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作為世界客觀物質的存在,它是一個變化多端的精靈。它熾熱似火,冷酷象冰;它纏綿如夢縈,狠毒似惡魔;它柔軟如錦緞,鋒利似鋼刀;它無所不在,力大無窮;它可敬可泣,該殺該戮;它能叫人超脫曠達,才華橫溢,放蕩無常;它能叫人忘卻人世的痛苦憂愁和煩惱到絕對自由的時空中盡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無忌,勇敢地沉淪到深淵的最底處,叫人丟掉面具,原形畢露,口吐真言。 然而,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它已不僅是一種客觀物質存在,更是一種文化象徵,即酒精神的象徵。
當我們對酒當歌大快朵頤以後,宿醉就會找上我們,一般會出現疲勞、頭痛、口渴、眩暈、胃病、噁心、嘔吐、失眠、手顫和血壓升高或降低等等情況,曾經盛傳的宿醉以後,第二天早飯再喝一點酒頭就不會痛了,這種說法真的假的?
小編還真的在網上找到了科學依據:
亞當·羅傑斯(Adam Rogers),《證據:飲酒的科學》(Proof: the Science of Booze)一書作者,認為「以毒攻毒」會讓你感覺更好些。但問題是為何會起到作用,更重要的是這方法是個好主意嗎?
每個酒精類飲品中都含有乙醇,和少量的有毒的甲醇。高劑量的甲醇攝入能使人失明甚至引發死亡,因為身體把它轉變成了甲醛,這是一種一些實驗室用作防腐劑的毒素。醫生在治療甲醇中毒病人時會給患者體內注入乙醇,以阻止甲醇轉變成甲醛。
「假如甲醇中毒是造成宿醉的原因之一的話,那麼第二天早上再喝一杯可能就會緩解宿醉症狀,」羅傑斯如是說,雖然他也煞費苦心指出這個理論最好是「假設的」。
基爾大學精神(病)藥理學家、酒精宿醉研究課題組成員勞倫·歐文(Lauren Owen)同意這一觀點,她認為這一觀點具有一些科學依據。她說:「乙醇對人腦中大量引發快樂感覺的化學物質起作用。用『以毒攻毒』的方式減輕宿醉症狀可能歸因於神經傳遞素系統中的乙醇活動。」
不管怎樣,我們如果能夠不喝酒還是儘量不要喝酒,世界如此美好,關愛健康,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