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小鼠可以追趕人類嗎

2020-12-25 科學網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本報記者 胡珉琦

20世紀末的一部電影《深海變種》中,科學家為了研製抗老年痴呆症的神奇藥丸,以古老的生物鯊魚為實驗對象,加大其腦容量,以便萃取更多腦蛋白,卻使得鯊魚越來越強大,最終演變為一場巨大的災難。

誕生高智商動物是科幻作品經久不衰的主題之一。而近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將人類大腦細胞注入到小鼠中,結果發現,它們變得比同類更為「聰明」。

不必擔心,「半人腦老鼠」實驗並不是為了創造出更為強大的變種,而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人類的腦部疾病。

「半人腦老鼠」還是老鼠

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給小鼠注入了從捐贈的人類胎兒中提取的未分化的神經膠質細胞。在接下去一年的時間裡,它們分化成了成熟的星形膠質細胞,數量也由最初的30萬增殖到了1200萬個,並替代了小鼠大腦原有的相同類型的細胞。

對比發現,在針對小鼠的記憶和認知的標準測試中,「半人腦老鼠」比正常小鼠的記憶力提升了四倍。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通過注射植入人類大腦細胞可使動物們變得更加聰明。

對此,有科學家擔憂,這類實驗可能導致一些高智商動物的誕生。不過,該研究負責人、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員史蒂芬·高德曼博士則表示,該研究並不是在老鼠身體上培育人類大腦,只是提高老鼠大腦神經細胞系統的效能,並不會出現類似人類的思維能力。

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沈政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神經膠質細胞並非神經元。它們廣泛分布於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數量比神經元大得多。它們參與神經元的活動,但主要是對神經元具有支持、保護、營養等功能,而沒有感受刺激和傳導衝動的功能,因此,它們並不是神經活動的載體,不可能傳遞信息。

「從本質上說,『半人腦老鼠』還是老鼠,不可能成為變種。」沈政說。

動物變種的倫理界限

事實上,此類「半人腦老鼠」實驗並不是新近出現的研究。

2005年,加利福尼亞聖地牙哥索克研究院遺傳學實驗室教授弗瑞德·蓋奇帶領的研究團隊,將人類胚胎幹細胞植入了幾隻只有14天大的實驗鼠胚胎內,每隻實驗鼠胚胎植入10萬枚。這些小老鼠出生時大腦裡就攜帶了0.1%的人類腦細胞。

研究發現,那些植入老鼠胚胎的人類胚胎幹細胞雖然不是很成熟,但卻能在老鼠的胚胎中繼續發育成熟,並和老鼠的幹細胞融合在一起,共同形成老鼠的新腦。

該實驗在當時還引來了不小的倫理爭議。

人獸雜交生物,將使得人類與動物的界限被打破,穩定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當它們具有一部分人類的屬性時,它們的道德地位都需要被重新考量。」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張新慶認為,到時,人與這種生物的關係,這種生物與周圍環境的關係都要重新建立。

但在張新慶看來,這種結果的可能性本身是受到質疑的。「因為人類的大腦是一個整體,只增強動物某些部分的神經細胞,無法使它們擁有人類大腦的複雜功能。」

正如瑞德·蓋奇所說,它們距離人腦和人性還有些遙遠。

不過,也正是考慮到潛在的倫理風險,研究人員一般在開展這類實驗時還是非常小心的。 他們將確保這些實驗動物在可能表現出人類的某些行為特徵時,立即停止試驗。

高德曼也表示,研究團隊不會嘗試把人類細胞植入到猴子體內。

幹細胞治療研究的普遍策略

如果不是為了誕生高智商動物,跨物種動物幹細胞移植的實驗目的何在?

