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迫於壓力,總之這一回,歐盟下錯了一步大棋。
本月14日,白俄羅斯大選最終結果公布,現任總統盧卡申科以80.1%的壓倒性優勢贏得大選。這也是繼1994年白俄羅斯實施總統制以來,盧卡申科連續第六次當選總統。
然而和前幾次勝選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成功當選,更多的是給盧卡申科帶來一連串的麻煩——選舉結果公布後,白俄羅斯反對黨迅速組織起大規模抗議活動,至少有20多座城市被波及。反對派以「盧卡申科操縱選舉」為由,要求重新舉行總統選舉。
與此同時,以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紛紛對盧卡申科發難,認為白俄羅斯此次大選「不自由不公平」,並指責盧卡申科對和平抗議者進行鎮壓。
正當白俄羅斯局勢迅速惡化之時,歐盟也「不合時宜」趟了這攤渾水。
據路透社報導,當地時間19日,歐盟就白俄羅斯局勢舉行視頻會議。會後,歐洲理事會主席明確表示,歐盟不承認白俄羅斯大選結果,還將對那些在不正當選舉和鎮壓示威隊伍過程中負有責任的人,實施制裁。
這是繼9日以來,歐盟高層首次全面回應白俄羅斯局勢。在歐盟27個成員國首腦視頻會議結束後,米歇爾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記者會上宣布,「8月9日的選舉既不自由也不公正,因此我們不承認選舉結果」。
按照米歇爾的說法,盧卡申科政府對和平示威者不當使用武力鎮壓,這樣的行為不可接受。歐盟要求白俄羅斯當局無條件釋放非法被拘人員,保護非政府組織和反對派人士的人身安全。
顯然,不光是華盛頓,打著人道主義的幌子公然幹涉別國內政,幾乎是整個西方國家慣用的伎倆。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歐盟不承認白俄羅斯大選的結果,很大程度上是衝著俄羅斯去的。烏克蘭危機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長期對俄羅斯實施全方位制裁,企圖逼迫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妥協。而這一次白俄羅斯局勢動蕩,很容易讓人聯想起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
但從全局來看,歐盟的表態很可能正中普京的下懷。
從蘇聯解體以來,「兄弟國家」是經常用來形容莫斯科和明斯克關係的名詞。俄羅斯可以給予白俄羅斯低價,甚至是免費的油氣資源。而白俄羅斯能夠給予俄羅斯的就是友誼,地處東歐的白俄羅斯,是俄羅斯對抗北約圍堵的重要據點。
然而近年來,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的關係面臨嚴峻考驗。俄羅斯一直希望能與白俄羅斯組成「俄白聯盟」,但在今年2月,盧卡申科突然表示,白俄羅斯是被迫進行一次一體化。
另外,從去年年底以來,俄白兩國一直無法就長期原油供應合同達成一致。今年3月初,白俄羅斯外交部長明確表示,在石油供應問題無法徹底解決之前,明斯克沒有理由與莫斯科就深化一體化進程進行合作。
今年2月,蓬佩奧成為26年以來第一位訪問白俄羅斯的美國國務卿。
4月,川普宣布美國駐白俄羅斯大選提名人選。
5月,白俄羅斯方面證實,已經開始從美國進口石油。
7月,盧卡申科時隔12年,重新任命新的駐美大使。
種種跡象表明,白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正在回暖。然而此次歐盟明確表態不承認白俄羅斯大選結果,勢必會影響白俄羅斯同西方之間剛剛回暖的關係。
目前,莫斯科已經表示將力挺盧卡申科。普京已經表態,將保障白方的國家安全,如果白方遭受軍事打擊,俄羅斯將會立即出兵相助。
誰是敵人,誰是朋友,盧卡申科可得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