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獲得具有形成性多能性的小鼠和人類幹細胞

2020-12-11 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獲得具有形成性多能性的小鼠和人類幹細胞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3:24:35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Austin Smith、Masaki Kinoshita等研究人員合作獲得具有形成性多能性的小鼠和人類幹細胞。2020年12月2日,《細胞—幹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

研究人員表示,多能細胞在囊胚中作為初始群體出現,獲得種系和體細胞形成的能力,然後進行譜系啟動。小鼠胚胎幹細胞(ESC)和表皮細胞衍生的幹細胞(EpiSC)分別代表了多能性的最初起始和最終活化階段。

研究人員測試了中間態的形成性階段。通過使用最低的分化信號處理,研究人員從形成性小鼠上皮細胞中衍生出幹細胞。與ESC或EpiSC不同,形成性幹(FS)細胞直接對生殖細胞誘導產生反應。他們在嵌合體中定殖體細胞組織和種系。全轉錄組分析顯示與妊娠前形成性成骨細胞相似。信號響應能力和染色質可及性特徵反映了譜系獲能。此外,FS細胞顯示出獨特的轉錄因子依賴性,並嚴重依賴於Otx2。

最後,適用於人類初始細胞或胚胎的FS細胞培養條件能夠支持類似幹細胞的擴增,這與哺乳動物多能性軌跡的保守形成一致。

附:英文原文

Title: Capture of Mouse and Human Stem Cells with Features of Formative Pluripotency

Author: Masaki Kinoshita, Michael Barber, William Mansfield, Yingzhi Cui, Daniel Spindlow, Giuliano Giuseppe Stirparo, Sabine Dietmann, Jennifer Nichols, Austin Smith

Issue&Volume: 2020-12-02

Abstract: Pluripotent cells emerge as a naive founder population in the blastocyst, acquire capacity for germline and soma formation, and then undergo lineage priming.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 and epiblast-derived stem cells (EpiSCs) represent the initial naive and final primed phases of pluripotency, respectively.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intermediate formative stage. Using minimal exposure to specification cues, we derive stem cells from formative mouse epiblast. Unlike ESCs or EpiSCs, formative stem (FS) cells respond directly to germ cell induction. They colonize somatic tissues and germline in chimeras. Whole-transcriptome analyses show similarity to pre-gastrulation formative epiblast. Signal responsiveness and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features reflect lineage capacitation. Furthermore, FS cells show distinct transcription factor dependencies, relying critically on Otx2. Finally, FS cell culture conditions applied to human naive cells or embryos support expansion of similar stem cells, consistent with a conserved staging post on the trajectory of mammalian pluripotency.

