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導演新作《風味人間》首播 瓦屋山冷筍入鏡(2)

2020-12-22 紅星新聞網

除了冷筍燉雞 

團隊還愛吃瓦屋山老臘肉

拍攝上山是以馮玉先夫婦為主,而片中冷筍燉雞製作地點,則是在瓦屋山鎮復興村支部書記尹成靜的家中。

10月28日中午,得知《風味人間》今晚即將播放,尹成靜連聲詢問,在哪兒可以看到等。

尹成靜回憶,當時得知是陳曉卿老師團隊前來拍攝時,她很意外,陳曉卿團隊製作的《舌尖上的美味》,尹成靜看過好幾遍,為了把瓦屋山最原生態的「打筍子」全過程展現給大家,她就推薦了「打筍子」多年、且在山上還有棚子的馮玉先夫婦。

除了團隊敬業、一絲不苟、追求完美等外,讓尹成靜讚嘆的還有團隊認真的態度。

▲尹成靜家的冷筍宴

「他們在山上拍的時候,有個張老師為了展現棚子裡面的情況,被蜂蟄到了臉,但她仍然堅持拍攝。」尹成靜說,下山後,團隊在自己家裡拍攝冷筍燉雞。「拍攝了大概一個下午,許多鏡頭都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尹成靜還透露了一個小秘密,除了冷筍燉雞,拍攝團隊還十分喜歡吃她家裡瓦屋山的野菜、老臘肉,以及她做的豆腐乳。「他們走的時候,還帶了冷筍和豆腐乳走。」

尹成靜很期待28日晚的《風味人間》第一集,她說,瓦屋山冷筍有很多吃法,不光是燉雞,在她自己的農家樂中,關於冷筍的菜品就不少,冷筍燒魚,冷筍臘肉,冷筍燉雞、涼拌冷筍,素炒冷筍等,有10種之多。

▲《風味人間》團隊在洪雅瓦屋山拍攝馮先玉夫婦採摘冷筍 尹成靜供圖

為何選擇洪雅瓦屋山? 

除了美食還有氣候原因

成都商報記者注意到,在預告片中,來自全世界很多地方的美食都一一亮相,而四川的美食,只有洪雅瓦屋山的冷筍驚豔亮相。

為什麼會選擇瓦屋山的冷筍?馮玉先和尹成靜表示,瓦屋山的冷筍入口很細,也很回甜,這麼多年,大家都一直很喜歡吃這道菜。

洪雅宣傳部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當時拍攝前也問過,對方表示,洪雅有很多美食,一直都在他們的視線裡,以前可能沒有好的方式來表達,所以這次就有機會選擇呈現出來給大家。

10月28日中午,成都商報記者聯繫上《風味人間》團隊中在洪雅拍攝期間被蜂蟄到過的工作人員,對於這段拍攝經歷,她樂了起來。對於為什麼會選擇瓦屋山冷筍,她表示,這個說來話長,第一集和環境有關係,有山區,有荒漠,瓦屋山冷筍會出現在第一集中,既有美食的原因,也有氣候的原因。

成都商報記者注意到,《風味人間》第一集是《山海之間》,該集從自然地理出發,講述在複雜的地貌與多樣的氣候中,人們如何因地制宜,用美味詮釋生活。

▲馮先玉展示冷筍乾

鮮冷筍採摘不足兩月 

八種工藝後製成筍乾

冷筍肉質細嫩,鮮香爽口,營養豐富,富含多種胺基酸、纖維素等。適用於炒、燒、燉、拌、熗,也可做配料或餡;既可以鮮食;也可加工筍乾或冷筍罐頭。

瓦屋山冷筍到底是怎麼樣被採摘出來的?

人說「山橫瓦屋披雲出」,瓦屋山雲霧繚繞,風爽泉清,瀑布飛流,生態原始而莽莽蒼蒼。古無人跡,唯採筍者往焉。

採筍人,採的筍子正是瓦屋山特有的「冷箭竹筍」。

▲涼拌冷筍

瓦屋山冷箭竹生長在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上的純天然無汙染的原始莽林裡。竹身細長,竹節處長滿刺,竹林綠色婆娑,青翠欲滴,這種竹子是大熊貓最主要的食用竹。冷箭竹所產的筍正是製作冷筍的主要食材,古代有「箭竹嫩筍」的稱號:一鮮筍嫩白,製成筍乾泡發後依舊嫩白呈雪色,質地圓融,如雪水融沁。

