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長假即將到來
大伙兒準備好祭祖or踏青了嗎?
這些禁忌一定要提前知道!
永春網「清明網上祭奠」已開啟
大家可以網上祭奠緬懷逝者!
眼看著清明節就到了
祭奠先烈,緬懷逝者
關注永春網公眾號發送「清明」二字就可以進入
網上祭奠
清
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又是一年清明時,又是一年祭奠日,
又是一年思念最濃、最重的日子。
為了文明環保的緬懷先烈、祭奠親人,永春網開通了網上清明祭奠平臺,方便永春小夥伴們利用網絡平臺緬懷先烈,祭奠親人,將思念傳遞到天國.....
通過網絡寄託哀思
讓年輕一代了解
那些為革命事業犧牲的
英雄們的光輝事跡
鞠躬、獻花、植柏
祭酒、敬香、點燭
霏霏細雨,點點愁思
每人的內心深處,
都存在著一份對已故親友的思念
雖然已是天各一方
寫下這份牽掛,微遞到天堂!
清明節
表達自己的思念!
文明祭奠,從我做起!
與焚燒冥幣的濃煙、震耳欲聾的鞭炮相比,小編覺得文明的網上祭奠更顯難能可貴,也是表達敬仰的更好姿態。
怎麼參與清明節網上文明祭奠呢?
方式一:
進入網站首頁清明圖打開連結~即可
方式二:
打開公眾號「永春網」,微信回復【清明】,即可進入文明祭奠活動
清 明 時 節 雨 紛 紛
文明祭掃,情隨心悼。
這個清明,讓我們用心感念,微燃成風!
清明節期間
為了方便市民掃墓
永春閩興公交
開通「汽車站-西山陵園」臨時專線
開通時間
近日,永春網小編從永春縣閩興公共運輸有限公司獲悉,為方便市民清明節期間出行祭掃,閩興公交公司將於3月30日至4月7日開通「汽車站——西山陵園」臨時公交線路,營運時間均為3月30日、31日及4月5、6、7日8:00-17:00;4月1、2、3、4日8:00-16:00,票價為一票制2元。因該臨時線路均是無人售票,乘客要預先備好零錢以便乘車。
具體路線
「汽車站-西山陵園」公交線途經:汽車站-二中-榜頭-鴻安-水萬安-美升-外碧-西山陵園。乘客可在該公交線途經地候車,招手即停。
「汽車站-西山陵園」公交線具體班次安排:
3月30、31日及4月5、6、7日:
汽車站發班8:00、9:00、10:00、11:00、13:00、14:00、15:00、16:00;
西山陵園發班9:00、10:00、11:00、12:00、14:00、15:00、16:00、17:00
4月1、2、3、4日:
汽車站發班:8:00、10:00、13:00、15:00;
西山陵園發班9:00、11:00、14:00、16:00.
閩興公交公司將根據客流實際情況,適時調整班次及發班時間。
永春縣民政局
永春縣閩興公交公司
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十五日
為了方便市民掃墓
請及時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知道!
又到一年清明時,作為傳統的節日,祭奠祖先、緬懷先烈是各地沿襲下來的固定風俗!而 永春清明又有哪些特色呢?身為永春人,對永春清明節的習俗,你了解多少?
時節
清明習俗詩話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淮南子》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關於「清明」兩字的來歷,《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一般為公曆4月5日左右,而在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南安石井一帶,清明節改在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俗稱「三月節」。傳說是因鄭成功起兵反清復明,忌「清」字壓在「明」字上頭。
祭祖
永春俗語說:「清明不回家無墓(或曰無祖)。」外出人員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回家過節。當日中午,各家各戶要煮「潤餅菜」(春卷)、帶牲醴,到廳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靈,以及厝主、地基主等。
食「潤餅菜」與「清明餜」
永春清明節的食俗是吃「潤餅菜」和「清明餜」,當為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芫荽等混鍋菜餚,即可食用,甜潤可口。
踏青
清明三日,群人遊賞,散布四郊,謂之踏青。
上墓
上墓,即「上墳」、「掃墓」,表示對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有的還為先祖追薦功果。泉州在清明節前後10天內均為掃墓日期。
晉江深滬一帶還有婦人「哭墓」習俗,其聲調音旋韻轉,情悲聲悽,催人淚下。
據清代乾隆年間修撰的方志記載,永春、德化兩地歲時民俗與泉俗獨異之處是八月祭墓,俗雲此月墓門開,與今不同。
插艾草,吃青團
清明節期間,永春人都會在大門插上幾株艾草,,用以驅瘴避邪。
燒清明仔
清明前、後十天「燒清明仔」,祭祀孤魂散鬼(民間稱為「清明公」)。
惠安縣秀塗港在清明節過後的第10天,有隆重的民俗——小清明。這一民俗流傳至今,且由秀塗人帶到臺灣。
插杜鵑花
《泉州府志》稱泉俗清明「插杜鵑花」。據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風俗》載:「清明:插杜鵑花,祭祖先,有餜以鼠曲和米粉為之,綠豆為餡。明日,掃墓培土掛楮帛。亦有即清明日者,亦有遲之數日者。」此為古代插柳習俗演變而來。古人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一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二是為了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淋淋;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也有將柳條製成柳圈,戴在頭上,古諺有「清明不戴柳,生來變黃狗」。
消息來源丨永春網總海峽都市報閩南版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