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數學》閱讀推薦
耿 欣
(成都七中初中附屬小學)
看到《好玩的數學》,你一定會問:數學好玩嗎?玩能學好數學嗎?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談祥柏爺爺的這本書,一起來感受好玩的數學,數學的好玩吧!
封面上的談爺爺,是我國著名的數學科普作家,他的作品中,故事與智力遊戲巧妙結合,題材廣泛、文理交融、奇趣橫生,讓人百讀不厭、回味無窮。
翻開目錄,五個專欄100個數學趣味小故事映入眼帘:「小娃娃破密碼」「一面喝酒一面漏」「肥水不落外人田」「肚子裡的蛔蟲」「生命遊戲」……是不是感覺千奇百怪,令人期待。正像封底的讀者評論所說:「薄薄的,但是知識和樂趣卻是厚厚的。」「讀著這些故事,不得不感嘆數學實在是太奇妙了!」「送孩子一本這樣的書吧,一定會讓他愛上數學」……。怎麼樣,是否感覺很對你的胃口呢?那就趕快讀起來吧!
有人說數學抽象冷峻,談爺爺告訴我們數學好玩。
在繽紛的「數學大花園」裡,談爺爺介紹了世界各地小朋友都喜歡玩的吃「井」字遊戲。
它起源於我國古代周朝實行的井田制度,棋盤其實就是一個九宮格,像一個「井」字。玩法非常簡單,臨時畫一個棋盤就可以馬上「開戰」。
其實,它就和五子棋比較類似,具體怎麼玩呢?等你自己去花園裡駐足觀賞吧!
可不要小看這種小遊戲,許多數學大師、博弈論專家正是從這裡起步的。
在繁忙的「數學大作坊」裡,《水滸傳》中的「赤發鬼」劉唐冒認晁蓋為舅舅這一段正講得熱鬧。晁蓋謊稱劉唐是陰曆閏四月初一出生,他巧設計謀,智取生辰綱。談爺爺認認真真地算了筆關於「回歸年」與「朔望月」長度關係的細帳,告訴我們「十九年七閏」的原由。1976年是閏八月,1995年又是閏八月,其間的差距正是19年!今年閏四月,我的外甥2001年閏四月出生,今年剛好19歲。不禁讓人感嘆,我國古人曆法如此精密!
在熱鬧的「數學大戲臺」裡,「戲說顛倒」有道趣題考考你。
請在方框裡的12個數目中圈出6個,使其總和等於21。
你也許覺得不大好對付,其實,解起來很容易,把紙頭倒過來,圈三個6和三個1,總和就等於21了。嘿嘿,是不是有點像「腦筋急轉彎」。做這種題目,就好像老和尚參禪,一旦參透,就豁然開朗、大徹大悟了。
我用這道題目來考上中學的兒子,他也被「顛倒」遊戲吸引了,繼而想出一個更有趣的玩法:4張撲克牌放在桌上,被測者背過身去,考官將其中一張撲克牌顛倒過來。然後,請被測者轉過身來猜顛倒了哪一張。你還別說,還真得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一下,咦?顛倒前後兩組牌一模一樣啊!哈哈!問題可就出在這一模一樣上,你找到答案了嗎?
遊戲專家的腦子真像是「無軌電車」。他的思路一轉,忽然又轉到公立的年份上去。1881年是一個對稱性特別豐富的年份,順讀和逆讀是完全一樣的。不僅如此,上下顛倒過來看,依舊保持不變。1961年也具有這種奇妙性質,再下面就要等到6009年了。
這讓我聯想到了剛剛走過的2020年2月2日,號稱「千年等一回」的20200202。有人反駁說,這種回文日,其實明年就可以,20211202,上一次是9年前的20111102,哪裡用等上一千年。
可是今年的回文日,是更加特別的。在美國日曆系統通常的寫法順序是月、日、年,而在許多亞洲國家的書寫順序是日、月、年或年、月、日。
本世紀只有2020年2月2日(02/02/2020)的日期是八位數完全對稱,這個回文日無論在歐洲、亞洲、美國,當日恰巧都是相同日曆日期、寫法都一樣,可稱為「世界完全回文日」。前一次發生八位數世界完全回文日是在1111年11月11日(11/11/1111),也就是909年之前,之後還得等到2121年12月12日(12/12/2121),才會再一次遇上。再下一次是什麼時候呢?下下次呢?聰明的你找找看吧!
數學中有迴文數,詩中還有迴文詩,數學、文學本是一家。感興趣的話,留給你自己去了解了!
了解一頁書,勝於匆促地閱讀一卷書(麥考利)。關於「顛倒」,我就聯想到這麼多,相信你會有更多的發現。
怎麼樣,好玩嗎?別忘了,有100個趣味故事等你去探索喲!
有人讀書只是走馬觀花看熱鬧,談爺爺告訴我們「玩中有學,道理很深」。
不瞞您說,這本書我通讀了三遍,至今還有一些地方沒想明白。不過,只要你帶著思考去閱讀,每讀一遍就會有新的理解和收穫。
要想玩轉數學,不妨再給你分享一些閱讀秘笈:
秘笈一,讀中記。「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過程中,無論是遇見讀不懂、讀不透的;還是有思考、有疑惑的,亦或是有了收穫、聯想、評價等,都要養成圈畫、批註的習慣。我特別推薦同學們採用「做記號」的辦法輔助閱讀——你標記得越多,將學到越多。以下是我推薦的筆記符號,你還可以創造自己喜歡的符號,沒有對錯,只要對你自己有益就行。
秘笈二,讀中做。「智慧出自指尖」,數學閱讀離不開邊讀邊實踐,邊讀邊操作。比如閱讀《好玩的數學》中類似於「兒童節上玩的火柴遊戲」「組裝24的遊戲」這樣的內容,同學們主動經歷「觀察—思考—動手」這個三部曲,問題就順順噹噹地解決了。「讀中做」不僅能嘗試演算,形成技巧,還能發現規律,讓數學閱讀也經歷變「薄」為「厚」,再變「厚」為「薄」的過程。
這本書非常建議你能和爸爸媽媽一起讀,因為不同年齡、不同群體,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感興趣的話題。
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富蘭克林)。同學們,讀完這本書,如果能使你從此愛上數學閱讀;如果在閱讀過程中,你還能邊讀邊思,透過文字看到背後的數學思想;那麼,祝賀你,你已經找到了學好數學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