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一生中「最重要時刻」 胚胎原腸運動首次體外重現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猴子一生中「最重要時刻」首次體外重現

《科學》以「研究文章」形式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工作。

  圖片來源於《科學》官網

  本報記者 陸成寬

  英國著名發育生物學家路易斯·沃伯特曾說:「人一生最重要的時刻不是出生、結婚和死亡,而是原腸運動。」

  來自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藉助該團隊深耕多年建立的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體外培養系統,將食蟹猴囊胚體外培養至原腸運動出現,並進一步發育至受精後20天,體外重現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原腸運動。該研究為了解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礎,重現了猴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上。

囊胚在子宮「安家」前後,啟動原腸運動,形成原腸胚。受訪者供圖

  一個古老的研究領域 原腸運動神秘面紗被逐漸揭開

  那麼,究竟什麼是原腸運動呢?

  說來話長,早期胚胎發育關乎生命本源,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哺乳動物交配後,精子和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輸卵管中經一系列卵裂和分化形成囊胚。隨後,囊胚遷移至子宮著床。囊胚在子宮「安家」前後,它的部分細胞開始移動、重排和分化,啟動原腸運動,形成內、中、外三個胚層,也就是原腸胚。從囊胚發育到原腸胚的過程,就是原腸運動。

  「原腸運動是早期胚胎發育最特殊的階段,細胞會從幾百個直接增加到幾千、幾萬個。」中國科學院院士、動物所所長周琪說道。

  原腸運動作為胚胎發育最重要事件之一,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研究領域。早期的發育生物學家們對原腸運動的闡述各不相同,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原腸運動才有了較為統一的定義,即「細胞經有序的遷移後分化形成三個胚層」。

  發育生物學家最初以結構簡單的低等無脊椎動物,如海綿、水母、海膽、線蟲和果蠅等來研究原腸運動,揭示了該過程中細胞運動、細胞極化、細胞連接和細胞間通訊等基本細胞生物學事件;繼而採用高等脊椎動物,如魚類(斑馬魚)、兩棲類(非洲爪蟾)和哺乳類(小鼠)等為模型探索原腸運動,原腸運動發生機制的神秘面紗被逐漸揭開。

  2016年,來自劍橋的研究團隊建立了小鼠著床後胚胎的體外培養體系,觀察到了體外培養的小鼠胚胎前後軸的形成和卵圓柱形態發生,這一體系為闡明早期著床後胚胎發育和原腸胚發生提供了重要實驗手段。

  儘管小鼠胚胎體外培養系統取得很大的突破,但即使同為哺乳動物的嚙齒類動物,其早期胚胎也與靈長類動物存在顯著不同。比如,小鼠胚胎著床後上胚層形成杯狀結構,而靈長類動物胚胎則形成雙層胚盤狀結構。因此,很難將小鼠有關原腸運動的研究結果直接推演到人類等靈長類動物。

  胚胎發育的「高光時刻」 可避免人類胚胎培養14天倫理限制

  原腸運動是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發育過程中的裡程碑事件。「早期胚胎發育和原腸運動發生異常往往導致妊娠失敗和出生後器官缺陷等重大疾病。」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王紅梅說。

  然而,由於倫理限制,體外人類胚胎培養不能超過受精後14天,但靈長類動物原腸運動多發生在受精14天以後,所以生物學家一直對人類原腸運動「這一高光時刻」一無所知。

  揭開原腸運動的神秘面紗,模式動物的應用對於人類認識原腸運動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於同人類遺傳與進化較為接近,食蟹猴被研究人員選為模式動物,避免了人類胚胎培養14天的倫理限制。

  在項目開展中,研究人員研究建立了一個新的體外培養體系,能夠支持食蟹猴的胚胎在受精後體外發育長達20天,首次證明靈長類動物胚胎可以在沒有母體支撐的情況下體外發育至原腸運動,並重現了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的幾個關鍵事件。

  研究人員從形態學、標記分子染色和單細胞轉錄組等多個角度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證明體外發育的食蟹猴胚胎高度重現體內胚胎發育過程,包括形成清晰的羊膜腔以及卵黃囊結構,之後發生原腸運動,形成原條結構,同時伴隨前後軸結構的差異分化。在體外培養胚胎發育的第12—16天還能觀察到原始生殖細胞,這些特徵是之前人類胚胎體外培養所未觀察到的。結合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分析,這項研究第一次提供了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羊膜細胞的基因表達特徵,並重新定義了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多種細胞類型。

