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氣功鍛鍊的基本原則是人們在長期的健身氣功鍛鍊實踐基礎上,經過不斷總結經驗,並逐步形成的健身氣功鍛鍊需要遵循和依據的法則或標準,是健身氣功鍛練活動本質規律的客觀反映。它主要包括適應性、目的性和效率性三個基本的原則。
一、適應性原則
適應性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生理適應,另一個是心理適應。運動訓練學的訓練原則是建立在生理適應原理之上的,同時也有心理適應的存在,這是健身氣功能夠增進健康的生物學原理。通俗地講,就是人有比較好的調節和適應能力。如剛進入一個有異味的房間,會對異味非常敏感,在裡面待上一段時間,好像異味不再那麼明顯了,時間再長一點,甚至會完全感覺不到異味了。這就是人的生理適應性在起作用。
再看心理適應。心理學有個理論叫心理應激原理。人在面對心理刺激的時候,有三個階段的反應。第一個是警覺階段,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有這種情況,如在突然聽到別人喊你名字的時候,會有一個「一愣神」的瞬間,這就是處於心理警覺階段。第二個是阻抗階段,個體遇到刺激時試圖找到應對方法,增強認識處理能力,消除不良反應,恢復心理內穩狀態,以防心理崩潰。第三個是崩潰階段,面臨連續、極度的應激時,個體應對手段開始失效,心理防禦機制誇大且有不恰當反應,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情緒失控。總之,心理應激理論說明人的心理同樣有產生適應的能力。
產生適應的前提是刺激,沒有刺激就沒有適應;而變化是產生刺激的源泉,沒有變化就不會有刺激。《易經》講「一陰一陽謂之變」,太極拳理論說「陰陽相推而生變化」,闡述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變是產生適應的條件,健身氣功鍛鍊的適應性原則就是從變的意義上來講的。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標誌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的變化的哲學範疇,運動有最大的廣泛性和普遍性。」所以變也有著最大的廣泛性和普遍性,在具體的健身氣功鍛鍊中,動作的開合、鬆緊、屈伸,身體重心的高低、動作節奏的變化,以及意境的轉化、注意力的轉移等等,都體現了「變是適應前提條件」的適應性原則。我們通常所講的健身氣功鍛鍊要鬆緊相間、剛柔相濟、動靜結合等要領也是適應性原則的體現。如健身氣功 ·五禽戲中的「鹿抵」動作,隨著身體的轉動,手型由半握拳時的放鬆狀態,漸漸過渡成「鹿抵」時的用力緊張,收回時再由緊變松,這個鬆緊的轉換就是變。變產生對肌肉的刺激,使得握力獲得適應後的提高。健身氣功 ·八段錦把思維從紛繁複雜的世俗中拉回,投入到「挽弓射鵰」的捕獵意境,再到「搖頭擺尾」的水中魚兒遊動的意境,這種意境的轉換就是變,從而對心境起到鍛鍊作用。俗話說眼目傳神,一般來講的眼隨手轉,目隨勢注,也同樣體現了心理活動的變化。
二、目的性原則
所謂目的性原則,可以從哲學範疇的實踐運行機制來理解,就是說目的性是實踐的基本特徵之一。就健身氣功鍛鍊而言,目的性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學習、理解和掌握鍛鍊的目的。二是要掌握具體動作的目的,即動作的含義。
首先來看第一個目的,健身氣功鍛鍊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健康。可是,什麼是健康?健康是身體上、心理上的和諧狀態,就是身體各個器官和各個系統的和諧狀態。中醫學裡講的「五行生剋、過猶不及」,就是指人體的各器官、各系統的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並使之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從人體運動能力角度來看,一般來說,人體運動能力包括力量、速度、柔韌、協調和平衡能力等幾個方面。健身氣功鍛鍊的目的是人體運動能力整體協調提高,即所謂運動能力的和諧狀態。健身氣功鍛鍊需要運動能力的和諧、全面發展。基於這樣的目的,在進行健身氣功鍛鍊時不要「挑食」,要葷素、精細搭配,均衡營養。如四套健身氣功功法都是眾多專家集體打造出來的精品,功法動作都有自己的特點。健身氣功 ·八段錦、易筋經中的馬步動作較多,對下肢力量的鍛鍊效果比較明顯;健身氣功 ·五禽戲中單腿支撐的動作較多,特別是「鳥戲」中的平衡動作多,因此對平衡能力的提高較為顯著;健身氣功 ·六字訣動作相對簡單,呼吸與動作的配合就容易掌握,可能對呼吸與肢體動作相配合的協調能力的提高較為顯著。因此,進行健身氣功鍛鍊時可以多學習掌握幾種功法,或者在基本功練習的時候對各種運動能力進行整體鍛鍊、全面發展,以達到一種和諧狀態。
