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漢奇:筆走奇峰 方為學問

2020-12-14 人大新聞網

先生,中國人綿延數千年的敬稱。一聲「先生」,可以俯身,可以仰視,流露出對師者的感佩和尊崇。

從事新聞史研究66年,方漢奇只做著一件事,就是潛心築就學術階梯,讓後來人踏著他的肩膀向上攀登,讓新聞史這門冷學問升華為時代的顯學。

以史為鏡守護本心

1926年,方漢奇出生在廣東普寧的書香世家。祖父給他起名「漢遷」,寄望他治學當如司馬遷,可七七事變後,他的名字因為與廣東話中「漢奸」諧音成了被人打趣的對象,於是改名「漢奇」。

生逢亂世,他在顛沛流離中堅持學業。當時的中國,不同信仰的人抱持抗日救亡的相同信念,方漢奇贊同這種同仇敵愾的愛國心,他認為青年人在任何時候都應當接受歷史教育和愛國教育,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根本所在。

在運動浪潮風起雲湧的時代,方漢奇搞「四清」,進「牛棚」,當「牛鬼蛇神」,後來又下到「五七幹校」……十幾年間,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幾近停滯。他隨遇而安,笑稱自己從「老運動員」最終鍛鍊成了「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知識分子,卻又在思想上保持一個知識分子對黨和國家高度的政治自覺。

學而慎思勤行至簡

方漢奇與新聞的邂逅始於一次不期而遇。

高中時,他意外發現了一位親戚參加北伐戰爭時留下的藏報,這些「古董」報紙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眼球,從此方漢奇開啟了自己的藏報生涯。第一次,新聞二字,在他內心深處有了最本真和最直接的觸動。1946年,他考入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新聞系。上課之餘,方漢奇幾乎跑遍了蘇州城大大小小的舊書店。短短幾年,竟搜集到了3000多份報紙,其中不乏《述報》這類海內外孤本。

全國解放後,方漢奇應邀赴上海新聞圖書館工作。在這裡,吸引他的仍然是舊報紙,「那又是一個富礦,有500多種報紙,《申報》《新聞報》都是全套的。」從此,他一生的目光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新聞史。

「做研究要不唯上、不唯書、不唯尊者諱」

學界同仁和方門弟子都知道,老教授有一座「學術寶庫」,就坐落在他書房中觸手可及的一個特別設計的抽屜裡,那是他半個多世紀的心血結晶,也是他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之所在——10萬張學術卡片。這10萬張學術卡片為他繪製了一張縱橫交錯、寬廣綿密的學術地圖。「一個新的材料掉進去,立刻就被這張網鎖住,成為它的有機組成部分」方漢奇像運籌帷幄的將軍一樣,「用的時候一聲號令,都到跟前。」

人民大學停辦期間,沒有了做學問的條件,方漢奇就在與北大的工農兵學員們一起「摸爬滾打」中積累素材,照樣堅持研究。

方先生治史,史料的積累只是第一步,而要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真正走進新聞史研究的大門,把學問做實、做深、做透,就必須懷有一顆對史實的敬畏之心,不唯上,不唯書,不慕虛名,不鶩虛聲。

上世紀六十年代,人民大學新聞系曾有過一次「左」的學術批判運動,號召全系師生對「舊教材」中所謂的修正主義觀點、資產階級觀點進行批判,如方漢奇提出的對革命民主主義時期的一些思想觀點的批判繼承的問題,就受到很大衝擊和否定,但他堅持認為自己的觀點是符合革命導師的相關論述的。最終,此事受到中宣部的關注,被錯誤批判的觀點重新被訂正了過來。

中國新聞事業的守望者

方漢奇的書房,頂天立地的「書牆」令人目眩神迷之餘唯有讚嘆。且書後有書,重疊而放,暗藏玄機——這竟是一片雙層書牆。置身這片書海,方先生找書猶如探險,先用望遠鏡從書桌處仔細「偵察」,確定方位後,再登梯徐徐取下。

