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最愛的《風味人間》火了,紀錄片收割流量的時代到了?

2020-12-15 百家號

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舌尖》第一、二季的導演陳曉卿帶著「舌尖上的世界」——《風味人間》回到了大家的視野。

《風味人間》開播後口碑流量雙豐收,在騰訊視頻上線一天多播放量就已經達到了1.9億次,豆瓣評分高達9.4分。

深夜開播的首集「山海之間」一播出就被彈(kou)幕(shui)淹沒,大部分人的留言都包含了「餓」和「吃」這兩個字,堪稱真實版「饞哭隔壁小孩」。

(截圖自騰訊視頻)

小編友情提示,夜間觀看該紀錄片有長胖的風險。

口碑流量雙豐收

去年底,騰訊視頻發布「風味」IP,陳曉卿以騰訊視頻副總編輯身份,帶著新作《風味人間》正式亮相。

從開始就備受關注的《風味人間》一開播就在短短幾個小時內播放量破億,這檔「下飯紀錄片」註定成為今年份的爆款!

第一集「山海之間」,在50分鐘的時間裡展示了國內外的20多種美食,手抓羊肉、火腿、禿黃油拌飯、大閘蟹讓觀眾們深深這些美食中無法自拔。

(截圖來自騰訊視頻)

只能守在屏幕前流口水,對各種美食能看卻不能吃,讓觀眾們對這部紀錄片「愛恨交織」。

許多人表示「零食準備好了,才敢打開視頻」,甚至有網友評論「想很加入節目組,不要工資只要能跟著吃就行。」還有人調侃「應該把豆瓣電影的『看過』改成『餓過』」。

美食+IP+紀錄片=吃貨們錢包不保了!

看完《風味人間》的觀眾們,都吃下了紀錄片中的安利,看完視頻紛紛打開淘寶開始準備買買買。

淘寶商家們也適時的開始蹭熱點,紛紛打起了《風味人間》同款的旗號。目前在淘寶搜索「風味人間」就能出現各種禿黃油和燻馬腸。

有買家表示原先300元多的禿黃油,現在已經漲到400多了,並且還需要等到十一月中旬才能發貨。

《風味人間》強大的帶貨能力可以說和當初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有的一拼。

事實上,《風味人間》被一些人稱為《舌尖上的世界》,整部紀錄片中國內容佔70%,國外內容佔30%。

除此之外,這部紀錄片還是由《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和第二家的導演陳曉卿擔任總導演,還有《舌尖》同款解說李立宏,阿鯤作曲。

全片共8集,分別為「山海之間」「滾滾紅塵」「落地生根」「餚變萬千」「香料歧途」「江湖夜雨」「萬家燈火」和「風味之旅」,從多種角度探索和解讀食物背後的歷史文化。

目前播出的第一集「山海之間」,講的是地理位置與美食異同的故事,片中出現了13個國家和地區約20多種特色美食。

據了解,《風味人間》攝製組的足跡遍及六大洲共二十多個國家,力求以更廣闊的視角展現美食的獨特性。

美食紀錄片裡的新「IP」

事實上,在我國關於吃的紀錄片可不少。

此前最火的《舌尖上的中國》還有《尋味順德》、《一人食》、《小海鮮》等等。

在眾多的美食紀錄片中,《舌尖》系列成為開啟美食類紀錄片、綜藝時代的現象級作品。

《舌尖1》平均收視率達到0.5%,並創下單集4萬美元的銷售記錄,創立兩年的紀錄頻道憑著《舌尖1》2013年廣告效益突破5億,豆瓣評分也達到了9.3分。

《舌尖2》首播甚至超過了熱播電視劇的收視率。在此基礎上,《舌尖3》憑著強大IP在開拍前招商金額就達到了2.6億,第一集全網播放量超2000萬。

但隨著導演陳曉卿的離職,《舌尖3》口碑斷崖式下跌,豆瓣評分跌到了3.7。

而陳曉卿導演的《風味人間》被看成是真正意義上的《舌尖3》,有故事也有美食。

在技術上,《風味人間》創新嘗試了航拍、微觀攝影、動畫還原、全景聲等豐富的新技術呈現方式。

第一集中的鏢魚的畫面,改變了傳統紀錄片中緩慢的節奏,鏡頭在海平面上下切換,鏢魚少年站在船頭追逐旗魚的畫面看的觀眾都跟著緊張了起來,鏢魚少年甚至被大家認為會成為第二個紅遍網絡的「理髮小吳」。

陳曉卿透露,為了等這條旗魚,攝製組全神貫注等了五天,積累了大量素材,正片裡卻僅僅呈現了幾十秒。

這樣的高質量美食紀錄片怎能不火?