每年八九月,瓦屋山冷筍的第一撥嫩筍生長。採筍人徒步幾十裡上山,背起竹簍,攜上一把剜刀,披上蓑衣鬥笠,一頭扎進山高山密林,與很多農品的原材料規模種植不同,製作冷筍的鮮筍保持了原始的人力採集,一個好的採筍人一天能從大山深處背出來七八十斤的鮮筍。而採筍遠比想像的要艱難,由於冷竹竹節長刺,採筍人稍不注意就會被刺傷;不費力氣地行走崎嶇山路或在沒有路的地方尋一兩處可以踏腳的地方,更是需要常年累月的經驗;而尋找一株竹筍更是需要眼力和身體的配合。對於一個合格的瓦屋山採筍人,困難如浮雲,採得好筍才是所願。

▲洪雅瓦屋山冷筍燒魚

冷竹筍從高山區先「打」(採的意思),然後再「打」低山區。在高山區打筍(意為採摘竹筍),村民會三五一夥的以竹搭棚、竹葉蓋頂、竹葉鋪床,再用石頭壘炕,然後,背著夠二十天左右食用的大米、油鹽等食材,帶著打筍工具上山。

打筍期間,村民在山上睡通鋪,石炕既用於生活取暖又用於加工鮮筍,他們將採挖的鮮筍攤放在平鋪的竹篾上,下面燒炕,即可烘製筍乾;當打筍大軍從高山區移師至低山區,則不必再搭棚了,可當天上山下山及時將鮮筍出售。

新鮮的冷筍下山後,洗淨篩選,鮮嫩且品相較好的鮮筍被挑出來。優質新鮮的冷筍要經過經過剝皮、削根、洗淨、煮製、烘烤、泡發、劃絲、復烤八大傳統統工藝製作,每一步驟,瓦屋山筍農都延續傳承,這樣製造出來的筍乾才能買一個好價錢。

▲瓦屋山冷筍乾

一斤瓦屋山冷筍需要十五斤左右的筍子,這樣算來,一個採筍人從山上採來80斤鮮筍,僅製成不足10斤的筍乾(拋去一些不達要求的鮮筍)。而瓦屋山每年採筍的日子不足兩個月,所以冷筍這樣原始生態的農品,從採摘到製作,無不包含了傳統農人的質樸可愛的情感。

如今,在洪雅,打筍是一種農耕文化,洪雅當地也每年都舉行「打筍節」:傳承文化,體驗生活和推銷生態產品。

打筍節期間,遊客可以跟隨當地村民上山同吃同住,還可換上一套打筍裝備體驗深山冷竹林打筍樂趣,感受地方民俗,了解打筍文化,親身參與製作雪花筍、幹筍、泡筍等步驟,參與戲篝火、跳鍋莊,還可品嘗竹筍等系列美食,探尋養生之道。

不過,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到,今年的採筍季早已結束,但洪雅縣內均可購買由冷筍製作而成的冷筍乾等。

《風味人間》瓦屋山冷筍燉雞的做法 

步驟1、買回筍乾則溫水浸泡;

步驟2、剝筍焯熟,鮮筍去筍殼入沸水焯二分鐘,去掉青澀的生苦味,撈出瀝乾水份待用。幹筍泡發5-6小時,泡發開的冷筍用手掐筍乾柔軟無硬點後,撈出擠幹水分,入沸水中焯熟後撈出;

步驟3、瓦屋山土雞用溫水洗淨,瀝乾備用(冷筍和雞視自己情況決定是否斬小、斬斷);

步驟4、砂鍋中放入雞、冷筍、老薑,加入冷水,大火燒開,撇去浮沫,轉小火煲一個半小時,用鹽調味,加入適量蔥末即可;

