刻準備著的人。
我們仍然需要不懈的教育體制改革。校園或校外的欺凌,都與教育的某些弊端有關。法制教育的不足,網路遊戲的暴力,家長的溺愛,文學藝術教育的失衡等等,都釀就了少數學生的戾氣。該補的短板還需儘快補上。只有當越來越多的人從別人那裡瞅出自己的不足的時候,瞅出可以為別人做一些幫助的時候,這個社會才更和諧。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