而我們能看到這樣的紀錄片和視頻巨頭們紛紛入局紀錄片也有關。

去年,陳曉卿離開央視進入騰訊,由此陳曉卿在騰訊這個平臺上能大展拳腳,而騰訊視頻在紀錄片的布局上又邁出了一步。

事實上,近兩年來,各大視頻網站都紛紛開始在紀錄片上下功夫。紀錄片這個「低流量、盈利難」的品類也開始進入視頻網站的視野。

《大貓》《地球脈動》《藍色星球》等BBC頭部紀錄片將騰訊視頻「質量最高的用戶比例」由不到10%拉動到了15%到20%。

據悉,騰訊視頻每年上架紀錄片上萬小時,獨家的達到4000多小時,2017年對紀錄片的投入是過往在該品類投入的總和,而這個數字還將在2018年翻番,合作國際機構由10家增加到14家。

欣欣向榮的紀錄片市場

根據《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顯示,2017年,中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39.53億元,年生產總值為60.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和15%。2017年紀錄片總點擊量為90.5億次,網際網路視頻點擊活躍的紀錄片共計2631部。

這樣一看,這兩年我國火起來的紀錄片可不少。

《舌尖上的中國》從第一季風靡大江南北,到第三季的口碑撲街,雖說是爛尾了,但卻是很好的紀錄片品牌化的經典案例。

《我在故宮修文物》和《二十二》都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電影版,雖然電影只收穫了500萬票房但討論度卻很高,讓不少人對故宮又有了新的認識。

而作為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證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更是以1.7億元的票房打破國內院線紀錄片票房紀錄,成為2017年中國紀錄電影票房冠軍。

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指出:「中國紀錄片已形成一個以專業紀錄頻道、衛視綜合頻道為主力,以新媒體為重要支撐的基本格局。」

近兩年網生紀錄片在各大網絡平臺的興起,此前網劇、網綜、網大等網生內容興都走過相似的道路:以版權採購為起點,在學習優質影視內容及形式的過程中,逐漸加大自製比例。

從平臺上來說,優酷的《侶行》將紀實類真人秀與紀錄片相結合,《了不起的匠人》主打「治癒系匠心微紀錄片」,與美國國家地理共同出品《被點亮的星球》,同時致力於打造紀實院線,《搖搖晃晃的人間》斬獲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大獎。

