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學者首次獲得豬擴增潛能幹細胞,可發育成任何類型細胞

2021-01-11 DeepTech深科技

來自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劉澎濤教授團隊,研發了一種獲取幹細胞的新方法,在全球首次成功獲得豬和人的擴增潛能幹細胞(EPSCs),這些幹細胞具有胚胎發育初期細胞的特徵,可以發育成任何類型的細胞,這類細胞也被稱為全能細胞。

豬和人類擴增潛能幹細胞的建立,為研究人類發育和再生醫學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劉澎濤在接受 DeepTech 採訪時表示,除了在一些嚙齒類及靈長類動物以外,很多胚胎幹細胞領域的科學家已經做了很多的嘗試,都無法在其他哺乳類動物中建立胚胎幹細胞株,尤其是豬。最新研究證實從豬和人類身上均能取得擴展潛能幹細胞。

就像一張窗戶紙捅破之後,現在諸多前沿生物技術都可以用在這個細胞上,將為研究胚胎發育,以及為基因組學、再生醫學、生物科技及農業的轉化研究帶來巨大突破。

這項研究由劉澎濤團隊主導,英國劍橋維康桑格研究院及德國聯邦動物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參與合作。論文發表在 6 月 3 日的 Nature Cell Biology 雜誌上。

圖 | 香港大學劉澎濤教授(右)、楊樹標教授(中)和助理教授張知恆博士(左)(圖片來源:香港大學官網網

首次創建擴增潛能幹細胞

在上世紀 70 和 80 年代,科學家首次從小鼠囊胚建立胚胎幹細胞系。但迄今為止,除了在一些嚙齒類及靈長類動物以外,科學家一直較難從其他哺乳類動物建立胚胎幹細胞株。

目前得到的胚胎幹細胞,是在受精卵發育成大約 100 個細胞的胚囊階段提取的,而榮獲 2012 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誘導多能幹細胞,也只能發育成某些特定的細胞譜系。

截至目前,胚胎幹細胞一般都是來自於最少有數十個細胞的著床前胚胎(又稱囊胚)。在囊胚形成前,胚胎細胞仍然具備分化成不同種類細胞的可能性,因此具有全能性特徵。

劉澎濤團隊在多年前就提出新的擴增潛能幹細胞構想,他們認為從比囊胚期更早期的著床前胚胎建立幹細胞體系,成功的機會可能更大。

劉澎濤實驗室於 2017 年在小鼠幹細胞研究中首次發現突破性的進展,找到了細胞譜系分化的主要分子路徑,並建立了小鼠 EPSC 細胞系。EPSCs 從囊胚形成前的著床前胚胎取得,因此 EPSCs 也備有全能幹細胞特色。

(來源:Atlas of Human Embryology)

劉澎濤認為,發育最初期的細胞應該比胚胎幹細胞編程更少,所以他們發明了一種從發育最初階段,比如受精卵僅分化成 4 個或 8 個細胞的階段開始培育幹細胞的新方法,並成功創建了小鼠擴展潛能幹細胞。

研究人員在對這些發育最初期細胞進行培育後發現,新細胞保持了發育最初期細胞的特徵。他們還對小鼠的胚胎幹細胞和誘導多能幹細胞重新編程,製造出 EPSCs。

擴展潛能幹細胞擁有的發育特質是傳統或是標準的胚胎幹細胞或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所沒有的。擴展潛能幹細胞具備分化為胚胎及胚胎外細胞譜系的潛力,包括胎盤裡的滋胚層和卵黃囊的細胞,把發育生長的時鐘逆轉到細胞最早期的類型。擴展潛能幹細胞也可以讓研究人員研究早期胚胎的發育、以及流產和發育障礙的原因。

將新方法拓展到豬的研究

而在這項最新研究中,劉澎濤團隊認為在小鼠中獲取擴展潛能幹細胞的新方法,或許也能用在豬及人類身上。

豬具有重要的生物醫學研究價值,因為其遺傳基因、身體構造及生理機能(如器官大小)與人類相近。如果能夠改造豬只的幹細胞基因,不但對動物健康及養殖生產將大有助益,也直接促進生物醫學研究,比如器官移植。

