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名醫華佗根據古代導引、吐納、熊經、鳥伸之術,研究了虎、鹿、熊、猿、鳥五禽的活動特點,並結合人體臟腑、經絡和氣血的功能,編創了一套具有民族傳統文化風格特色的導引術——五禽戲。五禽戲寓醫理於動作之中,寓保健康復效益於生動形象的「戲」之中,這是五禽戲區別於其它導引術的顯著特徵。
在傳統「五禽戲」基礎上編創的「健身氣功五禽戲」,作為一種防治結合的傳統保健導引術,其鍛鍊要求是比較嚴格的。每一禽戲的神態運用要形象,不僅要求形似,更重視神似,要做到心靜體松、剛柔相濟、以形導氣、氣貫周身、呼吸柔和、引伸肢體。健身氣功五禽戲的動作全面周到,可以彌補鍛鍊日常活動中鍛鍊活動不到的部位,使之改善機體各部分功能,達到疏暢通經絡、調和氣血、活動筋骨、滑利關節的作用。
在教授健身氣功五禽戲過程中,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是教學的關鍵。首先,習練「健身氣功五禽戲」,必須把握好「形、神、意、氣」四個環節。
形,即練功時的形體姿勢。開始練功時,頭身正直,含胸垂肩,體態自然,使身體各部位放鬆、舒適。開始習練每戲時,要根據動作的名稱含義,做出與之相適應的動作造型,動作要到位,要合乎規範。特別對動作的起落、高低、輕重、緩急、虛實要分辨清楚,要不僵不滯,柔和靈活自然。
神,即神態、神韻。所謂「戲」,有玩耍、遊戲之意,這也是與其他他健身氣功功法不同之處。只有領悟掌握「五禽」的神態,進入玩耍、遊戲的意境,神韻方能顯現出來,動作形象才可能逼真。如:虎戲要仿效虎的威猛氣勢,虎視眈眈;鹿戲要仿效鹿的輕捷舒展,自由奔放;熊戲要仿效熊的憨厚剛直,步履沉穩;猿戲要仿效猿的靈活敏捷,輕鬆活潑;鳥戲要仿效鶴的昂首挺立,輕盈瀟灑。
意,即意念、意境,也就是人的思維活動和情緒變化,這些都能影響到五臟六腑的功能。習練每戲時,要逐步體悟進入「五禽」的意境,模仿不同動物的不同動作。練「虎戲」時,要意想自己是深山中的猛虎,伸展肢體,抓捕食物;練「鹿戲」時,要意想自己是原野上的梅花鹿,眾鹿戲抵,伸足邁步;練「熊戲」時,要意想自己是山林中的黑熊,轉腰運腹,自由慢行;練「猿戲」時,要意想自己是置身於花果山中的靈猴,活潑靈巧,摘桃獻果;練「鳥戲」時,要意想自己是江邊仙鶴,伸筋拔骨,展翅飛翔。意隨形動,氣隨意行,意、氣、形合一,進而達到疏通經絡、調節暢氣血的目的。
氣,這裡指練功時對呼吸的鍛鍊。對於初學者,應先學會動作,明確其含義,使姿勢舒適準確。待身體放鬆,情緒安寧後,逐漸注意調整呼吸。習練「健身氣功五禽戲」時,呼吸和動作的配合有以下規律:即起吸落呼,開吸合呼,先吸後呼,蓄吸發呼。其主要呼吸形式有自然呼吸、腹式呼吸、提肛呼吸等,可根據姿勢變化或勁力要求而選用。
其次另外,在習練功法過程中特別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由淺入深。初學者必須先掌握動作的姿勢變化和運行路線,弄搞清來龍去脈,邊模仿邊練習,儘快融入集體習練中。隨後,在習練中要注意動作的細節,可採取上、下肢分解練習,再過渡到以腰為軸的完整動作習練。此時,就要注意動作和呼吸、意識、神韻的結合,充分理解動作的內涵和意境。練功過程應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掌握。只有這樣,才能打好保證把基礎打好,防止出現偏差。