愛奇藝與BBC、Netflix、CNEX、Discovery等知名出品方建立深入合作關係,今年4月愛奇藝自製匠人紀錄片《講究》登陸CCTV10《探索發現》欄目。

騰訊這次的《風味人間》更是狠狠的賺了一把流量。

今年9月,B站宣布和Discovery達成合作,包括145部紀錄片的版權、200小時獨家內容、以及內容共制方面的計劃,涵蓋求生探險、科技、歷史、動物等多種類型。

當然,在眾多紀錄片中,小編最愛的還是美食類的紀錄片,畢竟「吃什麼」是我們每天最難抉擇的問題。

精彩回顧

相關焦點

  • 上拼多多買「風味人間」?美食紀錄片開始「玩」營銷了
    從早期的獨家冠名,到試水內容植入,再到如今各類消費品依靠線上IP擴展、線下聯名互動的形式湧入,紀錄片試圖各種形式拓展商業價值。 「在風味的大戲裡,醬,一人分飾兩角,時而是食物的調味劑,時而又是食物本身。讀懂了醬,我們才能真正洞悉人間風味的各種玄機。」
  • 《風味人間》:不同於以往的美食紀錄片,它有更廣闊的視野
    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美食名流匯集,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穎的資訊。《風味人間》:不同於以往的美食紀錄片,它有更廣闊的視野陳曉卿導演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自開播之後,吸粉無數。老觀眾們不免拿《風味人間》和陳曉卿導演之前的《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紀錄片來做比較,或者直接將其看作是《舌尖》的繼續。其實,不然,這一次的《風味人間》早已不同,比《舌尖》系列有了更精彩、優秀的地方。這一次,陳曉卿導演不再只是展示美食,講好故事,展現人文情懷,他將紀錄片的視野擴展到了全球,他們的口號便是「全球視野下恢弘中華美食文化之旅」,展現中西方的美食差異。
  • 《風味人間》一個秘訣做好醃火腿,風味絕佳,金庸生前最愛
    《風味人間》中介紹了一個做好醃火腿的秘訣,可以讓火腿的風味絕佳,非常出眾。金庸先生生前就特別喜愛這種火腿。《風味人間》中說了很多火腿的做法和吃法,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火腿之所以能成為美食紀錄片的常客,主要是因為火腿承載了人類的歷史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因為過去沒有電沒有冰箱,把肉類醃製起來是一種很好的儲存方法。這次《風味人間》講到了火腿在醃製過程中使用的一個訣竅,能讓火腿風味絕佳。最早醃製火腿的時期可以追溯到唐朝,那時人們就已經開始製作火腿並遠銷海外了。
  • 光影銳評|紀錄片《風味人間》的符號學解讀
    導演陳曉卿的新作8集紀錄片《風味人間》獲得火熱追捧。《風味人間》作為紀錄片的新創就是在能指和所指的基礎上衍生了符號的內涵意義。在連續五天的拍攝一無所獲後,終於在最後一天盧昱易鏢到了一隻旗魚。節目組也記錄下了這熱淚盈眶的一幕。他以最原始的捕魚方式向海洋狩獵,用常人難以想像的毅力和技術與大海搏鬥,這種意志是對大自然最崇高的敬意。
  • 《舌尖》導演新作《風味人間》首播 瓦屋山冷筍入鏡
    曾經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尖》),俘虜了萬千吃貨的心。《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總導演陳曉卿出新品了!這是他從央視紀錄頻道轉職騰訊視頻後,與團隊推出大型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該片共8集,每集50分鐘,將於10月28日起,每周日21點15分,在騰訊視頻首播。
  • 祝羽捷對話《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踏踏實實做一個吃貨
    這是個問題,而你給我的答案是:童年時代。你在信裡說,最最難忘的味道,是童年時代姥姥家中的家常食物,煮花生、烤紅薯、饅頭片蘸芝麻醬……準確點說,就是老家的味道。看到你不吝筆墨的描寫,說實話我是有些感動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童年的食物裡,藏著我們的味覺密碼。
  • 從《舌尖》到《風味》,陳曉卿與飛速變化的紀錄片市場正在經歷什麼?
    作者 / 曹樂溪 「每次看《風味人間》都能定下一周的菜單了,真好。」 不知不覺,又到了觀眾看《風味人間》下飯的季節。
  • 年度最強「餓勢力」:風味人間完美收官!
    說起美食,不得不說起一部美食紀錄片。這部記錄片由《舌尖》原班人馬製作,首播上線 3 小時便點擊量破億,並拿下豆瓣 9.3 的高分。它就是——《風味人間》,美食紀錄片的又一標杆!12 月 16 日也就是上周末,《風味人間》結束第八集完美收官。
  •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完美收官:山海依舊 風味不改
    ——《風味人間》解說詞6月14日,由稻來紀錄片實驗室主理的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完美收官。自4月26日上線,這部紀錄片陪伴了我的晚春到初夏,那些疫情中在老家陪伴年邁父親的略帶張惶和窒悶的時光。
  • 《風味人間》溫暖收官 精彩講述中華美食故事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在12月16日上線第八集「風味之旅」,將鏡頭對準幕後工作者,揭秘尋找風味過程中的奇遇,帶領觀眾探索美食背後的故事。攝製組在冬牧場拍攝深入無人區、親嘗鯊魚肉 首度揭秘《風味人間》幕後故事在前七集中,《風味人間》向觀眾展示了許多全球風味,有些難得一見,有些獨具特色,第八集「風味之旅」記錄下節目組與這些美食相逢的過程,堪稱「美食紀錄片」的「紀錄片」。