高德曼認為,具備混種大腦的老鼠對於研究精神分裂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具有重要意義,還可用於測試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的新治療方案。

這是因為,研究團隊在一個平行實驗中發現,當人類未分化的神經膠質細胞被植入到難以形成髓磷脂的小鼠體內時,它們會分化成少突膠質細胞。髓鞘具有絕緣作用,可以防止神經衝動傳導時的電流擴散,保證神經元活動不會相互幹擾。如果髓鞘缺失,可能誘發多發性硬化症。而髓鞘本身就是由少突膠質細胞突起形成的。因此,神經膠質細胞移植可能用於治療此類中樞神經脫髓鞘疾病。

就在今年10月,《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一篇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周專教授研究團隊的文章。他們在體外培養的條件下,將人源胚胎幹細胞分化產生神經幹細胞,以65%的效率定向轉化為多巴胺樣神經元,並將這些神經元移植到了患有帕金森病大鼠的紋狀體中。結果顯示,這些移植的多巴胺樣神經元可以通過分泌多巴胺,使紋狀體中多巴胺的釋放和再攝取得到顯著的改善,而且還緩解了患帕金森病大鼠的運動功能障礙。

該論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康新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目前,幹細胞治療研究的普遍策略就是把人類的幹細胞移植到大、小鼠中進行研究。「這類實驗的目的是在動物中驗證幹細胞的治療作用或治療機制。」

不難理解,按照傳統的動物模型,一般採用同種動物移植,但無法消除的是與臨床試驗的跨度。跨物種動物幹細胞移植實驗則可以作為與人體實驗之間的中間橋梁。

國家幹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教授韓忠朝也表示,通過這種實驗設計,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在進行人體試驗前就大致判斷是否有治療可能、是否有嚴重的併發症。

康新江提到,儘管人類細胞移植到小鼠中與移植到人類自身的作用從理論上來說是一致的,跨物種的細胞注射後通常還是存在免疫排斥的。

因此,韓忠朝解釋,有時根據需要,研究人員會選擇免疫缺陷的小鼠來做實驗,減少排異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組織,例如神經系統,本身就少見排異。」韓忠朝說,「這是因為,排異與免疫細胞反應有關,而神經組織免疫細胞較少。」

延伸閱讀

備受爭議的「混種實驗」

出於疾病研究和治療的目的,科學家曾將人類的幹細胞注入到不少動物的胚胎中,研製出了一些實驗性的「人獸混種」。

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馬約醫院的傑弗裡·普拉特將人血幹細胞注入豬的胚胎,這些豬體內的血管中既流著豬的血,也流著人的血。他認為這對醫學界是一項重要的發現。因為科學家一直在考慮將一些豬器官移植到病人身上,但同時又不知道豬身上的病毒會不會潛入人體內,對人類形成危害。如今科學家發現這一擔心是真實的,因為豬體內的病毒可以通過人豬細胞的融合獲得感染人類的途徑。

美國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的伊斯梅爾·贊加尼將人骨髓幹細胞注射進羊胚胎的腹膜內,獲得了擁有15%的人類細胞的羊。實驗希望在其他動物體內製造出人類器官,以解決可供移植的器官嚴重匱乏的問題。

耶魯大學的尤金·雷蒙德和加利福尼亞「伯納姆協會」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埃文·辛德在猴子腦內注入了800萬個人類腦細胞,目的是為了研究人類腦細胞和運動神經元的秘密,從而找到醫治帕金森氏症的方法。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巴拉班從發育中的鵪鶉體內取出小部分腦組織,然後將其植入發育中的雞腦中,培育出的雞能鳴叫,並且具有鵪鶉特有的頭部搖擺行為。這證明,所形成的雞腦中包含鵪鶉鳴叫的神經迴路,也證明複雜的行為能在物種間轉移。(朱香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14-12-19 第8版 新知)