而這汗牛充棟的專業藏書,僅僅是「文革」結束以來的積累。1978年人民大學復校,再次回到教學研究崗位時,方漢奇已經56歲了。在方先生的治史生涯中,接下來的這40年,是他潛心治學、「精耕細作」的「黃金時代」。

268萬餘字的《中國新聞事業通史》,是中國新聞史的集大成之作;上中下共三卷本的《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是中國新聞史研究最權威的工具書和教學參考用書。方漢奇埋頭書齋,「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現在,年過九旬的方先生仍扎在學術研究的第一線。針對當前中國新聞史教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他提出要「打深井」「多做個案研究」。他常常說,「題目要小,挖掘要深」,新的概括、新的分析、新的語言、新的材料、新的見解、新的結論這「六新」的功夫下到家了,自然會有大量的新成果湧現,推動整個中國新聞史研究工作的開展。

「凡是人類感興趣的,我都感興趣。」

方漢奇說,「新聞工作者總是在和陌生的事物打交道,因此要不斷學習,要永遠保持對新事物的新鮮感和好奇心。」他的一天,開始於新聞,結束於新聞,早翻微信晚閱報,與朝聞天下、新聞30分、新聞聯播的相會同三餐一樣準時。他把自己比喻成一隻蹲在網中間的蜘蛛,每天捕捉著由平面媒體、電視媒體、網絡媒體和新媒體交織而成的信息網上最為敏銳細微的搏動。

1996年,他用上了286電腦,用「一指禪」輸入得飛快;1998年,他開始「上網衝浪」,後來還玩起微博、成了大V,擁有175萬粉絲。他說,「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親口嘗一嘗。」

「七搞八搞就老了」,但91歲的方漢奇不但沒有停下來,他好奇了一輩子、學了一輩子,怎麼也好奇不完、怎麼也學不夠。

 「我願意做學生們的拐杖」

自上海聖約翰大學新聞系開始,及至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再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在這方三尺講臺上,方漢奇一站就是一個甲子。從學生到先生,他樹立了為師育人的典範。

方先生講課,旁徵博引、貫通古今,掌故信手拈來。他講梁啓超,隨口就可以背出一篇千字政論,一邊背誦,一邊踱步,興之所至,旁若無人;他講邵飄萍,提到「府院之爭」,正史、野史,大人物、小人物,大事件、小事件,統統娓娓道來,舉重若輕,讓同學們拍案稱奇。

從1985年到2016年,在從事新聞教育事業的60多年時間裡,方漢奇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其中不乏郭超人、陳錫添等傑出代表。1996年,這位我國資歷最深、教齡最長的新聞史教學研究工作者被授予我國新聞教育界的最高榮譽——韜奮園丁獎一等獎。