劉澎濤表示,越早在哺乳類動物胚胎發育初期取得幹細胞,細胞中物種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越小,EPSC 技術應用在多種哺乳類物種上的成功機會就越大。這項研究的目的就是研究在什麼條件下,可以在不同物種的胚胎發育的最早期取得幹細胞。胚胎發育最早期的胚胎細胞猶如一張白紙,這次研究結果證明,這個構思和猜想基本上是正確的。

「過去數十年,科研人員不斷嘗試提取豬胚胎幹細胞,但是只取得有限的進展。現在我們使用 EPSC 科技成功地從豬著床前胚胎建立幹細胞培養體系,並系統地分析這些新型幹細胞的發育、細胞和分子特徵。重要的是,我們亦以同樣方法取得類似的人類 EPSC 幹細胞。這些研究成果,以及我們以前發表的小鼠 EPSCs,標示著胚胎幹細胞研究向前邁進重要的一步。」

該項研究證實從豬只及人類身上,均能取得擴展潛能幹細胞,其中以豬只的 EPSCs 研究結果尤其重要,因為這是科研人員首次在豬早期胚胎中取得幹細胞,而人類的 EPSCs 則可為人體的發育成長及再生醫學研究提供新的細胞來源。

圖 | 豬擴展潛能幹細胞(來源:sanger institute)

至今,劉澎濤團隊已經成功從小鼠、豬只和人類取得 EPSCs。這些來自不同物種的幹細胞,有相似的分子特性,而且容易作多次基因編輯。人類的 EPSCs 除了可以分化為人體的所有細胞類型,以及可用於人類疾病和再生醫學研究之用,也由於人類的 EPSCs 可產生大量胎盤滋養層細胞,還可以提供研究妊娠併發症如子癇前期及流產等的機會。

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德國聯邦動物衛生研究院的 Dr Monika Nowak-Imialek 表示,從豬胚胎分離出來的 EPSCs 是全球首個擁有完整特徵的豬胚胎幹細胞株。由於 EPSC 具有分化成所有種類細胞的發育潛能,它們將可以極大程度促進發育生物學、再生醫學、器官移植、疾病模型,動物健康、農業及生物科技。

