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關集成電路的新聞備受關注,從7月30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投票通過集成電路專業將作為一級學科,再到近日《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的公布,其背後是30萬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校即將開啟的招生和培養熱潮。
集成電路人才缺口達30萬
作為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集成電路是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已成為實現科技強國、產業強國的關鍵標誌。
與先進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集成電路技術依然存在較大差距,高端晶片產品大量依賴進口,難以對構建國家產業核心競爭力、保障信息安全等形成有力支撐。華為被國外企業無節制地「卡脖子」就是一個典型事例。
相當一段時間內,大家或許沒有認識到這個小小晶片的重要性。隨著集成電路技術在摩爾定律的驅動下飛速發展,微小的晶片由原來的一種元器件變身成為了電子信息系統的主要載體,也成為了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
解決我國集成電路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關鍵在於人才。數據表明,到2020年集成電路產業總需求量是72萬人,現有人才總數只有40餘萬,缺口達到30萬,而目前相關專業每年的畢業生在3萬人左右,人才缺口依然較大。
設立一級學科是必然要求
集成電路原來屬於「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下設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電路與系統、物理電子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等本科專業。
在高校中設立集成電路一級學科已勢在必行,這也將極大促進集成電路這一細分領域在現有體系下的話語權,同時推動資源的整合,解決「卡脖子」問題。
此前,中科院院士王陽元曾提議將微電子學科提升為一級學科,復旦大學已率先開展了「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試點。2019年10月,工信部和教育部要求,推進設立集成電路一級學科,進一步做實做強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加快建設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平臺。
2020年起,集成電路技術應用成為新增的9個專業之一,而復旦大學也於今年啟動了「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試點招生。
可以預見,隨著一級學科在大學的設立,高校將更加緊密結合產業發展需求,及時調整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教學方式,加強與華為等企業的合作,培養複合型、實用型的高水平人才。
這些高校搶得「先機」
我國最早設立半導體專業的是北大,後來清華、復旦、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都紛紛建立,這些高校也被認為是我國最好的幾所集成電路學校。
2003年,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開始設立,第一批有9所大學,包括:清華、北大、復旦、上海交大、浙大、東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華中科大和電子科技大學。後來,又增加了北航、西交大、哈工大、同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工大、北京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天津大學、中山大學、福州大學等11所高校。
而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輪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評審結果中,也基本在上述高校中,其中,A+為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A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東南大學,A-為北京郵電大學、復旦、上海通大、南大、浙大、西安交大。 還有國科大和中科大實力也很強。
不過,由於學科設置的關係,其實在信息領域目前高校主要的一級學科有4個,分別是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2015年增設了網絡空間安全。
7月底,華為CEO任正非帶領團隊花3天時間先後訪問上海交大、復旦、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四大名校,正是由於滬蘇四校在信息領域有很強的實力,希望加強校企方面的合作。
不過,考生和家長需要注意的是,要選擇集成電路或信息領域的專業,選考物理是前提,而且物理要好,因為集成電路一半是物理,一半是電路,還有工藝、流程和材料等,有意向報考的學習需提前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