DOI: 10.1016/j.stem.2020.11.005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20)30543-9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能夠分化為原始生殖細胞的中間態多能幹細胞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能夠分化為原始生殖細胞的中間態多能幹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 14:02:42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Jun Wu研究小組培育出能夠分化為原始生殖細胞的中間態多能幹細胞。
  • Cell Stem Cell背靠背|吳軍等建立了一種全新的全能幹細胞
    在該文章中,通過同時激活 FGF/Erk, TGF-β/Smad, WNT/β-Catenin三條信號通路,科學家團隊首次建立了具有「Formative」特徵的穩定細胞系,並且通過實驗和多組學數據證實了,該細胞系的確是一種介於Nave和Primed之間的細胞狀態,分別並同時具備Nave 和Primed的一些特徵,可直接由
  • 蜂王漿的蛋白組分可維持小鼠胚幹細胞多能性|論文
    圖1:Royalactin能夠維持小鼠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圖源:Wan等 蜂王漿是蜜蜂(Apis mellifera)的「蜂后製造者」,已知能影響哺乳動物的壽命、生育能力和再生能力。研究人員發現蜂王漿主蛋白1(MRJP1,亦稱Royalactin)是蜂王漿的功能成分,對其它物種具有調節作用,或能激活保守通路。不過,這些保守的細胞信號通路尚未被弄清。
  •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用小鼠幹細胞體外製造出功能精子
    原標題:我科學家首次實現用小鼠幹細胞體外製造出功能精子     據新華社華盛頓2月25日電 (記者林小春)中國科學家25日說,他們首次實現小鼠胚胎幹細胞體外分化並獲得具有功能的精子細胞。這被認為是幹細胞研究的一項重要進展,為無精子症男性生育後代帶來希望。
  • 新型小鼠與人胚胎嵌合體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培育的小鼠-人嵌合體胚胎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這是迄今為止所有嵌合體中含有人類細胞數量最多的。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人類細胞甚至可以從小鼠細胞中學習,並發育得更快,換言之,這種嵌合體胚胎更接近小鼠胚胎的發育速度,而不是更緩慢的人類胚胎發育速度。
  • 港大學者首次獲得豬擴增潛能幹細胞,可發育成任何類型細胞
    來自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劉澎濤教授團隊,研發了一種獲取幹細胞的新方法,在全球首次成功獲得豬和人的擴增潛能幹細胞(EPSCs),這些幹細胞具有胚胎發育初期細胞的特徵,可以發育成任何類型的細胞,這類細胞也被稱為全能細胞。豬和人類擴增潛能幹細胞的建立,為研究人類發育和再生醫學提供了巨大的潛力。
  • Nat Protocols:科學家教你如何在檢測並且保存人類幹細胞?
    ,此前研究者很難獲得並且在實驗室中很難培養出人類幹細胞。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Protocols的一項報告中,來自德國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方法,其可以檢測細胞培養液中的多能細胞並且幫助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對這種細胞進行保存。
  • 科學家揭示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該研究通過單細胞轉錄組方法,分析了獼猴著床前胚胎發育過程中,早期細胞命運分化調控,並重點研究了四個囊胚發育階段(早期囊胚,中期囊胚,晚期囊胚,孵化囊胚)和上胚層細胞(Epiblast cells)多能性的動態變化。發現獼猴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模式和調控與人類胚胎極其相似,首次揭示了靈長類著床前胚胎中存在發育多能性由原始態(naive)向始發態(primed)的轉變過程。
  • Cell:科學家首次培養出人類精子和卵子細胞!
    儘管他的細胞不能繼續發育,但是Saito發現如果將這些細胞移植到小鼠睪丸內,這種細胞能分化成熟並產生有功能的精子,如果將這種細胞移植到小鼠卵巢內,這種細胞能分化成熟並產生有功能的卵子,這種精子和卵子能在體受精。在人類細胞的同樣嘗試也取得部分成功,也能體外培養出生殖原細胞,但是成功率非常低,難以進行更多研究。
  • 蜂王漿成分能維持幹細胞多能性丨自然-通訊
    《自然-通訊》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Honey bee Royalactin unlocks conserved pluripotency pathway in mammals指出,蜂王漿的蛋白組分Royalactin能夠維持小鼠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
  • Cell Stem Cell|王皓毅團隊首次在體外模擬了人類X染色體的隨機失活
    同時,由於X染色體相關基因突變、XCI偏移、以及性染色體非整倍性等原因造成多種X染色體相關疾病,如血友病(Hemophilia)和蕾特氏症(Rett Syndrome),因此,人類XCI過程及機制的揭示對於相關疾病治療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約60年的XCI研究中,小鼠一直是主要的研究模型。
  • 廣州生物院揭示小鼠多能幹細胞始發態向原始態轉變過程的分子機制
    細胞命運轉化是由精密複雜的信號調控和表觀遺傳調控所決定,其分子機理研究是細胞生物學發展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研究表明,小鼠的多能性幹細胞在信號維持和功能上存在兩種不同的狀態,分別是始發態(primed)的上胚層幹細胞(Epiblast stem cells, EpiSCs)和原始態(naive)的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
  • Nature communication:E3連接酶抑制ERK維持小鼠胚胎幹細胞乾性
    2015年6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吳緬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一種E3泛素連接酶在維持小鼠胚胎幹細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英國科學家利用人類細胞構建完整的胸腺
    科技日報記者 馮衛東據《自然·通訊》雜誌發表的一項概念驗證研究,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和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利用人類幹細胞和生物工程支架,重建了人類免疫系統中的重要器官——胸腺,該項研究朝著構建可用於移植的人工胸腺邁出了重要一步
  • 【學術前沿】 裴端卿/劉晶揭示小鼠多能幹細胞始發態向原始態轉變...
    【學術前沿】 裴端卿/劉晶揭示小鼠多能幹細胞始發態向原始態轉變過程的分子機制 2020-05-14 02: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聰明」的小鼠可以追趕人類嗎
    而近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將人類大腦細胞注入到小鼠中,結果發現,它們變得比同類更為「聰明」。 不必擔心,「半人腦老鼠」實驗並不是為了創造出更為強大的變種,而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人類的腦部疾病。 「半人腦老鼠」還是老鼠 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給小鼠注入了從捐贈的人類胎兒中提取的未分化的神經膠質細胞。
  • 小鼠、牛和人類的胚胎有啥不一樣?
    胚胎開始形成胎盤時,沒有來自母體的直接指令——而是遵循一套分子編碼的DIY組裝指令。這些指令是通用的還是每種哺乳動物都不一樣,是一個長期未解之謎。Gerri等人[1]在《自然》雜誌上撰文,報告了小鼠、牛和人類胚胎在胎盤形成方面的一個顯著相似性。
  • 當材料科學遇到幹細胞,牙齒再生或夢想成真
    目前團隊在幹細胞在牙齒發育中的作用和機制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人類要實現「種牙得牙」還有難度,但我們畢竟在一步步前進。   人的肝臟,切掉一部分都可以再長出來,牙齒為什麼不可以?  該研究利用間充質細胞支持的3D培養體系,從小鼠牙乳頭中發現了一群在三維培養環境中能形成幹細胞小球的細胞亞群。該細胞表達多種幹細胞維持基因,如Oct4,Nanog,Sox2等並能在體外長期保持自更新與多能性。
  • 日本團隊:僅激活8個基因,小鼠幹細胞直接轉為可受精細胞
    只要激活8個基因來產生基因控制蛋白,就足以將小鼠幹細胞直接轉化為類卵細胞,這些細胞成熟後甚至可以像卵細胞一樣受精。卵母細胞儲存在體內,在經歷多個階段發育成卵子後,即意味著已經做好受精的準備,這通常被認為創造新生命的第一步。毫無疑問,卵母細胞是非常獨特的,它們有能力產生出創造一個個體所需的200多種高度分化的細胞。科學家們提到,卵母細胞和它們的細胞質均是不同尋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