劉澎濤教授也向 DeepTech 表示,他們會繼續拓展 EPSC 技術的研究,也會與不同的機構進行應用研究合作,比如可以做非洲豬瘟感染分子機制的研究。

相關焦點

  • 損傷可誘導星形膠質細胞的神經幹細胞潛能
    損傷可誘導星形膠質細胞的神經幹細胞潛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7 22:10:55 2020年8月5日,《細胞—幹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瑞典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
  • 間充質幹細胞:「我」怎麼來的?
    ,並認為成纖維細胞可能來源於骨髓。 1991年,Caplan教授首次提出MSCs的概念,他也被業界稱為「間充質幹細胞之父」。Caplan把骨髓中可以黏附於塑料培養皿表面、在體外能高度擴增並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群命名為MSCs。此後,MSCs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 科學家首次獲得具有形成性多能性的小鼠和人類幹細胞
    科學家首次獲得具有形成性多能性的小鼠和人類幹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3:24:35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Austin Smith、Masaki Kinoshita等研究人員合作獲得具有形成性多能性的小鼠和人類幹細胞
  • 香港科大首次確定一幹細胞可調控大腦皮層生長
    香港科大首次確定一幹細胞可調控大腦皮層生長   中新社香港9月16日電 (記者 李焯龍)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16日表示,該校理學院院長、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葉玉如領導的研究團隊,此前全球首次成功確定一種幹細胞「中間前體細胞」可精準調控大腦皮層的生長,解開特定蛋白與「自閉症」等相關疾病成因的謎團。
  • 揭開廬山真面目:重新認識間充質幹細胞
    撰文:老狼來源:幹細胞者說間充質幹細胞,又稱多能基質細胞,簡稱MSCs,是屬於中胚層的一類多能幹細胞,主要存在於結締組織和器官間質中,包括:骨髓、胎盤、臍帶、脂肪、黏膜、骨骼、肌肉、肺、肝、胰腺等組織以及羊水、羊膜、臍帶血等。在適宜條件下可分化為脂肪、骨、軟骨等多種組織細胞。
  • 徐榮祥「潛能再生細胞」獲得發明專利權
    因「潛能再生細胞」意味著人類身體具有再生潛能,也意味著具有再生生命,對所有人類都是新生命,因此從2002年徐榮祥將「潛能再生細胞」公布於世至今,一直受到不少的爭論,媒體也直接稱「潛能再生細胞」的發明人徐榮祥為最受爭議的科學家。隨著中國知識產權局對徐榮祥發明的「潛能再生細胞」的法律肯定,歷時11年的「潛能再生細胞」爭論畫上了句號。
  • 最有希望進入臨床應用階段的種子細胞- 間充質幹細胞認識一下?
    認識間充質幹細胞(MSC)在眾多幹細胞中,MSC是研究和應用最廣泛的一類,來源於胚胎發育早期的中胚層,屬於多能幹細胞。1968年德國科學家Frieden Stein在骨髓中首次發現了MSC的存在,並成功在體外進行培養;1999年Pittenger等首次在體外成功將MSC誘導分化為脂肪細胞、成骨細胞、軟骨細胞,證實了MSC的多向分化潛能。2006年,國際細胞治療協會(ISCT)規範了MSC的定義標準:①可貼壁生長;②細胞表面表達特定的特異性標記物;③具有向脂肪細胞、成骨細胞和軟骨細胞分化的能力。
  • 一份報告,釐清間充質幹細胞行業的方方面面
    ESC是由胚胎內細胞團或原始生殖細胞經體外培養篩選出的細胞,具有體外培養無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並保持著高端粒酶活性和正常細胞信號傳導途徑,可快速增殖。ASC是存在於發育成熟個體內已分化組織中的未分化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並能分化為其所在組織起源的所有細胞類型,有造血幹細胞、神經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等多種類型。
  • 間充質幹細胞的14個特性,你了解幾個?
    在適宜條件下,間充質幹細胞可分化為脂肪、骨、軟骨等多種組織細胞。 先來幾張圖看看間充質幹細胞的一些神奇特質: 1.後研究發現間充質幹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造血支持和促進幹細胞植入、免疫調控和自我複製等潛能。間充質幹細胞被認為最接近臨床應用的幹細胞產品。
  • Nature | 胚胎幹細胞懸浮培養首次構建體外類囊胚
