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一年多的《風味人間》第二季本周終於出現在了廣大吃貨的面前。
自從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上映以來,導演陳曉卿便和美食二字牢牢地捆綁在了一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風味人間》可以算是對《舌尖上的中國》的一種延續,同時也彌補了陳導無法拍攝《舌尖3》的一種遺憾(豆瓣3.8分,沒什麼可惜的)。不過從《舌尖1》到《風味人間》第二季,陳導這段美食之旅,也走走停停了4季,能不能拍出美食的新意,走進新天地,這也讓我這個美食迷一陣擔心。
從《風味人間》第二季第一集來看,我的擔心看來不無道理。
之前我在寫《早餐中國》的時候就說過:對於紀錄片來說,最關鍵的三個要素就是腳本、畫面、後期。因此,評價一部紀錄片的好壞,通常也會從上述三個方面出發。當年《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能成為美食紀錄片中的經典,並不只是因為它是開山之作,同時也因為它完美地做到了三要素的有效統一,至臻完美。
《風味人間》第二季,完成最好部分從目前第一集來看,肯定非畫面莫屬,這也是陳導最為人所稱道的部分。畢竟拍了四季,如何拍出食材和菜品,以及食物在烹飪過程中的美感,陳導團隊早就瞭然於胸。飲食在中國是最高端的文化之一,在拍攝的過程中,陳導和他的團隊也能夠將中外的美學特色融為一體。不僅給觀眾以美的享受,同時也讓人食慾大開。
所以,若說到畫面,即使給滿分也不過分。但是,出了畫面之外,這部美食風味紀錄片,還存在一些硬傷。
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文本上。
第一集的名字叫做《甜蜜縹緲錄》,縹緲這個詞,最有名的典故出自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縹緲形容若有若無,同時也表示仙山的悠遠,於人世阻隔。看到這裡是不是發現一個問題?這部紀錄片叫做《風味人間》,縹緲二字的使用剛好打在文眼上,有一點背離了「人間」的內核。我當然明白,編導是像表達「甜」這種味道,若無實有,隱約縹緲的意味。但是,從第一集中所列舉出來的食物來看,僅有揚州雙絕中的翡翠燒賣是如此。其他諸如蜂蜜、巴克拉瓦、甜燒白這些食材或者甜品,甜味都是非常實在的主體,又哪來的縹緲的感覺?
標題是如此,文本臺詞也是如此。從旁白臺詞上來看,這一集的亮點太少,非常的平淡,既不結合美食,也不升華主題,甚至有一點掉入隨意抒發情感的俗套裡。另外,在故事的銜接上,文案也實在生硬,沒有一點轉折或者是銜接。
由於文案的問題,造成了第一集的故事沒有能夠成為有機的整體。風味人間以美食為主題,地域跨度很大,在不同地域、不同風俗、不同故事、不同背景下要融合為一個整體,僅僅靠畫面是無法完全做到的,必須要有完備的故事整合和整體結構。在這個方面,第一集也相當差強人意,尤其是土耳其甜食巴克拉瓦這個部分,我完全不知道編導想表達什麼?到底是人物的成長呢?還是在食物背後的親情呢?亦或者是製作這道風味所付出的艱辛呢?好像都有說到,但是又都沒有得到完整的表達,只流於了表面。
另外,第一集編導還犯了一個關於天使的錯誤。實際上,中國人對甜食的喜好,是不分南北,不分地域的。四川川菜中的甜燒白,在中國南方的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菜品,福建和廣東,也有相似的做法。這道菜的主要食材是白肉、紅糖和糯米,但是這道菜的關鍵並不是此。我記憶中四川甜燒白是有放豆沙的,而在福建和廣東,一般會放芋泥(也有豆沙)。這才是整道菜的靈魂,既增加了顆粒口感,又能夠把肥肉和豬油的肥膩進行消解。同時,它還能提煉出整道菜品真正的甜味,是不同於齁甜的甘甜和滿足感。但是,這個部分竟然被編導一閃而過?沒有做到詳細的說明和升華,作為中國美食紀錄片的標杆,我還是表示有一點遺憾。
雖然有一些硬傷,但是這部《風味人間》第二季我還是推薦果斷要看,畢竟被疫情憋了這麼久,難得有一檔節目能夠慰藉我們空乏的肚腸。中國飲食文化講究「色香味意形」,色在第一位,所以拍美食紀錄片,擺在第一位的永遠是好看。在這個層面,你大爺還是你大爺,《風味人間》還是第一季的《風味人間》。
有的時候,希望陳曉卿導演能夠再大膽一點,跳出原來《舌尖》和《風味人間》的框框,也許會是另一種突破。
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