  • 《風味人間》帶火瓦屋山冷筍,大自然還有這般美味!
    曾經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俘虜了萬千吃貨的心在今年秋冬交替之際《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總導演陳曉卿帶著全新力作《風味人間預告片的視頻裡,馮玉先夫婦拿著筍子說了一句「瓦屋山冷筍巴適得很」四川方言一出吃貨們知道又有一個四川美食即將登場《風味人間》第一集就把鏡頭瞄準了四川的瓦屋山記錄了馮玉興夫婦去深山密林中打冷筍的全過程
  •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什麼時候播出在哪可以看
    ­  拍美食的紀錄片有很多,但美食的微觀世界又是怎樣的?10月28日,由騰訊視頻出品,稻來傳媒與企鵝影視聯合製作的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將在騰訊視頻全網獨播。記者昨日獲悉,為創作這部作品,總導演陳曉卿帶領團隊不僅走遍全球20多個地區來尋找全球風味,還採用了許多全新的拍攝方式來探究食物不為人知的一面。
  • 《風味人間2》呈現不同料理手段
    中新網5月25日電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第五期「雞肉風情說」已於周日晚上線。本期的主角雞肉,是美食屆人見人愛的「流量王」。燒鳥由於雞的飼養周期短,雞肉逐漸成為人們最經濟最主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
  • 騰訊視頻與陳曉卿推出「風味」IP,美食紀錄片的未來在何方?
    作者/刀刀 編輯/費小丑伊朗的報紙饢、安徽阜陽的枕頭饃、衣索比亞的英吉拉餅……打開《風味人間》的預告片,全球各地的美食撲面而來。10月8日,紀錄片《風味人間》宣布定檔,將於10月28日開播。這實際上就是在剖開真相,讓你看到最根本的東西是什麼,讓人感同身受。」陳曉卿說。在拍攝酸性物質接近螃蟹肉的肌肉纖維時,這種微觀的拍攝手法能讓觀眾更直觀地看到,螃蟹肉是如何受到刺激「虎軀一振」的。從用戶的角度出發,照顧觀眾的感受,最大程度地展現美食的美學價值和中國人的細膩情感,也是《風味人間》一以貫之的法則。
  • 自主研發「風味」IP背後,騰訊視頻紀錄片生態的進化嘗試
    ,到與國內13家電視臺、版權機構建立合作,上線《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如果國寶會說話》等作品,騰訊視頻在紀錄片的內容儲備上不遺餘力。據了解,這是「風味」IP三部曲之一,首先亮相的《風味人間》由企鵝影視與陳曉卿團隊花費一年半的時間共同打造。無論是自主研發IP,還是增加聯合出品、聯合製作比例,騰訊視頻的紀錄片生態都在向深層次進化:追求更優質的內容、尋找多樣的傳播變現方式。
  • 《風味人間》探索 中外美食的奇妙緣分
    羊城晚報記者 王莉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昨晚在浙江衛視和騰訊視頻正式開播。這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的導演陳曉卿暌違四年再度執導美食紀錄片,配上李立宏「色香味」俱全的解說、國際作曲家阿鯤意蘊萬千的配樂,熟悉的味道再次令觀眾口舌生津。
  • 豆瓣評分最高的10部國產美食紀錄片,吃貨:都是下飯神劇!
    現如今,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逐漸頻繁,中國的美食也走出國門,走向了全世界,並且受到了許多外國人的喜愛,對於中國吃貨來說這是一件非常驕傲的事情。說道我們國家的美食,相信大家張口就能說出一大堆,但是如果說道我們國家的美食紀錄片,相信很多人都說不出幾部。
  • 《風味人間》第2季 記錄,「追趕食物自己的時間表」
    朝夕之味,美好恬淡,人間與風味時時碰撞……日前,由騰訊視頻出品,稻來傳媒、企鵝影視聯合製作的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宣布定檔,將於4月26日起登陸騰訊視頻和浙江衛視。從設計師黃海打造「朝露夕霞」海報來看,這檔高口碑美食探索紀錄片依舊保持原味——和觀眾一起回歸風味星球,重啟每個普通人的美食記憶。
  • 紀錄片推薦|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Part.1在以往的美食紀錄片裡,往往深入殿堂而觸不可及,美則美矣,卻少了些許煙火氣息。而若輪到中國人的深夜食堂,最具市井氣息的一定是各地街頭巷尾、市井裡弄讓各位又愛又恨的燒烤攤。這部紀錄片就走進了中國30個城市的500多家傳奇燒烤攤,把原本上不了廳堂的燒烤搬進了熒幕上。
  • 《風味人間》第二季畫面滿分,文本不及格,但是果斷還是要看!
    等待一年多的《風味人間》第二季本周終於出現在了廣大吃貨的面前。自從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上映以來,導演陳曉卿便和美食二字牢牢地捆綁在了一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風味人間》可以算是對《舌尖上的中國》的一種延續,同時也彌補了陳導無法拍攝《舌尖3》的一種遺憾(豆瓣3.8分,沒什麼可惜的)。不過從《舌尖1》到《風味人間》第二季,陳導這段美食之旅,也走走停停了4季,能不能拍出美食的新意,走進新天地,這也讓我這個美食迷一陣擔心。從《風味人間》第二季第一集來看,我的擔心看來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