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屁,看起來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有人會因為在公眾場合不好意思將屁放出來,於是極力忍著,但是也有憋不住的時候,那樣就會感到無地自容,只想找個地洞鑽進去!
然而,對於醫生來說,放屁雖然會讓人陷入尷尬,但是不放屁可就未必是一件好事了,它往往意味著身體出現了一些問題。
放屁,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屁的產生,其實是吃完食物之後,腸道內的細菌對食物殘渣進行分解,再加上唾液、與食物一起吃進肚子的空氣,這些物質混合在一起之後,一部分以打嗝的方式排出體外,另一部分則進入大腸,以屁的形式排出體外。
屁的組成成分中,主要有氮氣、氫氣、二氧化碳、甲烷等,不過,這些物質並沒有味道,若放的屁有臭味,主要是由硫化氫、吲哚等物質引起,這些物質是由腸道內腐敗成分產生的。
我們常說,有屁快放,這並不是說說而已,憋著屁不放,對身體壞處不少。
一、想放屁卻放不出來,小心這3種情況
屁的成分超過400種,平時放屁是正常的現象,而有屁不放並不是好事,它的壞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由於屁是腸道內細菌分解食物殘渣而產生的廢氣,其中含有二氧化碳、氮氣、甲烷等有害物質,物質憋著屁不放,這些有害物質會被腸道黏膜重複吸收,從而引起胸悶、腹脹等問題。
當屁被憋著不放時,有害物質還會影響腸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甚至會使大便的排洩過程受到影響,而便秘的狀態下,腸道會堆積更多有害物質,形成惡性循環。
由於長時間不能及時排出體內的廢氣,臟器就會受到影響,尤其是肝臟等解毒器官的負擔會加重,長期下去,這些器官的解毒功能還可能減弱。
所以,有屁就放是保護身體的做法,然而,當發現想放屁卻放不出來的時候,就要引起重視了,很可能是腸道出現了病變。
一般情況下,腸道內產生的氣體能夠很順利地排出體外,但如果腸道出現病變,比如腸道內長有息肉或腫瘤,就可能導致腸道堵塞,屁也就很難得到排放。不僅如此,腸道梗阻還可能引起肚子鼓脹、便秘和腹瀉交替等症狀。
因此,當發現有屁放不出的情況時,一定要儘快到醫院做腸鏡檢查。
二、4種「放屁」情形暴露健康狀況
多屁
正常情況下,健康人每天都會放屁5至10次,大約排出五百毫升的氣體,當發現放屁的量超過正常標準時,很可能是攝入過多的豆類或薯類、蛋白質類物質,也可能是消化不良引起。此外,胃部疾病、肝膽疾病患者也可能出現多屁的症狀。
無屁
如果很長時間沒有放屁,並且伴隨腹痛、腹脹、便秘或腸鳴音亢進等症狀的時候,要警惕出現了腸道梗阻,應儘早做腸鏡檢查,以查找病因。
臭屁
一般來說,屁是無色無味的物質,但如果吃了太多的肉類或消化不良時,屁也會變臭。有時候,吃了大量的洋蔥、韭菜或大蒜等味道重的食物,也會出現臭屁。需要注意的是,臭屁也可能暗示潰瘍性結腸炎、出血性小腸炎以及惡性腫瘤晚期。
響屁
放屁被認為是一件有傷大雅的事情,除了臭之外,還有一個問題:響。正常情況下,放屁的聲音是旁人感受不到的,而如果經常放響屁,但沒有臭味,多數情況是因為吃了太多澱粉類食物、肉食引起。
想要擺脫因為放屁而引起的尷尬,可以做到這3點:細嚼慢咽,不想總是放屁,吃飯的速度將應慢下來,避免吃進太多空氣,引起屁多;不吃容易產氣的食物,喜歡吃韭菜、洋蔥、大豆、豌豆等食物的人,更容易出現屁多的問題,因此這些都是容易產氣的食物。少吃或不吃這些食物,能減少放屁的次數。
如果放屁的異常情況持續的時間過長,比如屁多、屁臭等,則應考慮是腸胃或其他臟器出現病變引起,最好及時到醫院就診,找出病因。
放屁雖是小事,卻能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因此,多關注自己放屁的情況,是關係健康的頭等大事。
參考資料
[1]《憋屁竟會致慢性中毒!一天放幾個屁才算健康》.健康時報.2015-05-07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39健康網(www.39.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