  生殖醫學領域一項重大突破 有助找到不良妊娠及胎兒畸形原因

  在王紅梅看來,該研究對探索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和原腸運動開闢了嶄新研究平臺,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異常等重大疾病的臨床藥物研發和再生醫學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新工具,為人類深入認識胚胎發育機制和體外孕育生命(非人)探索提供了重要數據。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在對這項研究進行點評時表示,猴子被認為是研究人類生理學和病理學的可靠動物模型,其植入後發育的體外培養體系的建立,為研究靈長類動物的植入後胚胎發育的過程提供了平臺,將大大提高我們對靈長類和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認識及相關疾病的了解,特別是為不良妊娠及胎兒畸形病因的探討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南京醫科大學生殖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沙家豪也認為:「該研究利用胚胎體外培養技術,成功解析了靈長類早期原腸發生這一重要事件,是生殖醫學領域一項重大的科研突破,同時這項技術的突破對於研究人類發育和疾病發生機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一突破有助於闡明靈長類動物的原腸胚發育的調控機理,同時促進對人類胚胎發育的認知,如:三胚層形成、胚胎體軸的形成、原條形成、細胞遷移趨化運動等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以及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揭示高等靈長類與低等動物的差別,填補高等動物胚胎發育機制的理論空白。

  與此同時,該靈長類動物的體外原腸胚形成模型系統的建立,可篩選來源於精子、卵子和宮內的致死和致畸因子;也可以幫助理解早期胚胎細胞分化,優化和提高輔助生殖技術,能為臨床治療不孕不育和防範出生缺陷提供基礎理論指導、開拓新型治療方法。由於原腸胚形成能分化為機體各個器官的三胚層細胞,對再生醫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如研究多能幹細胞分化為特定的細胞類型,用於疾病模擬和幹細胞治療。

