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人間》第二季剛到第二集,就把"蟹"給"祭"了出來,這是妥妥的大招啊,要知道,放眼人間,要論到 "鮮美"二字,能賽過螃蟹的真不多。更別提那道用雞蛋做的"賽螃蟹"了,距離真正的螃蟹的味道差太遠,不過是表達了一種垂涎欲滴中望梅止渴的美好願望罷了。
所以,把這期本可以壓軸而出的鮮美,就這麼"急匆匆"的放送,也不得不讓人為後面的節目內容捏一把汗了,至少目前來看,無論是第三期的"醬",還是第四期的"雜碎",都被螃蟹那橙紅的殼、金色的黃與膏、雪白的肉給"壓制",明顯黯淡了許多。
若論起世間千萬種生物,或許螃蟹是唯一一種"八爪橫行"的動物,由此被我們賦予了"橫行霸道"的彪悍。但是,看過了本期《風味人間》卻發現,任爾"東西南北風",最後還不是經歷了百般的烹飪手段,最後都進了食客之口,這一集,真的是滅螃蟹威風,長吃貨嘴臉。
對於西方許多國家而言,會更青睞於帝王蟹的鮮美蟹肉,而對於國人而言,最難忘的一口鮮莫過於大閘蟹的蟹黃蟹膏……。"蟹黃",就是雌蟹體內呈條狀的紫褐色的葉狀卵巢;"脂膏",指雄蟹無色透明膠狀的精囊,熟後呈桔紅色塊狀,這兩種分別"隱藏"於雄蟹和雌蟹體內的美味,也為它們招惹了太多的"殺身之禍"。
吃蟹,講究的要用"蟹八件",善食者能吃出整齊劃一的美感。但人類對蟹的開發,卻不僅僅是"蟹八件"這種工具,而是真的是無所不用其極的,不僅蟹肉蟹膏蟹黃,連蟹體內的汁水都可以給粥增鮮,許多缺肉少黃的小蟹,還能"粉身碎骨"之後成為佐餐之物……
我們常說,在嗜鴨的南京,"沒有一隻鴨子可以活著走出南京",而今放眼全球,似乎也很少有一隻螃蟹,能夠巧妙地度過這一生。儘管,蟹的發源,比我們人類要早太久,但是,也似乎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食蟹的記載就始終綿延。
比如說,在中華歷史上,最知名的兼顧了詩人、政客與吃貨三位一體的蘇東坡,就特別愛吃蟹,甚至在仕途失意時仍不忘此物,發出"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的喟嘆,他在《丁公默送螃蟹》詩中也曾寫道:"堪笑吳中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用一詩,換一公一母兩對蟹,雖然沒有李白"五花馬,千金裘,忽而將出換美酒"的豪氣,卻也是為吃費盡心思。
當然,伴隨朝代更迭,世事興衰,螃蟹的地位也宛若"身世浮沉雨打萍"一般起伏不定。給今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一幅老照片,1945年上海貧困家庭的窮人靠吃大閘蟹度日,引得多少蟹粉蟹迷們垂涎,當然,這張照片的真偽,或者說明的真偽有待考證,至少在照片上,食蟹的少年一臉的滿足,還是很讓人嫉妒的。
戰臺烽似乎有點扯遠了,其實就近年看,大閘蟹絕對是河鮮市場的硬通貨,特別是陽澄湖的大閘蟹,國人的扎堆追捧,讓陽澄湖的蟹供不應求,由此出現了許多的"洗腳蟹"甚至山寨蟹,而後更多的大閘蟹產地,也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南有太湖,北有盤錦,還包括固城湖、寶應湖、洪澤湖、高郵湖等等等等。其實,產地在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蟹的品質。
不過,似乎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大閘蟹的行情卻不是太妙,似乎是在一夜之間,人們不愛吃大閘蟹了,蟹賣不出去,蟹券賣不出去,價格越跌,越乏人問津,價格跳水嚴重,不及前一年同期的一半……也或許是這幾年來,各種不明就裡的套路營銷讓消費者對蟹失去了信任,終於在這一刻顯露出來了吧。
不過,幸而有《風味人間》這期"螃蟹橫行記",或許又一次激起了天下眾吃貨們食蟹的熱情,看片中的大小廚師們,對蟹用盡各種料理手段,不由得感嘆,再"橫行霸道"的活物,也抵不過"橫行霸道"的吃貨之口。這一集可以稱為"螃蟹的一百種死法",但戰臺烽以為,稱為"螃蟹的一百種食法"無疑更精準微妙一些。
《風味人間》系列,實在值得好好解讀,細細揣摩,一幀幀的鑑賞。風是風俗、風情,味是味道、味覺,偌大的人間,被"風"與"味"填滿,跟隨《風味人間》一起尋味全球,這是爆裂在味蕾、炫舞在舌尖的超級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