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舌尖》第一、二季的導演陳曉卿帶著「舌尖上的世界」——《風味人間》回到了大家的視野。
《風味人間》開播後口碑流量雙豐收,在騰訊視頻上線一天多播放量就已經達到了1.9億次,豆瓣評分高達9.4分。
深夜開播的首集「山海之間」一播出就被彈(kou)幕(shui)淹沒,大部分人的留言都包含了「餓」和「吃」這兩個字,堪稱真實版「饞哭隔壁小孩」。
(截圖自騰訊視頻)
小編友情提示,夜間觀看該紀錄片有長胖的風險。
口碑流量雙豐收
去年底,騰訊視頻發布「風味」IP,陳曉卿以騰訊視頻副總編輯身份,帶著新作《風味人間》正式亮相。
從開始就備受關注的《風味人間》一開播就在短短幾個小時內播放量破億,這檔「下飯紀錄片」註定成為今年份的爆款!
第一集「山海之間」,在50分鐘的時間裡展示了國內外的20多種美食,手抓羊肉、火腿、禿黃油拌飯、大閘蟹讓觀眾們深深這些美食中無法自拔。
(截圖來自騰訊視頻)
只能守在屏幕前流口水,對各種美食能看卻不能吃,讓觀眾們對這部紀錄片「愛恨交織」。
許多人表示「零食準備好了,才敢打開視頻」,甚至有網友評論「想很加入節目組,不要工資只要能跟著吃就行。」還有人調侃「應該把豆瓣電影的『看過』改成『餓過』」。
美食+IP+紀錄片=吃貨們錢包不保了!
看完《風味人間》的觀眾們,都吃下了紀錄片中的安利,看完視頻紛紛打開淘寶開始準備買買買。
淘寶商家們也適時的開始蹭熱點,紛紛打起了《風味人間》同款的旗號。目前在淘寶搜索「風味人間」就能出現各種禿黃油和燻馬腸。
有買家表示原先300元多的禿黃油,現在已經漲到400多了,並且還需要等到十一月中旬才能發貨。
《風味人間》強大的帶貨能力可以說和當初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有的一拼。
事實上,《風味人間》被一些人稱為《舌尖上的世界》,整部紀錄片中國內容佔70%,國外內容佔30%。
除此之外,這部紀錄片還是由《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和第二家的導演陳曉卿擔任總導演,還有《舌尖》同款解說李立宏,阿鯤作曲。
全片共8集,分別為「山海之間」「滾滾紅塵」「落地生根」「餚變萬千」「香料歧途」「江湖夜雨」「萬家燈火」和「風味之旅」,從多種角度探索和解讀食物背後的歷史文化。
目前播出的第一集「山海之間」,講的是地理位置與美食異同的故事,片中出現了13個國家和地區約20多種特色美食。
據了解,《風味人間》攝製組的足跡遍及六大洲共二十多個國家,力求以更廣闊的視角展現美食的獨特性。
美食紀錄片裡的新「IP」
事實上,在我國關於吃的紀錄片可不少。
此前最火的《舌尖上的中國》還有《尋味順德》、《一人食》、《小海鮮》等等。
在眾多的美食紀錄片中,《舌尖》系列成為開啟美食類紀錄片、綜藝時代的現象級作品。
《舌尖1》平均收視率達到0.5%,並創下單集4萬美元的銷售記錄,創立兩年的紀錄頻道憑著《舌尖1》2013年廣告效益突破5億,豆瓣評分也達到了9.3分。
《舌尖2》首播甚至超過了熱播電視劇的收視率。在此基礎上,《舌尖3》憑著強大IP在開拍前招商金額就達到了2.6億,第一集全網播放量超2000萬。
但隨著導演陳曉卿的離職,《舌尖3》口碑斷崖式下跌,豆瓣評分跌到了3.7。
而陳曉卿導演的《風味人間》被看成是真正意義上的《舌尖3》,有故事也有美食。
在技術上,《風味人間》創新嘗試了航拍、微觀攝影、動畫還原、全景聲等豐富的新技術呈現方式。
第一集中的鏢魚的畫面,改變了傳統紀錄片中緩慢的節奏,鏡頭在海平面上下切換,鏢魚少年站在船頭追逐旗魚的畫面看的觀眾都跟著緊張了起來,鏢魚少年甚至被大家認為會成為第二個紅遍網絡的「理髮小吳」。
陳曉卿透露,為了等這條旗魚,攝製組全神貫注等了五天,積累了大量素材,正片裡卻僅僅呈現了幾十秒。
這樣的高質量美食紀錄片怎能不火?
而我們能看到這樣的紀錄片和視頻巨頭們紛紛入局紀錄片也有關。
去年,陳曉卿離開央視進入騰訊,由此陳曉卿在騰訊這個平臺上能大展拳腳,而騰訊視頻在紀錄片的布局上又邁出了一步。
事實上,近兩年來,各大視頻網站都紛紛開始在紀錄片上下功夫。紀錄片這個「低流量、盈利難」的品類也開始進入視頻網站的視野。
《大貓》《地球脈動》《藍色星球》等BBC頭部紀錄片將騰訊視頻「質量最高的用戶比例」由不到10%拉動到了15%到20%。
據悉,騰訊視頻每年上架紀錄片上萬小時,獨家的達到4000多小時,2017年對紀錄片的投入是過往在該品類投入的總和,而這個數字還將在2018年翻番,合作國際機構由10家增加到14家。
欣欣向榮的紀錄片市場
根據《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顯示,2017年,中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39.53億元,年生產總值為60.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和15%。2017年紀錄片總點擊量為90.5億次,網際網路視頻點擊活躍的紀錄片共計2631部。
這樣一看,這兩年我國火起來的紀錄片可不少。
《舌尖上的中國》從第一季風靡大江南北,到第三季的口碑撲街,雖說是爛尾了,但卻是很好的紀錄片品牌化的經典案例。
《我在故宮修文物》和《二十二》都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電影版,雖然電影只收穫了500萬票房但討論度卻很高,讓不少人對故宮又有了新的認識。
而作為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證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更是以1.7億元的票房打破國內院線紀錄片票房紀錄,成為2017年中國紀錄電影票房冠軍。
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指出:「中國紀錄片已形成一個以專業紀錄頻道、衛視綜合頻道為主力,以新媒體為重要支撐的基本格局。」
近兩年網生紀錄片在各大網絡平臺的興起,此前網劇、網綜、網大等網生內容興都走過相似的道路:以版權採購為起點,在學習優質影視內容及形式的過程中,逐漸加大自製比例。
從平臺上來說,優酷的《侶行》將紀實類真人秀與紀錄片相結合,《了不起的匠人》主打「治癒系匠心微紀錄片」,與美國國家地理共同出品《被點亮的星球》,同時致力於打造紀實院線,《搖搖晃晃的人間》斬獲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大獎。
愛奇藝與BBC、Netflix、CNEX、Discovery等知名出品方建立深入合作關係,今年4月愛奇藝自製匠人紀錄片《講究》登陸CCTV10《探索發現》欄目。
騰訊這次的《風味人間》更是狠狠的賺了一把流量。
今年9月,B站宣布和Discovery達成合作,包括145部紀錄片的版權、200小時獨家內容、以及內容共制方面的計劃,涵蓋求生探險、科技、歷史、動物等多種類型。
當然,在眾多紀錄片中,小編最愛的還是美食類的紀錄片,畢竟「吃什麼」是我們每天最難抉擇的問題。
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