相關焦點

  • 小鼠為何成了實驗動物?小鼠與人類的基因組及生理構造相似
    作者:巧兮 人類從未停止對生命的探索,而在這漫長的道路上,小鼠可以說是科學家們最愛用到的實驗動物。繁殖能力強,飼養要求低,改造相對容易,都是廣大科研人員愛它的理由。
  • 小鼠、牛和人類的胚胎有啥不一樣?
    Gerri等人[1]在《自然》雜誌上撰文,報告了小鼠、牛和人類胚胎在胎盤形成方面的一個顯著相似性。 雖然破壞aPKC幹擾了YAP1的核定位和GATA3在牛和人類胚胎中的表達,但還沒有在牛或人類胚胎中測試YAP1在GATA3調控中的要求。這留下了一種可能性,即除YAP1以外的一種aPKC調控的轉錄因子可以調控牛和人類滋養外胚層中的GATA3。為了區分這些可能性,應在牛和人類胚胎中過度激活或抑制YAP1,就像以前在小鼠中所做的那樣。這些分析將使我們更進一步理解哺乳動物早期發育的保守程序。
  • 小鼠-人類NC嵌合體中NB的形成
    小鼠-人類NC嵌合體中NB的形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8 14:13:23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Rudolf Jaenisch
  • 新型小鼠與人胚胎嵌合體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培育的小鼠-人嵌合體胚胎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這是迄今為止所有嵌合體中含有人類細胞數量最多的。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人類細胞甚至可以從小鼠細胞中學習,並發育得更快,換言之,這種嵌合體胚胎更接近小鼠胚胎的發育速度,而不是更緩慢的人類胚胎發育速度。
  • 普通小鼠實驗,揭示了人類未來滅絕方式,科學家的猜測或許是對的
    在上世紀,科學家進行了一項關於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實驗,研究採用的對象是小鼠,科學家為小鼠創造了一個天堂般的封閉場所; 裡面提供了無限量的食物和水,並且排除了各種外在因素的幹擾,例如天敵的侵擾和疾病,也為小鼠們提供了充足的生存繁殖空間。
  • 研究揭示人類和小鼠推理背後的神經元計算
    研究揭示人類和小鼠推理背後的神經元計算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2 14:20:17 英國牛津大學David Dupret、Helen C.
  • 科學家發現大腦"癢區" 小鼠與人類怕癢部位類似
    科學家發現大腦「癢區」  本報訊 像人類一樣,老鼠也怕癢。如今,通過向這些實驗室中的齧齒動物大腦中植入電極,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大腦中驅動這一特徵的區域,這一發現或許將有助於闡釋人類怕癢的起源。  這項研究同時揭示了與人類不同的是,小鼠對撓痒痒的敏感性更多地受到其情緒的影響。研究人員表示,通過這項研究他們已經發現,小鼠怕癢的地方與人類類似——在它們的肚皮和後爪上,而非它們的後背或前爪。
  • 人類如何在水下呼吸?小鼠曾潛泳20小時的液體54年來發展如何?
    童話故事裡的美人魚可以在水中自由的呼吸,神話故事裡的孫悟空可以去東海龍宮借金箍棒,毛主席的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也表達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理想,科幻作品《三體》和《深淵》都暢想了太空人或潛水員在特殊液體中呼吸的技術。科技,真的能幫人類實現在水下呼吸的夢想嗎?
  • 人人都說有個聰明的大腦,那腦袋大是聰明的原因,這是真嗎?
    小編今天要說的是,人的腦袋越大越聰明,這是真的嗎?因為自從人類開始研究大腦以來,大腦如何與智慧掛鈎就成了讓科學家們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 其中顯而易見的一個假定便是智慧程度直接決定於大腦的尺寸一大腦越大,腦細胞就越多,人不就越聰明嗎?這是真的嗎?
  • 科學網—表觀遺傳重編程讓老年小鼠恢復視力
    視網膜神經受損的小鼠可以通過細胞重新編程恢復視力。 「這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這些結果清楚地表明,哺乳動物的組織再生可以增強。」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發育生物學家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說。 但研究人員表示,目前,研究只在小鼠身上進行了實驗,該方法是否適用於人類,或其他因時間變化而受損的組織、器官,還有待觀察。
