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開始故事情節已不是一部電影2個半小時能表達完整的。這種刪改可以理解,畢竟原著這部一直是心頭好。三強爭霸本身就很吸引眼球,黑暗的種子從此種下。只是比較優秀改編的前作阿茲卡班,這部實在差強人意。《哈利·波特與火焰杯》:豆瓣評分8.1分,值得一看!
重溫了丹尼爾那可愛的模樣,他翠湖綠般的眼眸,在圓片眼鏡後的堅強與勇敢,真讓人難忘。當然,第四集火焰杯的中的成長的丹尼爾也將成長的哈利波特演繹的頗為傳神。哈利既然在前三學年經歷了那麼多事件,心智也早已比同年齡的孩子成熟的多,當然在他的眼神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更深沉的幽潭,體會到成年人才有的心機。比如遇到突發事件時不再只是尖聲驚叫,而是沉著思考,冷靜應對。因為他已經不是一個孩子了,慢慢成為一個不需要別人保護,可以獨自解決危機的少年了。當然,也就更接近成年人的世界。在火焰杯中的哈利已經不輕易地向別人求援,而是單獨的解決問題的領袖人物。這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從第一集中代表格蘭芬多到第四集中成為霍格沃茲學院的英雄,他正踏上了一個英雄人物成長應走的路。從一開始,J.K.羅琳就準備將哈利塑造成為一個魔法界的英雄,一個一開始就背負著毀滅與拯救並存的英雄或惡魔。從他與伏地魔那頗有淵源的聯繫到事件的發生,都是為了哈利迅速成長而進行的。畢竟,這是一本寫給小孩看的書,沒有必要賣弄爾虞我詐,沒有必要將黑暗展現的過於徹底。孩子的世界是純真的,是透明的童話。孩子是很難接受成年人的陰暗、成年人的背叛、成年人的猜忌、成年人的忌妒以及成年人為達成目的不擇手段的方式。漸漸的,羅琳違背了初衷,她開始將哈利帶上一條充滿矛盾複雜的道路。一方而,她描寫孩子眼中的光彩聖誕,另一方面,卻在這光彩之下潛浮著成年人的欺騙、敷衍、忌妒甚至是攻擊。如果不是嚴格的電影分級將它定為需要父母指導來看,那麼,我們怎麼忍心讓這些對世界充滿幻想的小天使過早的看到美麗之下的罪惡?儘管,真到有一天,他們必須經歷。
從故事來看,我覺得交代的還是很清楚的,但是感覺比較恐怖,旁邊看電影的女同事一直默默念到:完了,晚上還要一個人睡覺呢!特效也做的不錯,但是比較沒有創意,特別是開始球場那段,就是一個放大N倍的足球場。中間有些部分比較唐突,比如鬥龍那段,我沒看過原著,但是看的時候,我就很納悶為什麼哈利勝利了,大家那麼開心?應該交代其他3個人,給我作個比較。最要命的是剩下兩個比賽,就太小兒科了吧,這也應該是原作者的問題,還有就是哈利在第2個比賽裡,為什麼要救其他人呢?我一直想不通。還有就是那個中間退出比賽的女的,為什麼還可以繼續參加比賽呢?還有那個女的就那一下就退出的比賽?我不知道是原著的問題還是導演的問題。就電影本身,是留給了我無數思考的空間,突然讓我想到前不久看的長恨歌。
三強爭霸戰沒什麼意思,我覺得設計的有問題,第一場鬥龍,即使在魔法的世界,那麼小的學生也不應該參加這種比賽吧,如同真實世界不會讓中學生去搶鱷魚蛋一樣。第二場湖中救朋友,沒看過書的我被搞得一頭霧水,水中的朋友怎麼了?不救上去會死嗎?不會死謝什麼?第三場迷宮,那藤蔓怎麼這麼照顧harry啊?三場比賽魔法學院的觀眾根本看不到什麼,完全是為了電影觀眾服務。混入學校的壞人竟然又一次無人發覺,實在讓人對這幫高手的道行感到懷疑。難道是校長故意的?不會吧,真敢玩。幾位小演員確實越來越會演戲了,感情戲也越來越多了,下部該開始來真的了。這部哈畫面夠華麗,特效夠炫,舞會也就罷了,還有電子搖滾樂?我一直對哈的時代背景模糊不清,感覺應該是19世紀末期,那麼20世紀的東西怎麼會出現在電影中呢?