相關焦點

  • Nature | 胚胎幹細胞懸浮培養首次構建體外類囊胚
    隨後胚胎植入子宮壁,誘導子宮內膜蛻膜化(decidualization)預示著成功著床(implantation)。著床後胚胎通過原腸作用形成外胚層/內胚層和中胚層,不同胚層細胞相互作用,為胚胎形成結構複雜的器官奠定基礎。複雜的生命歷程有著複雜的分子調節機制,為了研究這些複雜的科學問題, 科研人員研發了 體外培養體系 。
  • 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次被解析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北京8月22日電 (記者張佳星)一枚受精卵長成一個嬰兒,需在發育的第7天左右著床才能存活,這期間的人胚胎細胞無法獲取,難以解析。22日,《自然》雜誌登載了我國北京大學湯富酬與北醫三院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最新突破,他們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展現了「黑盒子」中的乾坤。「臨床上,著床失敗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 楊黃恬組揭示TRF3特異性調節人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命運作用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轉錄因子(TATA-box-binding protein-related factor 3,TRF3)在人胚胎幹細胞(hESCs)向中內胚層分化過程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發現進一步加深了對人中內胚層發育機制的了解,對理解人中內胚層發育調節網絡有重要意義。
  •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通過多個層次的細胞命運決定,形成了器官發生、形態建成的整個發育藍圖,是生命體最重要的分子事件之一。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伴隨著全能性的維持、分化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次序決定。這一過程的調控對整個胚胎的發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Nature & Nat Cell Biol:首次在體外成功培養人胚胎長達13天
    2016年5月5日/生物谷BIOON/--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允許胚胎在著床期(implantation stage,也譯作植入期,即胚胎正常情形下在子宮中著床的時間)後在體外發育的新技術,從而使得他們能夠首次分析受精後多達
  • 英國首次批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實驗
    新華社倫敦2月1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1日宣布,英國人工授精與胚胎學管理局已正式批准該研究所一個團隊提出的在人類胚胎上使用基因編輯技術的實驗申請,這是英國監管機構首次批准此類實驗。由克裡克研究所生物學家凱茜·尼亞肯領導的團隊去年9月正式提出相關申請。
  • 小鼠早期胚胎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通過多個層次的細胞命運決定,形成了器官發生、形態建成的整個發育藍圖,是生命體最重要的分子事件之一。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伴隨著全能性的維持、分化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次序決定。這一過程的調控對整個胚胎的發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用小鼠幹細胞體外製造出功能精子
    原標題:我科學家首次實現用小鼠幹細胞體外製造出功能精子     據新華社華盛頓2月25日電 (記者林小春)中國科學家25日說,他們首次實現小鼠胚胎幹細胞體外分化並獲得具有功能的精子細胞。這被認為是幹細胞研究的一項重要進展,為無精子症男性生育後代帶來希望。
  • 廣東在體外移植冷凍胚胎後應該吃什麼
    廣東在體外移植冷凍胚胎後應該吃什麼 時間:2020-12-18 11:59 中山大學附屬三院生殖中心 廣東在體外移植冷凍胚胎後應該吃什麼?冷凍胚胎移植作為一項顯著的輔助生殖技術,已經得到了大量相關患者的認可,其中影響試管嬰兒培養成功的因素很多,飲食是其中之一。合理的飲食可以使患者取卵過程更加順利,也可以使胚胎的植入和發育更加順利。那麼,廣東在體外移植冷凍胚胎後應該吃什麼呢?1.冷凍胚胎移植後,孕婦應每天喝一杯豆漿,以促進子宮內膜的生長。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
    這是2017年1月26日公布的負責人豬嵌合體胚胎研究的吳軍(前)和教授伊斯皮蘇亞的照片。吳軍時任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新華社發/索爾克生物研究所供圖)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彭茜)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世界首例馬鼠嵌合胚胎。研究論文已於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上。
  • 河口區舉行澳華生科(山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動物體外受精胚胎實驗...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卉 李夢雨 東營報導  12月8日上午,河口區舉行澳華生科(山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動物體外受精胚胎實驗室啟動儀式。  河口區委副書記、區長田兵兵主持啟動儀式。在今年這個特殊年份,河口區給予了我們相當大的支持與耐心,非常感謝,我們也期待在後續項目中有更密切的合作。  邵明君在講話時說,澳華生科引進美國百特利公司的動物體外受精尖端技術,在國內建立首家體外胚胎實驗室,並與中國奶肉牛規模化養殖領導者澳亞集團攜手合作,此舉可謂恰逢其時,可稱可贊。
  • 科學家人猴胚胎計劃中止 2年年成功培育過人豬胚胎
    科學家人猴胚胎計劃中止 2年年成功培育過人豬胚胎  Emma Chou • 2019-08-03 17:19:54 來源:前瞻網 E3782G1
  • 體外食蟹猴胚胎可發育至原腸運動期
    體外食蟹猴胚胎可發育至原腸運動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 10:18:47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王紅梅、李磊以及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鄭萍等研究人員合作建立了發育至早期原腸運動以後的體外食蟹猴胚胎培養技術。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日前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的李天晴教授和季維智院士等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建立人胚胎三維培養系統,首次系統揭示了原腸前人胚胎和多能幹細胞的發育過程。他們所繪製的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為研究胚胎著床後早期發育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 Cell Stem Cell|王皓毅團隊首次在體外模擬了人類X染色體的隨機失活
    雌性三色貓毛皮顏色是由X染色體失活導致的(圖片來自網絡)XCI是雌性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關鍵事件,其正常起始、完成和維持對於胚胎正常發育至關重要。人類的X染色體上有大約一千個基因,其中很多基因都參與重要的生理功能,研究人類XCI對於理解人類胚胎發育具有重要價值。
  • 日本首次批准動物胚胎中可培育人體器官
    科技日報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近日消息,一個利用動物培育人類器官的研究項目,首次獲得了日本政府支持。該研究引起廣泛爭論,因為其最終可能導致人類可供移植器官出現新來源,但異種移植目前仍需要克服來自道德倫理和技術上的巨大障礙。
  • 東營建成奶肉牛體外胚胎實驗室 1頭牛年單產牛乳可提升1噸
    12月8日上午,東營市河口區澳華生科(山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動物體外受精胚胎實驗室正式啟動。該實驗室依託行業領先的體外受精(IVF)尖端繁殖技術,與澳亞集團開展奶牛胚胎生產合作,加速牛群的遺傳改良和繁殖,實現了「試管奶牛」產業化。
  • ...課題組攜手北醫三院喬傑課題組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
    結合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1和高精度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2,3(single-cell RNA-seq, single-cell Trio-seq2),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圖譜重構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系統解析了這一關鍵發育過程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冷凍胚胎會影響胚胎質量嗎?怎樣進行胚胎凍融最安全?
    植入過多的胚胎可能增加多胞胎的危險性,因此,剩餘的胚胎可進行冷凍保存。 在試管嬰兒治療中,怎樣進行胚胎凍融最安全?IVF-ET治療時採用胚胎凍融技術會有副作用嗎?試管嬰兒冷凍胚胎技術會傷害胚胎嗎?胚胎真的如此嬌弱,冷凍胚胎傷害胚胎嗎?一起來看看!
  • 名貴種羊抵達 甘肅省首次進行大規模種羊胚胎移植
    據稱,這是甘肅省首次進行大規模種羊胚胎移植,業內人士表示將藉此打造培育國際名羊的大基地。  三百餘只種名貴種羊於數日前就乘飛機抵達蘭州,它們分別來自澳大利亞、英國、荷蘭,均是目前國際上品種最優良的肉用羊——純種無角陶賽特、薩福克、德克塞爾,其「身價」都在二千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