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外資料庫
國內作者用的比較多的國外主流的資料庫,大概有三種情況。第一種,大家常用的資料庫:web of science、scholargoogle、Elsevier、Springer、Wiley、Taylor and Francis、EBSCO、ProQuest、Jstor、DOAJ、openj-gate、FullText。這之中也有需要付費訂閱的,像有的資料庫是開放存取的,不需要付費,資料庫上的期刊都是免費的,pdf文件都可以看到。標藍的這幾個資料庫是需要付費的,而且費用非常高,個人是不可能購買使用這些資料庫的,只能學校來購買。我們經常說四大資料庫,一般講的是Elsevier、Springer、Wiley、Taylor and Francis。
這些資料庫中,前兩個web of science、scholargoogle是檢索工具,谷歌學者我們就不用說了,我想應該有很多人都在用。web of science應該有很多學校訂,很多學校之所以訂這個資料庫,是因為現在關於對國外核心期刊的認知都在這一個資料庫中,像我們平時所說的EI、SCI、SSCI等都是這個資料庫裡的。我記得國內有一個學者江曉原連續寫了好幾篇文章,批判國外的核心期刊目錄,他批判的就是web of science,但不管他怎樣去批判,我們都在使用,而且用得非常廣泛,並且現在很難脫離它,這是個事實。
Scholargoogle是一個搜尋引擎,它做了很多超連結都可以直接用。像四大資料庫,它們下載文章是要付費的,就像谷歌說的,它只是做了一個超連結,真正收費的其實不是谷歌,是數據的版權方。比如谷歌它會連結到Elsevier、Springer,真正收費的還是出版商。
國外的四大出版商,從我們國內的角度來認知,排第一個應該是Elsevier,它在中國應用的非常廣泛,而且這個出版社的規模也非常大。像德國的Springer,法國的Taylor,瑞士的Wiley都排在Elsevier之後,當然它們的規模也非常大,這四個應該是全球前四的出版商了。據我了解,稍微好一點的學校,這幾個大的資料庫應該都有。還有一些稍微邊緣一點的資料庫,Blackwell、High Wire、bioline、Ingenta,可能有的學校沒有訂閱,但前面幾個大的資料庫,大部分學校應該都訂閱了。
那麼,常用的數資料庫,除了收費訂閱的,還有一些開放存取的:EBSCO、ProQuest、Jstor、DOAJ、openj-gate、FullText,這幾個它是開放存取的,大家不用付費,個人也可以用,只要註冊個帳號就可以用,用起來也比較方便。尤其是像Jstor、DOAJ這兩個資料庫,雖然它們是免費開放的資料庫,但收錄的期刊數量也是非常龐大的。按照我們傳統的觀點來看,開放存取資料庫裡的期刊論文的整體質量不如四大出版商收錄的期刊的整體質量高。目前為止,在國內我也沒有見到比較好的做開放存取資料庫論文質量與收費資料庫論文質量比較的研究,國外有人研究開放存取資料庫的質量是否真的比四大出版商的質量低,當然,研究結論也不一致,不見得一定是低的。為什麼有很多人認為會低?因為開放存取資料庫裡的很多期刊不實行同行評議,像DOAJ裡有很多期刊實行同行評議,但還有很多期刊不實行同行評議,它的質量可能就要差一點,付費就可以發表,這樣的話就整體質量就要差一些,這可能是它們的一個區別。
二、其他
像Blackwell、High Wire、bioline、Ingenta,它們都是綜合庫,我們講到的這些資料庫都是比較適合文科作者使用的資料庫。還有一些其他的資料庫,甚至還有一些規模很龐大的,適合自然科學領域作者使用的資料庫,我們都沒有列上來。
三、大學資料庫
劍橋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史丹福大學、密西根大學……國外大部分大學圖書館都提供開放數據資源。第三類我沒有列,但是我列舉了幾個學校,只要是好一點的大學,它們的圖書館都有一大批數據是開放的。比如,如果你想要一些專業的數據,從國外大學的圖書館裡其實可以免費拿到。像劍橋大學、史丹福大學,這些學校的圖書館都有一些特色數據,某些專業需要用到的參考資料都可以找到,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本文作者:周傳虎(作者系學術寫作大講堂創始人,山東大學大數據與精確傳播實驗室特聘專家)
查重軟體讓抄襲者「光明正大」:為什麼說論文重複率是一個假問題?
北京市屬高校告別職稱終身制,職稱也實行聘期制,評「論文」改為評「成果」!
「少說話,多引用」會導致重複率過高嗎?
教育部:抽檢碩博畢業論文被列入重點!學術不端的,取消學位?
論文重複率過高的兩個原因?
這所大學居然被放在淘寶上拍賣!起拍價4.25億
降低論文重複率不建議的五種方法
知網系統可以檢測「一稿多投」?
不合格論文的6個典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