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漢奇
抗擊新冠病毒疫情的戰線上,迎來了一位94歲的新聞學老兵。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新聞史學會」官方微信公眾號3月4日刊發了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首屆召集人、中國新聞史學會創會會長方漢奇先生的文章《抗擊「新冠」,老兵報到!》。
文章開篇,方漢奇先生分享了自己在疫情期間的感想:農曆庚子鼠年春節前後,褫奪了我們節日的祥和、家人的團聚和春天的溫暖的是一個叫「新冠肺炎」的病毒。這個病毒從武漢起勢,迅猛地在短時間內虐禍無數,把許多人逼入了生命的絕境,取代新桃舊符、萬戶曈曈的是千門閉戶、舉國「空城」。
文章寫道:面對這一毒魔,我們可敬的白衣天使們,解放軍戰士等第一時間衝在了生死博弈的最前線;一面面鮮紅的黨旗飄揚在了抗疫的戰場;一股股愛心的暖流湧向湖北、湧向武漢;氣浪滔天的鼓氣加油助威之聲響徹三楚、聲震環宇;許多醫護專業人士主動請纓;不少國家至上的志願者捨生忘死……
方漢奇先生表示:這是一場「風月同天」的全民族、甚至是全世界的抗疫之戰,這場「戰役」將會以人類歷史上的絕無僅有和驚天動地而被歷史所記憶。這也是一場沒有一個候補隊員的「戰疫」!號角響處,我這個94歲的「老兵」火線報到!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宅家工作,關注時局,是我基本的實際行動;抓緊時間看博士論文,指導最後的3個博士生完成他們的學業,是我在「抗疫」中幹的最多的工作;盡最大努力獻一點愛心,也是一個老兵的應盡職責!
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國新聞史學會方面獲悉,方漢奇先生撰寫這一文章主要是為了響應「新冠涅槃」主題徵文活動。
對此,方漢奇先生在文章中寫道:當我悉知「新冠涅槃」的徵文信息後,深知這是見證歷史、備份歷史、書寫歷史、思辨歷史、反芻歷史的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史學研究最為寶貴的,也是最難獲取的就是第一手資料。「新冠涅槃」第一時間出手,「寫實」當前,無疑將會為後人留下許多有價值的、永遠也難以回找的「第一手資料」,將會在中國抗擊新冠病毒的歷史上留下不能忘記的一筆,政治、醫學、新聞、歷史、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等方面的意義巨大!
方漢奇先生認為:我不僅高度認同這個「選題」,也非常讚賞以此為「抗疫」做貢獻的徵文組織者們。徵文作者們以這樣一種獨特的方式來強援武漢,來責任擔當,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在「抗疫」戰中發起的「正面進攻」的、戰鬥力強大的主力部隊,同樣是令人擊節讚嘆和英雄般禮讚的。納眾人之諫,我「八零後期」就「封筆」了。建新弟子把 「華夏何時懼雲煙」——抗擊武漢疫情『新冠涅槃』專題徵文邀請函發給我的時候,我知道他一定不是「為難我」,但我也很清楚他的「來意」!
文末,方漢奇表示:老兵老矣,但情懷尚在!在我們的國家、民族、人民遭受這麼大的災禍的時候,我豈能置身度外?!「破戒」寫幾句話,為武漢加油!為「新冠涅槃」徵文助力!為新聞弟子們和所有「抗疫」英雄們致敬!為抗擊新冠疫情的最後勝利而吶喊!國有難,召必回,戰必勝!一個新聞老兵的情懷,我有!
方漢奇出生於1926年12月,廣東普寧人,1949年畢業於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後併入蘇州大學)新聞系,先後在上海新聞圖書館、上海聖約翰大學新聞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工作。
1958年,方漢奇隨北大中文系新聞專業全體師生併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79年被評為副教授,1983年被評為教授,1985年起任博導,2004年退休。方漢奇退休後繼續擔任博導,並於2005年被評為榮譽教授,2009年被評為榮譽一級教授。
此外,方漢奇還曾任中國新聞學會常務理事、首都新聞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
據《光明日報》2017年9月刊文介紹,方漢奇是新中國資歷最深、教齡最長的新聞史學家之一,他所著的《中國近代報刊史》訂正前人錯誤200餘處,是迄今為止被引證最多的新聞學專著,而他的《中國新聞事業通史》《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等書籍也被譽為國內新聞史研究最權威的教材。
有著中國人文社科領域最高獎項之稱的「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頒獎禮2017年9月28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方漢奇與經濟學家劉詩白同獲第六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兩位老先生年齡均超90歲,教齡逾70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