從什麼時候開始看哈利波特已經變成很重要的一個節目。第一次看好像是01年的9月,爹拿來電影票一起去看,當時想傻掉了,那麼大個人跑去看小孩子電影。結果變成買齊全集,津津樂道,每本翻來覆去地看,電影自不錯過,甚至陰差陽錯地看了三次密室,還都是在電影院。老實講,第三集蠻失望的,可能期望太高。總覺得第三本最適合拍成電影,長短適中,故事曲折富有戲劇性。結果看完怎麼也不滿意,灰灰的調子很不清爽,攝魂怪仿佛也不該是那個樣子。所以到了第四集,還沒看已覺不可能好。五百多頁的書濃縮在兩個半鐘頭,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帶著必然要失敗的心情看反而覺得不錯,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的理論再一次得到證實。一帶而過的世界盃,意料中。第四本一大主線,伏地魔復活;兩大主題,世界盃和三強爭霸賽,我是導演也會將重點放在三強爭霸賽,那麼多篇幅的世界盃和主線最相關的就是黑魔標記,這樣處理很正常。十分忠於原著有氣勢的畫面,水中浮起的大船,空中飛來的馬車,直奔三強爭霸的重頭戲。爭霸賽前三分之二,從火焰杯到火龍再到美人魚描摹都不錯,迷宮太潦草,大概是導演集中精力讓伏地魔復活的關係。
深層次說來,我不是一個HP的死忠,但是HP的小說我全部一掃而空(中文版,原版看到第四卷),單就行文而言,算是一本比一本陰暗,也難怪後期出現了 adule additon,的確不大適合孩子看了,說來除了前三本,後面的部分都基本成人化了,面臨的問題完全跳出了兒童文學的範疇,總體說來,也就這麼回事了。一部比一部陰暗的劇情讓人覺得有些個審美疲勞的感覺,雖然七本看下來發現這個發展也是一個必然現象,因為總體是以打到「伏地魔同學」為主線的,那麼後期劇情的急轉也是必要的部分。
哈利波特系列作為羅琳撰寫的一部共分為七部的小說集,主要是以主人公哈利波特的成長經歷敘述開來的,所以呈現出從少年到青年的成長過程,這也是為什麼哈利波特越來越受到成年人歡迎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們體現了一個勇敢、機智的少年的成長經歷,在整個過程中,主人公幾乎經歷了一個少年所應該經歷過的所有事情,所以也成為當今青少年的勵志、指導人生之作。而《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則是整個系列的一個轉折點,這一部中可以使觀眾領略到友情、戀情和親情等各種感情交織下該怎樣對待處理,也體現了這些感情都是一個人生存、生活甚至成功的必要因素。哈利波特的整個系列中都貫穿了哈利(Harry Potter)、赫敏(Hermione)和羅恩(Ron)三個人親密無間的友情合作,這一部中更不乏這樣的例子。從一開始,羅恩在對哈利不理解的情況下仍然向他通風報信暗示他第一道考驗是鬥龍,第一次考驗中,赫敏同羅恩目不轉睛地關注著哈利的一舉一動。當哈利出現危險時,他們緊鎖眉頭,苦苦等候哈利的掙扎反擊;當哈利擺脫危險轉危為安的時候,他們又大聲歡呼。在第二次考驗中,四個候選人要到黑海中救出對自己最重要的人,面對那樣的危險,哈利仍然沒有隻顧完成任務去奪取他的榮耀。面對鯊魚的攻擊,他說了一句話:「她也是我的朋友。」到此一切不需多言,面對生命危險和利益驅使,他仍然吧友誼放在前面,足可以見證他們對友誼的重視度。當然正應為他們把友誼看得如此崇高和純潔,才不允許它受到一點點玷汙,當哈利的名字無端地從火焰杯中竄出的時候,羅恩不能理解哈利的無奈和純善,寧願污衊哈利不把他當朋友看。面對羅恩的誤解,哈利不願意做任何深刻的解釋,也許他心裡就抱著「是朋友,就要無條件的相信我」的信念。這就是他們眼中的友情:友情是他們生長和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友情是神聖不容許背叛的同時友誼又是需要無條件的信任和支持的。《哈利·波特與火焰杯》:豆瓣評分8.1分,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