人們讚揚他和戈公振先生是中國新聞史領域的「兩座高峰」,他平靜地說:「戈公振是高峰,我只是個小丘陵。他是奠基人,我只是歷史長河中起傳承作用的一個小鏈條。」

鮐背之年夕陽最美,滿目青山晚照情濃。

相關焦點

  • 亦莊亦諧方漢奇 學術泰鬥是位「段子手」
    「巡視」書房要用望遠鏡方老師的家就在人大校園中的一座塔樓裡,在他打開門的瞬間,我幾乎以為又回到了20多年前,方老師和我記憶的中樣子幾乎沒有什麼變化,雙眼有神,動作敏捷,氣場強大,完全不像一位九旬老人。 依舊是滿頭招牌的白髮,多年過去竟更為耀眼,亮如銀絲,一縷不亂。新聞系一茬茬的學子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方先生頭上的每根白髮都是學問。」
  • 方漢奇:新聞史是歷史的科學
    當月17日,人民大學舉辦了「方漢奇教授從教65周年學術思想研討會」,在圖書館大廳內,方先生的學術之路圖片實物展覽也同時舉辦。   之前,《人民日報》《新聞愛好者》《新聞春秋》等多家媒體紛紛組稿,刊發系列文章為方先生祝壽。而在各種社交媒體上,學界的祝賀更是數不勝數,方先生「感謝大家善頌善禱」,並自喻為屠呦呦手裡的青蒿素、顯微鏡下的小動物,開始被世人進行研究了。
  • 理論學人丨方漢奇:要當先生,先當學生
    在此也借用方先生這句話,祝願他身體康健、福壽綿長。為學當如金字塔——對話方漢奇三月的北京,大風呼呼作響,方漢奇的書房卻是一處安靜所在。不大的房間裡,地板上、茶几上、書架上……目之所及、裡裡外外都是書。置身其中,93歲的方漢奇耐心地一一回應《南方》雜誌記者的問題,帶我們走進他的精神世界。
  • 方漢奇 三尺新聞史講臺上的高峰
    1976年,隨著「文革」結束,已屆知天命之年的方漢奇投入緊張的教學研究。1978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復校,北大中文系新聞專業全體師生又整建制並回人大新聞系。那段日子,搞學術研究並不吃香。在一場接一場政治運動中,方漢奇一直沒有間斷治學。他說:「一個人甘於坐冷板凳,在非常時期也安下心來做學問,那些年我沒閒著,總有一天用得著!」
  • 「新聞學熊貓」方漢奇:用66年把冷板凳坐熱
    銀行工作人員誤以為方漢奇被詐騙,呵退身邊陪同的人,單獨問他「你兒子知道嗎」,「轉這麼多錢我要和你孩子確認下」。最後是陪同人員出示當時的新聞和視頻才解了圍。  他要把這100萬元全部捐給中國新聞史學會,用來提高學會授獎的額度和促進新聞史研究。  「在方先生的印象裡,我們一直都很窮」,陳昌鳳說。新聞史學會沒有撥款,會費5年一交,每人20元,不夠請一位秘書。
  • 新聞學泰鬥方漢奇撰文支援抗疫:一個新聞老兵的情懷,我有!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新聞史學會」官方微信公眾號3月4日刊發了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首屆召集人、中國新聞史學會創會會長方漢奇先生的文章《抗擊「新冠」,老兵報到!》。
  • 熱誠厚重,不同尋常的師生情誼——記方漢奇先生對彭翼仲後人的關心愛護與扶助
    作為新中國資歷最深、教齡最長的新聞史學家,方漢奇先生被學界譽為「泰山北鬥」。在年輕的新聞學子心中,他是「祖師爺」一般的存在、「教科書裡的傳奇」。他在新聞史教學研究領域奮鬥70載,迄今培養了50多位博士生,這些後繼者已經成為國內新聞學院的中流砥柱。
  • 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筆記和課後答案pdf網課視頻
    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經典教材名師講堂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第3版)全套資料【教材+筆記+題庫+視頻】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第3版)網授精講班【教材精講+考研真題串講】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第3版)筆記和課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修訂版)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第3版)配套題庫【考研真題精選+章節題庫】
  • 《論語》:「不遷怒,不犯舊錯」,方為求取學問的根本
    《論語》:「不遷怒,不犯舊錯」,方為求取學問的根本。一個人在求取學問的時候,都知道豐富自己的學識,讓學識為自己所用,認為謀得名和利是一個成功。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求取學問真正的成功並非是在於獲得名利,而是在於能豐富自己的涵養和胸懷。孔子在儒學之中,對於自己的學生在求取學問方面,也要求非常嚴格。
