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勒
為藥食兩用芳香植物,味似茴香,全株小巧,葉色翠綠,花色鮮豔,芳香四溢。具有強大、刺激、香的氣味,高度20~80釐米。
荊芥
高40~150釐米,基部近四稜形,上部鈍四稜形,具淺槽,被白色短柔毛。
作為河南麵食的「標配」之一,荊芥早已是河南人的美味記憶。其實不只是麵食,很多涼菜也離不開荊芥,如荊芥拌黃瓜、荊芥拌萵筍,或者乾脆來個涼拌荊芥,都是清涼消夏的開胃小菜。不過,昨日在微博上出現一個熱議話題,說河南人愛吃的「荊芥」其實不是荊芥,真正的荊芥是另有他物,果真如此嗎?
微博
「河南荊芥」其實不是荊芥,是羅勒?
5月19日,微博博主@植物人史軍在其個人微博上發表了《別吃驚,河南朋友吃的荊芥壓根就是羅勒》一篇文章,指出很多河南朋友都吃的荊芥,其實叫「羅勒」。
文章中說,羅勒是一種老家在印度,現在廣泛分布在從赤道一直到暖溫帶的地域範圍內的植物,外形如薄荷,有一種八角茴香的氣味。像河南燴麵裡面添加的「荊芥」、傣味牛肉裡的香葉、冬陰功湯中的九層塔,其實都是羅勒。因為真正的荊芥,葉片是三角形的,並且上面有濃密的短絨毛。而羅勒則是卵圓形的,葉子光滑。而且荊芥有濃重的中藥味兒,這也不是「河南荊芥」所有的味道。
作者在文章中也表明:「河南荊芥和羅勒不過是一個俗名和正式中文名之間的誤會而已。」不過這篇文章還是在微博上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昨日下午記者查看時,該文章已有近5萬的閱讀量,上百位網友發表評論。不少網友指出:相比於燴麵來說,河南荊芥更多則是出現在撈麵條,或者是涼拌小菜裡。同時,不少網友也對「河南荊芥」是羅勒的說法感到驚訝,網友@秭宜焱2006就評論說:我們吃了幾十年的荊芥原來是羅勒。
專家
河南是荊芥主產區,河南人吃的就是荊芥
那麼,荊芥和羅勒到底是什麼關係?河南人吃了許多年的荊芥真的是羅勒嗎?昨日下午,記者就此專門諮詢了鄭州市中醫院製劑室副主任金雲隆,金主任認為:河南人常吃的荊芥,應該就是荊芥,而不是羅勒。因為河南本身是荊芥的主產地之一,荊芥種植的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而羅勒則是從西方舶來的植物物種,作為飯店來說,沒理由放著便宜常見的荊芥不用,而用更貴的羅勒來代替。
就兩者的區別而言,金主任說,兩者最大的區別在花的顏色上,羅勒的花呈紫色,荊芥的花呈白色。單就葉子來說,兩者的差別很細微:荊芥的葉子表面上有白色的絨毛,羅勒沒有。但是,如果是入菜的話,要先被熱水焯過,那麼荊芥葉子上的白色絨毛就沒有了,就和羅勒看起來一樣了。另外從氣味上來說,羅勒散發的是一種清香味比較溫和,而荊芥散發的清香味比較強烈,但如果不是放在一起比較的話,也很難分辨出來。
在微博的文章中,原文作者還提到「真正的荊芥,葉片是三角形的」,對此,金主任也不認同。因為兩種植物在分類上都屬於唇形科,「唇形」的意思,就是將嘴唇閉合,從鼻梁以下為中線,將嘴唇分成左右兩半後的形狀。「中藥上使用的荊芥,葉子就是唇形的,不可能是三角形的,如果葉子是三角形的,那它就不是唇形科植物了。」金主任還表示,在中藥上使用的荊芥,其實就是老百姓常吃的荊芥,只不過老百姓吃的是荊芥的葉子,藥材上用的是荊芥的莖。
(來源:大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