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山鎮復興村地處洪雅縣西南部山區,距離縣城88公裡,當地生態優越、氣候舒適。近年來,該村利用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以及當地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不斷探索建立鄉村旅遊與傳統農耕文化相結合的特色村發展思路,走出了一條純天然、原生態的美麗鄉村「復興之路」。
復興村,一座青衣羌族後裔在大山繁衍至今形成的古村。這裡的男女老少都熱愛歌舞樂器,復興山歌、復興鑼鼓都是當地最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為了讓慕名前來的遊客盡情感受傳統文化魅力,近年來,村上自發成立了60人的文藝隊,負責表演各種文藝節目。您瞧,這幾位身著民族服飾的大姐作為核心成員,正在為下一次的表演做著充分的準備。
復興村村民 齊秀芬:我們剛才在舞臺上表演的這個節目叫爾瑪澤姆 它主要表達是羌族姑娘在河邊洗衣服 戲水時的場景 因為這幾年復興村的旅遊越來越好了 來復興村旅遊的遊客也越來越多了所以我們就要把我們羌族最有特色的東西展現給每一位遊客
復興村曾獲得「中國傳統村落」「全國文明鄉村」「美麗鄉村示範點」等稱號,這裡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有著鮮明的青衣羌人和楚人遺韻,守好祖業的同時,處理好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之間的關係,在保護中傳承與發展這份樸實與純粹,已經成為了當地的強大共識。
記者:看過了羌族特色表演行走在復興村的村道上迎面襲來的陣陣微風山間清新的空氣 讓我感到非常的愜意舒適 這一路走來我發現當地村民的房前屋後都被打造成了農家樂 齊大姐您的家裡也是這樣的嗎?
復興村村民 齊秀芬:是的 我們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是這樣的農家樂 每年都要接待很多遊客
大姐與老公王成勇保存了自家房前屋後極具羌族文化特色的裝修風格,打造起了「農家樂」。每天,他倆整理床鋪、將住宿與用餐環境打掃得一塵不染,讓來客們最大程度地感受到這片青山綠水間的舒適愜意。夫妻倆對本地獨有的原生態風味美食有著近乎完美的要求,而這道美食的原材料,王大哥每次都會親自上山採挖。
瓦屋山上的「冷筍」被稱為深山裡的天然絕佳美味,而復興村村民歷來也有上山打筍的習俗,王大哥告訴我們以前山路崎嶇容易滑倒,為了節省時間,大家都會提前駐紮在山裡,這樣既不利於環境保護、更加不安全,現在公路修好了大大節省了時間,大家都是按照村上規定的時間節點,集中上山打筍。
村民 王成勇:以前我們都是走路 走那種老路山路 特別陡峭的路 從家裡面步行上山 肩挑背抗 背上山 打完之後被回去 來回要走4 5個小時 現在這個路比較通了 水泥路修好了 硬化的公路 現在比較方便 現在都是騎車上山 現在很方便只需要40分鐘左右時間就到這個筍子林裡面 來回就節約了很多時間
依託大自然的這份饋贈,加上當地老百姓勤勞的雙手,讓「靠山吃山」變為了「養山護山」,復興村的復興之路更加寬敞了。這座文化內涵深厚的康養、避暑勝地,每到夏日,幾乎家家客棧爆滿,吸引了眾多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前來賞風景、品美食、森呼吸。
遊客:我們是每年都到這裡旅遊 避暑嘛 這裡涼快 空氣又好 水也好 所以我們每年都來這裡 來了5年了
遊客:這兒的村民些很淳樸 這兒的人比較熱情 對人比較好 風景比較 比較安全
復興村 村文書:我們復興獨有的文化給我們旅遊帶來很大的收入很多遊客慕名而來就衝到我們這個文化來我們要把這個廣場周邊建設一個標準的體現民俗的舞臺帶有濃厚民俗色彩的再把符合我們羌族文化標誌性的東西設計到我們舞臺上
據了解,復興村目前正以「復興傳統村落為主體」積極打造青羌楚韻文化旅遊產業,以林木培育和竹筍、茶葉種植為基礎發展特色種植業,並結合特色建築風貌,全方位展示復興村的「青羌楚韻」,讓復興之路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