  • 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什麼是學問之道?簡單地說,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目標、準則及方法,古人稱為「道」。古人總是要思考或探索具體事情背後的「道」。筆者這裡講的「學問」,作為動詞是指學習和詢問(知識、技能等)。語出《易·乾卦·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清顧炎武《日知錄·求其放心》:「夫仁與禮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作為名詞是指知識、學識。
  • 專訪丘成桐先生:做學問就要真正為學問而做學問 | CNCC 2017
    對於人工智慧,丘成桐先生認為現代以神經網絡為代表的統計方法及機器學習在工程實踐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其理論基礎非常薄弱,是一個黑箱算法;人工智慧需要一個可以被證明的理論作為基礎。丘先生認為,作為學者,做學問首先要真正為學問而做學問、為了好奇而做學問,而不應當只為了應用而做。只有做出真正好的學問,才能起到真的對國家有用、對民族有用。下面為採訪原文,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AI科技評論做了不改變原意的調整和編輯。
  • 方漢奇:抗日戰爭時期的大公報
    1945年重慶讀者搶購大公報  編者按:本文作者方漢奇是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原發表於《青年記者》2005年第12期。範長江為介紹紅軍北上抗日所寫的系列通訊,如石破天驚,影響尤為巨大。此後為「西安事變」所作報導和評論,也和她所一貫堅持的抗日愛國的主張,息息相關。  這一時期的《大公報》,支持抗日,主張「明恥教戰」,但並不輕易言戰。這方面的言論屢見於當時的社評和主持人的文章。
  • 人生處處有學問,學問要「學」也要「問」,世事洞察皆學問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哪麼有知識和學問?那麼,這知識和學問到底從何處而來?無疑,從書本中來;從實踐來;從思考中來。所謂學問學問,就是又學又問。學問就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認識和經驗總和;學問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系統的知識。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慎言處世,方為君子
    在這一時期,最富傳奇色彩的就是諸葛亮,諸葛亮也的確足夠傳奇,《三國演義》當中的對其刻畫十分突出,諸葛亮不僅有著很強的謀略能力,軍事才能卓越,而且教子有方,諸葛亮的《誡子書》值得每一個父母進行學習,《誡子書》的開篇一句便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談學問——朱光潛
    最大的誤解在把學問和讀書看成一件事。子弟進學校不說是「求學」而說是「讀書」,學子向來叫做「讀書人」粗通外國文者在應該用「學習」(learn)或「治學」(study)等字時常用「閱讀」(read)來代替。這種傳統觀念的錯誤影響到我國整個教育的傾向。各級學校大半把教育縮為知識傳授,而知識傳授的途徑就只有讀書,教員只是「教書人」。這種錯誤的觀念如果不改正,教育和學問恐怕就沒有走上正軌的希望。
  • 《時方歌括》
    如果要談到方子,經方是最高的,是上古傳下來的,不是我們後世人能編的出來的,其實經方也不是張仲景編的,是從上古傳下來的,唐宋以後始有通行之時方。         主要歸納為十劑:宣、通、補、洩、輕、重、滑、澀、燥、溼,後來加入寒、熱,共十二劑。  時方是怎麼來的?都來自於經方。
  • 黃侃罵人的故事與學問
    他常說,學問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為後世負責,五曰不竊。"中年黃侃季剛先生讀書之法:語言文字之學,為各種學問之預備,舍此則 一無可通。(各種學問者,漢學之各 種學問也。)
  • 劉曙光 || 做學問的境界
    張載自述學術宗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王陽明指出:「學問的根本在日用間。」王國維強調學術研究的獨立性和超功利性,他批評培根的學術「實則彼之說,太偏於實用,彼蓋純以厚生、利用為諸學問之目的者也」。在《國學叢刊序》中,他說:「餘正告天下曰: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學之徒,即學焉而未嘗知學者也。」
  • 錢穆:如何練就學問的智慧和功力?
    總之,對於已成功的大學者,每不會推崇其功夫。但對於後進年輕人,亦不會只誇其智慧。這裡面,導揚學術,實有一番深意存在。 一般人之意見,每謂智慧乃屬天賦,功力則應是自己所勉。若謂從事學問,只要自盡己力即可,而天賦則不能強求。實則此事並非如此簡單。每一人之天賦智慧,往往甚難自知。譬如欲知一山中有無礦藏,並非一望可知。須經專家勘測,又須有方法採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