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科學家首次實現用小鼠幹細胞體外製造出功能精子
據新華社華盛頓2月25日電 (記者林小春)中國科學家25日說,他們首次實現小鼠胚胎幹細胞體外分化並獲得具有功能的精子細胞。這被認為是幹細胞研究的一項重要進展,為無精子症男性生育後代帶來希望。
這項研究由南京醫科大學沙家豪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院士、趙小陽教授(現單位為南方醫科大學)等人合作完成,研究論文當天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上。
「我們的研究首次實現了完全在體外再現精子發生的過程,為該技術向臨床應用的轉化奠定了理論基礎,」趙小陽對新華社記者說,「然而,從小鼠試驗到人類疾病治療還需要科研人員對其發生過程以及物種差異等因素進行充分研究,現在談臨床應用還為時尚早。」
男性不育的一大原因是男性睪丸中的原始生殖細胞無法經歷一種叫減數分裂的過程並發育成具有功能的精子。此前有研究利用幹細胞成功製造出功能精子,但在培養過程中還要藉助體內睪丸環境。
趙小陽等人則完全在體外環境中培養出功能精子。他們首先將胚胎幹細胞分化得到原始生殖細胞樣細胞,然後將其與小鼠睪丸體細胞混合培養,並添加有助於精子產生的細胞因子及激素,使生殖細胞完成減數分裂,體外分化獲得具有功能的精子。
他介紹說,該成果已在項目內的研究組得到重複驗證,產生了數十隻小鼠後代,這些小鼠發育良好,並能正常繁殖下一代。
周琪與趙小陽表示,下一步將改進技術,並嘗試在其他物種如靈長類動物身上進行類似研究,以驗證該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與可行性,包括用這種精子產生的後代是否有癌症風險等。
該研究使用的是小鼠的胚胎幹細胞,但周琪等人此前的研究曾證明,利用成體細胞培育的小鼠誘導多功能幹細胞與胚胎幹細胞具有同等的發育能力。因此他們認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有可能替代胚胎幹細胞用於製造精子,從而避免有關倫理問題。
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凱爾·奧威格等多名專家在評論這項研究時說,這是幹細胞研究領域的「重大進展」,是「一項裡程碑式的工作」。但他們也指出,該技術還需要先被其他實驗室重複驗證。相關技術應用到人身上可能還需要多年研究,將來利用誘導多功能幹細胞而非胚胎幹細胞治療男性不育的可能性更大。
(責編:林露、賀迎春)
白春禮:把黨治國理政成功經驗作為科技創新的行動指南2016年6月3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在京舉行紀念建黨九十五周年表彰大會。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出席並發表講話。白春禮要求中科院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把黨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行動指南,在推進「四個率先」目標的創新實踐中勇於擔當歷史使命,做出應有貢獻。【詳細】
6月「科學流言榜」發布 吃素不得心腦血管病列榜首六月「科學流言榜」今天發布,「吃素不得心腦血管病」位列榜首。「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共同發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的支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