2.因人而異。習練時,每個人要需要根據自身體質狀況來進行。動作的速度、步姿的高低、幅度的大小、鍛鍊的時間、習練的遍次數、運動量的大小都應很好把握。其原則是練功後精神愉快,心情舒暢,肌肉略感酸脹,但不覺得太疲勞,以不妨礙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為佳。。下面就五禽戲各戲的教學分述如下:
一、虎戲
(一)意境、神韻的表現
虎戲包括虎舉和虎撲兩個動作。在神韻的體現上要表現出作為百獸之王——虎的威猛:神發於目,虎視眈眈;威生於爪,伸縮有力;神威並重,氣勢凌人。酣睡中醒來的猛虎,虎目圓睜,伸展肢體,長長地伸個懶腰,活動利爪,振作精神。隨後開始了一天的生活,沿著山路奔跑,忽而引腰前伸,忽而前撲下按,神威之中包含無限柔情,娛樂之餘體現如山氣勢。
(二)功法動作學習
1.教學三階段
(1))掌握動作姿勢變化。這個階段力求掌握每一個動作的正確姿勢和過程細節。虎舉動作要掌握手型的變化以及變化之間的銜接和動作的運行路線;虎撲動作要體會脊柱的摺疊伸展變化以及上下肢和腰腹動作之間的連貫和變化節奏,最後還要把握好下撲用力的順序和方向。
(2)突出勁力、意識。在動作規範、準確的基礎上,要強調動作的內勁和精神。這也是從調身向調息、調心發展的高級階段。
「虎戲」要體現出虎的充沛勁力和動作意識。勁力和意識主要通過發力、氣韻、眼神及個人的意念表現出來。如虎舉時,手掌貫注勁力,雙手上舉擎天,凜凜生威,目往上視,如猛虎伸腰試力;虎撲時,雙手前伸下按,全神貫注,精神飽滿,氣韻生動,如猛虎撲食,投足舉爪,威風無限。
(3)內外兼修,精益求精。虎戲動作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樸,蘊含著中醫學、氣功學、文化學理論,需要通過長期的理論修養和堅持不懈的實踐體驗,才能領悟其深刻的哲理內涵,不斷提高和完善技術水平,取得良好的健身功效。
2.教學步驟
(1)虎舉
1)動作姿勢
手形變化。首先五指充分展開;再再手指第一、二關節彎曲,掌心外凸,成虎爪;隨後手臂內旋,小指先彎曲,其餘四指依次彎屈握緊拳。三個環節變化要先後分明,變化清晰。握拳要緊,鬆開要慢,反覆體會(圖1)。
運行路線。兩手在體前上下反覆舉起落下,運行路線基本上保持在同一垂直線上。握拳由下向上至肩前時,鬆開變掌,舉至頭頂,掌指充分展開上撐;再握拳下落至肩前時,鬆開變掌,按至腹前,掌指充分展開下按。可以單獨動體會兩手上下沿垂直線運行,同時按照上(頭頂)、中(肩前)、下(腹前)三個運行位置運行,進行拳掌的手形轉換(圖2、3、4、5)。
頭部、胸腹的配合。眼神跟隨雙手,上下注視,牽動頭部向上抬起和向前低落;雙手上舉至頭頂時,胸腹充分展開向上,下按至腹前時,含胸松腹。動作在人體基本直立的前提下完成,才能體會到胸腹前後肌肉的收緊與放鬆。
2)意念轉換
