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眉山訊(李代華 記者 文銘權)9月23日,記者從眉山市洪雅縣委宣傳部獲悉,國慶節期間,洪雅瓦屋山將舉辦「非遺文化展演」,讓市民朋友感受瓦屋山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體驗當地民俗風俗。
非遺文化展演上會有哪些精彩活動?跟著川報觀察記者提前探秘吧。
敬酒歌
青亮亮的咂酒哎...哎咿呀嘞嗦嘞,哦呃咿呀嘞嗦嘞呀......熱情的當地村民,拿出自家親自釀製的酒來款待遠方到來的客人,這是一種神聖而不可改變的待客禮節。讓市民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一邊唱歌,一邊喝酒,想想都很期待,一定能給你一個至深至感的記憶......
川劇變臉吐火
川劇是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
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傳承山歌
瓦屋山山歌,產生於瓦屋山下的嚴道古城,是一種帶哭腔的山歌,多為楚人與當地青衣羌人的戀歌或情歌。
所創作的山歌都帶一種憂傷的哭聲,聽起來既有楚歌的韻味,又有羌人的音色,但無樂譜。在唱法上有四種遺音,有的哭腔,有的淡化一些。瓦屋山山歌是楚羌人遠古的遺音,流傳地為洪雅、雅安、樂山部分山區地帶。
二鬼摔跤
民間藝術和舞臺表演藝術集於一身的傳統民間傳統道具表演藝術的一種。相傳和有關資料記載,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農村的一種傳統民間文藝形式。二鬼摔跤對表演者的表演技巧要求較高,他必須具備有摔跤技術和老師傅傳下來的絕活,才能表演得出神入化。所以二鬼摔跤這項傳統民間文藝較難普及。
天官賜福
獅子燈的一種演出形式,通過方桌,以及傳統曬墊還有米鬥組成的展示道具有4米多高,演員在最高站在米鬥上祈禱上蒼,以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渴望每年都能豐衣足食
蚌殼燈
蚌殼燈是槽漁灘鎮羅壩一帶流傳的一種民間燈舞。從桫欏峽的巨型蚌殼石、千年古寺呵吒寺的龜神石雕像及當地大量的民間傳說推斷,至少起源於宋代,盛於明、清,民國年間成為當地權勢們常演出的一部大型民間燈舞劇。2006年9月被批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鑼鼓響器
復興耍鑼鼓產生於瓦屋山下的復興村境內,在2200年前秦滅楚後,楚人利用置身大銅山的條件,用銅塊打造了幾件銅器來敲打、說唱他們亡國離家的憂傷,他們在勞作之餘自編、自演、對唱山歌,以此來表達各自的憂傷。
他們還根據山、水、動物之音編寫出部分曲牌,現已廣泛應用於紅、白喜事和各種傳統民間燈戲、歌舞活動之中。復興耍鑼鼓與川劇鑼鼓極為相似,亦可能是川劇的雛形。
跳鍋莊
遊客們互相牽手,載歌載舞,旋轉跳躍~啦啦啦,小編很喜歡跳鍋莊,喜歡這種氛圍,說不定到時候你牽的手就是小編的手哦趁著年輕,別單著,快來尋找你的CP。
國慶將至,趁著假期,到瓦屋山獵奇探險,帶上家人、約上好友,去尋訪人間幽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