  • 科學家首次獲得具有形成性多能性的小鼠和人類幹細胞
    科學家首次獲得具有形成性多能性的小鼠和人類幹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3:24:35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Austin Smith、Masaki Kinoshita等研究人員合作獲得具有形成性多能性的小鼠和人類幹細胞
  • 大鼠和小鼠能雜交嗎?
    大鼠和小鼠都是常用的實驗動物,成本低,易操作,而且又不像人猿雜交那樣涉及倫理問題,所以是研究跨種雜交的好材料。生活中常見的大鼠是褐家鼠,常見的小鼠是小家鼠,不過在漢語裡它們都叫做老鼠(圖1,你分得清大鼠和小鼠嗎?)。大鼠和小鼠長得很像,但它們的親緣關係並不太近。
  • Science:人類、小鼠和大鼠都會根據沉沒成本作出糟糕的決定
    2018年7月1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像人類一樣,大鼠和小鼠往往根據「沉沒成本(sunk cost)」做出糟糕的決定。科學家們研究這種行為的目的是更多地了解人類思維及其運作方式。但是,也許同樣重要的是,其他動物是否具有相似的特徵?如果是這樣,那麼這可能揭示出我們的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設置實驗旨在測試小鼠和大鼠是否會作出糟糕的選擇,而且僅是因為它們在這上面投入了時間。這些實驗包括建立一個可選擇美味球丸的嚙齒類動物美食區。隨後將大鼠或小鼠放入這個美食區並觀察它們如何作出反應。
  • 頭大就一定聰明嗎?科學研究揭示智力的生理基礎
    儘管心理學家煞費苦心的去評測人的智力,但在生活中我們常聽到人們對智力的另外一種評估方式:腦袋大聰明,腦門大聰明,後腦勺大聰明……在嬰兒時期,頭圍確實和發育相關頭大就聰明嗎?其實早在19世紀早期,就有人研究過這些問題。
  • 實驗中,為什麼我們多選擇6-8周的小鼠呢?
    小鼠出生後14日的變化再追蹤一下,原來小鼠壽命短暫的也就1-2年(24個月左右),若是對應到人類的全球平均壽命80歲的話,我們便可如此換算:(80歲×365天)÷(2歲×365天)= 40 human days = 1 mice day;也就是小鼠生活1天,相當於人類的40天,人類的1年 = 小鼠的9.125天。
  • Oncotarget :「從小鼠到人類」—比較癌症療法有效性
    2017年9月8日/生物谷BIOON/---通過科學的方法,我們可以利用動物模型鑑定藥物的治療效果,而最近來自Dartmouth的Alan Eastman等人試圖連接動物實驗與臨床治療效果之間的鴻溝,從而確保從動物水平得到的陽性結果同樣適用於人類患者。
  • 新開發的光敏蛋白可以恢復失明小鼠的視力
    赴美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一種名為MCO1視蛋白的新開發的感光蛋白,通過基因療法將其附著在視網膜雙極細胞上,可以恢復失明小鼠的視力。 報告中描述的研究表明,在標準化的視覺測試中,如迷宮導航和運動變化檢測中,接受過治療的小鼠明顯更快。
  • 段恩奎/張瑩等首次證明植入前的小鼠胚胎可以在太空中發育
    "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 iNature 超越地球行星的生命發展是人類的長期追求,但尚不清楚哺乳動物能否在太空中進行正常的胚胎發育。
  • 如果人類大腦增大一倍,會變得更加聰明嗎?高考可以輕鬆考滿分嗎
    根據科幻小說,人腦的大小決定著智力水平,如果人腦擴大兩倍,是不是可以在幾秒內解決世界上最複雜的問題?高考輕鬆滿分,擁有類似超級英雄的能力呢?更大的大腦真的會讓你變得更聰明嗎?總的來說,我們的身體需要更粗壯,這種改變似乎沒什麼大不了,但會引發很多問題,例如會對分娩產生影響,想到我們的大腦在不斷變化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實際上這在整個人類進化過程中一直在發生。我們的遠古親戚哈比斯人的大腦只有現代人到三分之一。在過去的兩百萬年中,大腦發展到今天的規模。
  • 科學家繪製出小鼠和人類αβT細胞發育的表觀基因組和轉錄組整合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小鼠和人類αβT細胞發育的表觀基因組和轉錄組整合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20:02 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Rémy Bosselut及其小組繪製出小鼠和人類αβT細胞發育的表觀基因組和轉錄組整合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