    人工培育胚胎作為胚胎研究的類器官一直受到科學家的廣泛關注:2016年,研究人員成功分離和培養了攜帶正常單倍染色體組型的人類胚胎幹細胞系,為功能基因的篩選提供了平臺【1】;隨後,人類胚胎的體外培養突破了9天的記錄,達到13天,這一成果有助於揭示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從未見過的特性【2】;2017年,
  • 神雁幹細胞丨看一看細胞研究競賽
    1998年11月6日,一個驚人的發現傳遍世界,威斯康星大學的James Thomson和同事利用人類胚胎製作了幹細胞。「多能」的胚胎幹細胞與眾不同,如果加以正確誘導,它們就可能分化成任一種人體組織。胚胎幹細胞@sfchronicle.com按照發育階段來分,幹細胞被分為胚胎幹細胞和成體幹細胞。成體幹細胞不能產生全部類型的組織,因為它們並不「多能」。例如,骨髓幹細胞可以再生免疫系統,但不能再生胰腺或腦組織。當時,多能細胞的唯一來源是人類胚胎。
  • 幹細胞行業的葵花寶典:MSC的培養方法總匯
    人生小哲理幹細胞者說科普相當重要尤其是前沿熱點比如幹細胞正文大規模體外培養擴增高質量的MSC,是幹細胞企業所追求的。那麼建立合適的培養體系就顯得非常重要,而培養基是重中之重。相信有些幹細胞企業都有屬於自己的培養基專利,但是擁有專利不等於這個專利能培養出高質量的MSC。培養基配方稍加改動,就可以產生新的專利,而且專利的本質不在於追求培養出高品質的MSC。
  • 【教學參考】細胞全能性和細胞核全能性
    雖然在胚胎發育中,早期胚胎細胞具有發育的全能性,但隨著分化程度的提高,細胞的發育潛能也逐漸變窄,細胞的生理活動也逐漸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如細胞的分裂能力逐漸降低,直至失去分裂能力成為末端分化細胞。 但是通過細胞核移植技術能使高等動物的體細胞核去分化,重新獲得較高的發育能力。
  • 腦修復的未來-幹細胞療法
    這使傳統的胚胎學家感到震驚,他們已經認為某些發育步驟是不可逆的。許多人認為,一旦細胞在早期發育過程中被引導進入三個主要胚層之一(外胚層,中胚層,內胚層),那麼這一步就無法逆轉。重新編程破壞了這一論點,但提出了一個更具挑釁性的問題: iPS細胞重編程技術使分化的細胞向後發展。從那裡,細胞可以再次從多能狀態向前移動,成為這種細胞通常會產生的各種分化後代中的任何一個。
  • 從存儲、增殖、新藥研發到治療,這份報告釐清了間充質幹細胞行業的...
    ESC是由胚胎內細胞團或原始生殖細胞經體外培養篩選出的細胞,具有體外培養無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並保持著高端粒酶活性和正常細胞信號傳導途徑,可快速增殖。ASC是存在於發育成熟個體內已分化組織中的未分化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並能分化為其所在組織起源的所有細胞類型,有造血幹細胞、神經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等多種類型。
  • 當材料科學遇到幹細胞,牙齒再生或夢想成真
    目前團隊在幹細胞在牙齒發育中的作用和機制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人類要實現「種牙得牙」還有難度,但我們畢竟在一步步前進。   人的肝臟,切掉一部分都可以再長出來,牙齒為什麼不可以?     研究思路   當幹細胞小球與TDM材料複合移植裸鼠皮下後可高效率形成再生性牙本質、毛細血管網、末梢神經網絡等,且再生組織的細胞排列與原生牙齒類似。
  • 胎盤幹細胞、臍帶源幹細胞——品學兼優的「學霸」
    幹細胞是個寶,被醫學界稱為「萬用細胞」,現在生命醫學領域經常研究利用幹細胞來對抗疾病和延緩衰老。幹細胞按照生長發育階段可劃分為3大類:胚胎幹細胞、圍產期幹細胞(從胎盤、臍帶等組織中提取的幹細胞)、成體幹細胞(來源於骨髓、脂肪、神經、皮膚等組織)。
  • 「姨媽血可治病」?浙大科研團隊募集女性宮血提取幹細胞
    有人指出,這一研究技術難度大,且宮血幹細胞不在衛生部門批准的可用於臨床治療範圍內,其實際效果目前存疑。浙江溫州附一醫血液科主任俞康指出,「宮血幹細胞」研究,目前尚在科研階段,距離正式臨床治療,尚有很長的路要走。
  • 細胞治療:千億美金藍海的細胞醫學革命
    LAK療法與IL-2協同治療腎細胞癌、黑色素瘤、肺癌、結腸癌等腫瘤患者,目前已獲得一定的療效。【E】 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療法是將人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在體外與多種細胞因子共同培養一段時間,獲得大量T淋巴細胞後回輸患者體內,從而精確地殺傷腫瘤細胞而不損傷任何正常組織。
  • 日本團隊:僅激活8個基因,小鼠幹細胞直接轉為可受精細胞
    卵母細胞儲存在體內,在經歷多個階段發育成卵子後,即意味著已經做好受精的準備,這通常被認為創造新生命的第一步。毫無疑問,卵母細胞是非常獨特的,它們有能力產生出創造一個個體所需的200多種高度分化的細胞。科學家們提到,卵母細胞和它們的細胞質均是不同尋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