小貼士

1、冷筍有多種名稱如:瓦屋山雪花筍、瓦屋山箭筍、瓦屋山冷箭筍。

2、乾冷筍要經過經過剝皮、削根、洗淨、煮製、烘烤、泡發、劃絲、復烤八個工藝步驟。

3、市場上有假冒的瓦屋山冷筍,有些冷筍工藝不正宗,水分含量高,不易保存;品相好看,味道難吃,因此,購買時大家也需要慎重。

李俊 成都商報首席記者 蔣麟 攝影報導

原標題:饞哭網友!《舌尖》導演新作《風味人間》首播,瓦屋山冷筍入鏡

相關焦點

  • 《舌尖》導演新作《風味人間》首播 瓦屋山冷筍入鏡
    曾經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尖》),俘虜了萬千吃貨的心。《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總導演陳曉卿出新品了!這是他從央視紀錄頻道轉職騰訊視頻後,與團隊推出大型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該片共8集,每集50分鐘,將於10月28日起,每周日21點15分,在騰訊視頻首播。
  • 《舌尖》導演陳曉卿新作《風味人間》將播出!洪雅瓦屋山冷筍入鏡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總導演陳曉卿出新品了!這是他從央視紀錄頻道轉職騰訊視頻後,與團隊推出大型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該片共8集,每集50分鐘,將於10月28日起,每周日21點15分,在騰訊視頻首播。
  • 瓦屋山冷筍四川美食入鏡了
    《風味人間》馮玉先夫婦入鏡。《風味人間》中,四川再一次受到陳導青睞,眉山市洪雅縣的瓦屋山冷筍成功入鏡。  冷筍,其實就是生長在海拔1500米以上原始密林中冷箭竹的嫩芽,是大熊貓最主要的食用竹。其肉質細嫩,鮮香爽口,營養豐富。適用於炒、燒、燉、拌、熗,也可做配料或餡;既可鮮食,也可加工為筍乾或冷筍罐頭。  每年立秋之後,四川瓦屋山上水汽充沛,冷筍便瘋狂生長。
  • 冷筍入鏡《風味人間》 來看這些四川高山美食!
    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陳曉卿這個名字還是過於陌生,但只要提起《舌尖上的中國》,十有八九又會露出瞭然於胸的神情。昨日《舌尖上的中國》一、二季導演陳曉卿與其團隊,新推出了大型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
  • 《風味人間》帶火瓦屋山冷筍,大自然還有這般美味!
    曾經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俘虜了萬千吃貨的心在今年秋冬交替之際《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總導演陳曉卿帶著全新力作《風味人間》回歸了給無數吃貨再一次帶來了感動人心的美食瓦屋山冷筍就成為了第一集開播亮相的美食之一這個被稱之為藏在西南潮溼深山之中的絕佳鮮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魅力?
  • 風味人間,一份不可錯過的旅行美食地圖
    相比老爺子的追根溯源,我更多還停留在探尋階段,但這並不妨礙對食物的周邊所保持的極大熱情,比如最近口碑不錯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是一定要跟風打卡的。作為《舌尖》系列導演陳曉卿的新作,個人印跡十分鮮明,美輪美奐的鏡頭勾起了千萬人的食慾,也喚醒了心底對鄉土的記憶。而這次的取景地則更為小眾,僅第一集就走遍了國內外十餘個地區,讓我隔著屏幕跨越了山海,對遠方滋生了諸多嚮往和好奇。
  • 揭秘:《風味人間》中的美食在哪裡拍的?
    陳曉卿再次「操刀」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首播近一周,片中雄膏+雌黃合璧的「禿黃油拌飯「在今天的熱搜榜上依舊熱度不減。10月28日,《風味人間》第一集一播出,就在豆瓣拿下了9.4分的高分評價。不同於以往聚焦中國視野,此次《風味人間》的腳步遍布六大洲二十多個國家,在展現中國美味的同時,國外美食也依次亮相,各色美味的拍攝地更是把觀眾帶到了全球視角,僅播出的第一集《山海之間》就出現了13個國家或地區,誘人食物的拍攝地不僅收穫了屏幕前想大快朵頤的「饕餮」型粉絲,還收穫了一批想探索「詩和遠方」的旅遊型粉絲。
  • 吃貨最愛的《風味人間》火了,紀錄片收割流量的時代到了?
    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舌尖》第一、二季的導演陳曉卿帶著「舌尖上的世界」——《風味人間》回到了大家的視野。《風味人間》開播後口碑流量雙豐收,在騰訊視頻上線一天多播放量就已經達到了1.9億次,豆瓣評分高達9.4分。
  • 龍泉李山頭灰鹼粽霸屏《風味人間》
    閱讀提示   除了香糯可口的灰鹼粽,《風味人間》還介紹了龍泉山區裡,張太保這類農人,以純手工的耕作方式延續傳統農耕文化。節目截圖  本網訊 要說時下哪個美食節目最火,非《風味人間》莫屬。11月4日晚上,《風味人間》第二集「落地生根」中,龍泉李山頭的灰鹼粽作為當集壓軸登場的美食故事,讓無數食客們初次感受到這種不帶「餡兒」粽子的神秘魅力。  當晚的節目以龍泉李山頭村村民張太保的視角切入,講述當地村民慶祝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農曆六月二十一的迎神節。節日期間,當地村民會用稻米製作一種特殊的食物——灰鹼粽。  不帶「餡兒」的灰鹼粽是如何製作的呢?
