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WHatplus
碼頭孕育出了過早文化,而宵夜更是武漢江湖氣的最佳體現方式。
問起漢口宵夜哪裡強,你若幽幽丟下一句:復興村。
在下膝蓋獻上。
結束了一整天的工作,拖著疲憊身軀企圖大吃一頓填滿空虛的胃、被朋友call出空調房來一場大快朵頤、正結束上一場狂歡預備用宵夜繼續消遣……
無論出於什麼目的,沒有一個人能逃得過復興村。
沒有一個城中村和復興村一樣,坐擁漢口中心地段,毗鄰武漢CBD,明明寸土寸金,卻偏要以美食徵服武漢人。
吃貨新手只知道守著網紅店開門,而深諳美食規則的武漢老饕,一頭扎進復興新村小區和復興村小區中的小巷,不可自拔。
白天是居民過早聚集地,熱乾麵、湯包、面窩,當暑熱遁入夜色,就變成燒烤、煎餃、炒飯的天下。
煙火氣十足的地方總是有許多滷味售賣,到了晚上才會出現的「回味坊」在巷口招手,走過排隊的人群,才進入復興村宵夜結界。
有選擇困難症的吃貨,我勸你別來這裡吃燒烤,五步一家燒烤攤,儼然一座燒烤城。
人氣最高的當選「光頭燒烤」,雞爪、肉串、肉筋、海鮮、腰子、土豆、韭菜等,光是菜品就挑花了眼。
也有人鍾情於「老味燒烤」,食材不在多,味道精緻是最好。划拳碰杯的聲音和各路門派的方言在耳畔環繞。
「第一家燒烤」也足夠撐起場面,烤爐一擺,食客絡繹不絕,場子從未冷清。
在巷子口端一碗炒飯,用飽腹感驅走夏夜的疲憊。說起炒飯炒粉,復興村老杆總能心照不宣的找到這裡,雖然十幾年來也沒有個招牌,但大概每個地方都有個絕味叫不上名字。
多數人對復興村的印象,停留在2017年抖音爆火的復興村深夜牛排。
沒人能想到,牛排和意面的組合居然出現在街頭,而非精緻優雅的西餐廳。
曾幾一時,每天到了晚上9:30,就會有一群人出現在振興路街角,埋伏著復興村牛排的發號阿姨。
「要幾份?先掃碼付錢。」阿姨話畢後,熟客深諳遊戲規則,個個拿著「愛的號碼牌」等候。
去年8月,牛排不再街頭,老闆李剛直接在拐角的振興三路上開了門店,營業時間也從晚上10點提早到了7點。
熱鍋,炒麵,架上鐵盤,煎牛排,還是那一系列熟悉的操作。牛肉嫩而多汁,35元一份,性價比已經很高。
19:30,店內幾乎滿座,從武昌或漢陽特意前來的食客不在少數,當然更多的,是駐紮漢口許多年的吃貨。
比起牛排,我更偏愛煲仔飯。李剛曾在廣州待過3年,煲仔飯是他初入復興村宵夜界的拿手寶貝,廣式臘腸微甜,砂鍋煲出的飯,底部帶著鍋巴,香脆入味,一大批好吃佬愛不釋手。
只是,轉為門店後的街頭牛排,失去了最初的特色,是否還會吸引全國各地的食客紛至沓來?
小年輕都往網紅店跑,只有武漢老杆曉得,油燜大蝦的節奏,是這裡帶起來的。
那時候峇里龍蝦、靚靚蒸蝦等連鎖店還是不知名的小卒,「復興村雙龍油燜大蝦」早已扛起油燜大蝦界的大旗。
駐紮振興路19年,從路過都能被他家門口炒蝦的大鍋吸了魂兒,到如今翻新後帶點朋克感的店面,CCTV推薦的招牌依然奪目,帶點驕傲。
也有人不吃這套,偏要在門口擺張桌子,大概對於武漢伢來說,大排檔才是宵夜的最高儀式。
油燜大蝦油而不膩,剛入口,花椒起了作用,酥麻感佔領舌尖,緊接著一股甜意翻湧。蝦肉大而飽滿,中份就分量十足,撐得人扶牆走。
有人獨寵炒螺,牙籤在螺殼兒裡探索,輕輕挑出,去尾部,送入口中,鹹香辣意交融,哪怕過程繁瑣也是值得。
夜晚9點,打著赤膊、划拳碰杯、人聲鼎沸,雙龍油燜大蝦門前正在上演各種快意人生。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說,當他見慣了具有草根般生命力的深夜覓食的人,會由衷感慨:「最好吃的是人,尤其是在深夜。」
復興村也不例外,五光十色的燈牌下,沸騰的香氣和喧鬧的人聲是最真實的漢口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