第二個目的,就是要掌握某個具體動作的鍛鍊是對健康的哪些方面起到作用,實質就是動作的作用機理。比如人們都知道要營養均衡,如果不知道具體的食物中含有哪種營養成分,就不會做出選擇,即使營養失衡也渾然不覺。健身氣功功法的編創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汲取了傳統的精華,每個動作並不是隨意編創出來的,都蘊涵著對每個動作機理的深刻認識。當然,這並不是說具體動作象「維C、維B」分得那樣清晰,而是說每個動作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說胡蘿蔔富含維生素A,而不是只含維生素A,只是說維生素A的含量多一點而已。對具體動作目的的理解也是如此,不能太機械,否則就是教條主義。在習練健身氣功 ·八段錦的「搖頭擺尾去心火」時,注重動作重點是搖擺頭尾,是脊柱的左、右、前、後的屈伸構成了搖擺的動作,再配合個人對搖擺時模仿動物的良性意境,從而達到去心火的健身功用。因此,在肢體動作方面,要注重脊柱的左、右、前、後的屈與伸。
其實,目的性原則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掌握了具體動作的機理,才能學會和諧發展;只有明白了進行健身氣功鍛鍊的目的,才會產生學習和掌握具體動作目的的需要。
三、效率性原則
所謂效率性原則,講的就是實踐的效率問題,效率原則在經濟學中有很重要的意義,是衡量實踐操作合理程度和實踐操作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誌。在健身氣功鍛鍊中,效率性原則同樣非常重要。簡言之,效率性原則就是要在同樣的鍛鍊時間內,達到更好的、甚至是最好的健身效果。健身效率的提高需要正確的鍛鍊方法和鍛鍊手段,具體來說就是指「形體動作、呼吸吐納和心理調節」三者之間的緊密結合,或者簡稱為「形、氣、意」的相互結合。對「效率性原則」的闡釋可以從形、形與氣結合和形、氣、意三者結合三個層面來進行。
首先,就形來講,效率性原則就是體現在健身氣功的鍛鍊中強調全身運動、整體運動,這是整體觀在肢體動作上的體現。當然,「九尺之臺,起於壘土。」,「集腋成裘」,進行某一具體關節的鍛鍊是達到全身運動的基礎,這是一個基本功的事情。就健身效率的提高而言,就是要在掌握了基本動作的基礎上,追求全身運動,從而使得健身效果明顯提高。如健身氣功 ·五禽戲中的「虎撲」,從下肢的踝、膝、髖,到脊柱,再到肩、肘、手,人體幾大運動關節在一個動作中進行屈伸開合變化,從而產生刺激,帶來良好的適應性變化,提高了健身效率。另一個方面,從提高不同的運動素質來講,「虎撲」在身體重心的起伏中,對下肢力量起到鍛鍊作用;兩腿後面的韌帶得到拉伸,脊柱得到拉伸;在由單腿支撐過渡到虛步下撲時,對平衡能力進行了很好的鍛鍊,下肢的力量得到提高;身體整體的節節連貫屈伸,又提高了協調性,從而使健身效率大大提高。在形的層面上,從效率性原則的鍛鍊要領來講,就是要注意各關節相互配合的全身運動。
其次,看形、氣結合。所謂形、氣結合就是肢體動作與呼吸運動密切配合。呼吸運動通過呼吸肌,特別是膈肌的舒縮活動,對呼吸機能進行鍛鍊,同時對腹部臟器起到了按摩刺激的作用,從而達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因此,把呼吸運動同肢體動作相結合,在同樣的鍛鍊時間內,提高了健身效率。四種健身氣功對呼吸與動作的配合是非常重視的。呼吸與肢體動作的配合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一般是開吸合呼,升吸降呼。但這個規律也不是絕對的,具體動作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動作靈活運用,以呼吸自然、不憋氣為原則。
(作者:王言群 來源:中國健身氣功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