  • 《風味人間》點擊量破6億 "風味"與"舌尖"為何出眾
    我會特別實在地告訴他,從我2011年開始做『舌尖』到今天,我從來不會告訴別人什麼東西最好吃,我只會告訴大家現在吃到的恰恰就是好吃的,告訴大家一日三餐背後有多麼不容易。」日前,在騰訊媒體研究院聯合中國傳媒大學打造的IP課上,陳曉卿總結《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的成功經驗時說。  拍前先查人們愛吃啥  在吃上找到觀眾相信的內容之前,必須先確定觀眾是誰。
  • 這部片子告訴你人間值得
    今天推薦的是《風味人間》,這部紀錄片來自《舌尖上的中國》製作團隊。導演陳曉卿大概是想將美食進行到底了,不同於《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拓寬了食物的地域,將中西方的美食連接起來。這部片子真的超級下飯,我最近一吃飯,就打開《風味人間》,試圖給食物加上一層想像的美好濾鏡。忍不住分泌唾液,帶大家來看一看第一集!
  • 《風味人間》:不同於以往的美食紀錄片,它有更廣闊的視野
    鱸肥菰脆調羹美,蕎熟油新作餅香。美食永遠都不會說謊。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美食名流匯集,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穎的資訊。《風味人間》:不同於以往的美食紀錄片,它有更廣闊的視野陳曉卿導演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自開播之後,吸粉無數。老觀眾們不免拿《風味人間》和陳曉卿導演之前的《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紀錄片來做比較,或者直接將其看作是《舌尖》的繼續。
  • 《風味人間》VS《野生廚房》:誰的文案更下飯?
    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未播先火剛出一集,豆瓣評分就給到了9.4,足可見大家對《風味人間》有多喜愛。如果你曾經被《舌尖上的中國》挑動過味蕾,那《風味人間》應該也會合你口味。因為《風味人間》製作者正是《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的總導演陳曉卿。
  • 賞美景、品美食、玩野趣 九月的洪雅瓦屋山巴適又好耍
    此外,瓦屋山還被中國國家地理授牌「最美桌山」,這裡沒有都市的喧囂,沒有凡俗的熙攘,只有山嵐雲霧的烘託和不驕不躁的溫度,被英國植物學家、探險家威爾遜譽為「雲靄之上一個巨大的諾亞方舟」。  藏在桂花香裡的瓦屋山旅遊小鎮同樣令人留戀。每年中秋前後,場鎮3.7萬株桂花爭相綻放,處處都能聞到桂花清香。初秋,在淡雅清雋的樹下,尋一茶座,伴花而坐,隨香而醉。在瓦屋山間享受一份獨有的慵懶愜意。
  • 原始古樸瓦屋山
    柳江鎮有春秋時期老子騎牛入瓦屋山的老君山石刻遺蹟,有中西式結合的清末民居建築群曾家園,王民府第等。雙洞溪景區 溪水如玉元末明初,張三丰到瓦屋山創立「巫山派」,影響頗大,引起朝廷不安,借除妖名,封禁了瓦屋山。正是這一封禁,使300年來,瓦屋山人跡罕至,才為我們留下了這一片原始、古樸、神秘的大地,才使瓦屋山的天格外地藍,空氣格外地清新,水格外地純淨,林格外地幽深。瓦屋山是道教的發源地.千年不朽的老君木像與許多歷史傳說,給瓦屋山增加了一道神秘的色彩,羌人後裔和山區鄉民保持奉行的漢人遺風,也為瓦屋山平添了許多魅力。
  • 最強下飯綜藝回來了,人間風味,嘗過才知道!
    或許是掌舵人的更換,讓節目主題出現了偏差,《舌尖上的中國》自然也就崩了。而這就不得不說說《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的總導演陳曉卿了。陳曉卿,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1986年獲準到中央電視臺軍事部實習,而後在央視擔任攝影、編導、製片、導演等工作,創作了《遠在北京的家》《劉少奇》《百年中國》《森林之歌》(自然篇)《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中國2》等高口碑紀錄片。2017年,陳曉卿離開央視,然後在2018年帶著紀錄片《風味人間》再次回到大眾視野。
  • 洪雅瓦屋山鎮復興村:走上純天然、原生態的「復興之路」
    瓦屋山鎮復興村地處洪雅縣西南部山區,距離縣城88公裡,當地生態優越、氣候舒適。近年來,該村利用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以及當地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不斷探索建立鄉村旅遊與傳統農耕文化相結合的特色村發展思路,走出了一條純天然、原生態的美麗鄉村「復興之路」。
  • 冬日自駕瓦屋山 一路尖叫
    出行線路:通過網上參考,最終將線路定為:A(去):成都-成雅高速-眉山-洪雅-柳江-瓦屋山。全程220公裡。B(回):瓦屋山-雅安-成雅高速-成都。全程190公裡。該線路能夠比較好地將瓦屋山這個環線遊下來,網上傳說洪雅有不少好吃的,還有柳江古鎮可耍;回程途中還可以去雅安周公山泡溫泉。但實際上,由於我們只有周六、周日兩天時間,因此回程線路上的「周公山泡溫泉」計劃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