兩手運行路線勁力意念轉換可以分成四個階段:由下向上至肩前,如雙手提起鐵桶,用內勁緩緩向上;至頭頂上方,如託舉千斤之鼎,用內勁緩緩上託;由頭頂落至肩前,如緊握雙環下拉,有引體向上之勢;由肩前下落至腹前,如按水中浮球,用內勁緩緩向下。
3)呼吸配合
各人根據自身呼吸的長短程度和完成動作速度的快慢,呼吸和動作的配合可以自選,採用一口氣或二口氣的兩種呼吸方法式。一口氣呼吸法適用呼吸頻率深長、動作速度相對較快者,雙手上舉過程配合吸氣,下落過程配合呼氣;二口氣呼吸法適用呼吸頻率較快、動作速度相對較慢者,雙手由下向上至肩前配合吸氣,舉至頭頂上方配合呼氣,雙手下落至肩前時配合吸氣,下按至腹前配合呼氣。
(2)虎撲
動作姿勢
手形變化。虎撲的手形主要有握空拳和虎爪。當雙手上提或在體前劃弧時,一般都是手握空拳,這時五指彎曲,大拇指指腹壓在食指上;而而當手臂充分向前伸出或下撲到盡點時,展開空拳,手指第一、二關節彎曲,掌心外凸,成虎爪。可以反覆在體前劃弧練習,體會手形在運行過程中的轉換(圖6、7、8)。
上肢運行路線。雙手運行是由腰部帶動進行的,通過手臂屈伸,雙手在體前劃二次立圓。第一次立圓,雙手上提至胸前,向前上方伸出,手臂伸直,要與地面平行,此時雙手儘量前伸,稍停片刻,然後下按於兩膝外側,掌心朝下。第二次立圓,雙手運行要求連貫圓活,最後下撲置於前腿的膝部兩側,虎爪剛勁有力,力達指尖。為了儘快掌握運行路線,在學習正確動作之前,雙手可以在體前反覆學劃立圓,直至熟練(圖9、10、11、12、13、14)。
下肢步型變換。虎撲的步型主要有馬步和虛步。雙手向前上方伸出時,兩膝伸直,感覺大腿後群肌肉有牽拉的緊張感;雙手下按,兩腿屈膝成馬步;雙手上提,帶動兩膝伸直;身體重心移向一腿,屈膝,另一腿前伸,後腳跟輕輕著地,成虛步。要注意身體重心的移動變化,只有身體重心完全移向一腿時,另一腿方可提起前伸,兩腿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增加動作的穩定性(圖15、16、17、18、19、20、21)。
身體軀幹軸心作用。以身體軀幹的伸展、摺疊、收放為軸,帶動上下肢的運行,是完成動作好壞的關鍵。兩臂向前水平伸出,上體前俯,與地面平行,手、肩、臀要在一直線上,抬頭,目視前方,雙手儘量前伸,臀部後引,塌腰,使整個身體充分伸展,形成「長引腰」的動作;屈膝下蹲,收腹含胸,再伸膝,送髖,挺腹,後仰,動作連貫流暢,使脊柱形成由摺疊到展開的蠕動,同時雙手下按上提與之配合協調。
意念轉換
雙手體前劃弧,為脊柱所牽動。第一次劃立圓時,雙手前伸,臀部後引,意念注於腰部。隨後雙手下按,上提,再前伸,實際上是由脊柱摺疊和展開的變化所帶動的。此時雙手下按,意念拱背,收腹,牽拉督脈,雙手上提,伸背挺腹,伸展任脈,有利於氣血沿任督兩脈運行。雙手下按,意想猛虎抓撲獵物,力大無窮,氣勢恢宏。
呼吸配合
呼吸和動作配合,可以遵循提吸落呼的方式進行,整個動作共為二次呼吸。每劃一次立圓,就配合一次呼吸。當雙手沿體前上提時,配合吸氣,前伸引腰時,配合呼氣,雙手收回再沿體前上提時,配合吸氣,虛步下撲時,配合快速深呼氣,氣由丹田發出,以氣催力,力達指尖,表現出虎的威猛。(待續)(虞定海:上海體育學院教授;牛愛軍:上海體育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