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刀刀 編輯/費小丑
伊朗的報紙饢、安徽阜陽的枕頭饃、衣索比亞的英吉拉餅……打開《風味人間》的預告片,全球各地的美食撲面而來。10月8日,紀錄片《風味人間》宣布定檔,將於10月28日開播。
和預告片同時發布的還有三張海報。水餃形狀的雲朵,酷似一彎弦月的半屜包子,猶如生菜般的重重山脈。平常食物和自然美景相結合,讓人眼前一亮。
這是陳曉卿和騰訊視頻合作的第一部美食紀錄片。陳曉卿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部、第二部的總導演,這次的作品依然是他擅長的美食題材。
《風味人間》和以前的美食紀錄片有什麼不同?積極布局紀錄片領域的騰訊視頻,又能給這部美食紀錄片帶來哪些助力?隨著大眾消費水平和審美需求的提升,美食紀錄片越來越多,表現傳統文化的紀錄片也越來越多。作為嚴肅內容的紀錄片,正一步步走向普通人的生活,既專業又不失溫度。紀錄片創作者的視野,也開始從中國走向海外,走向國際化。
深入普通人的生活,《風味人間》還是熟悉的味道
《風味人間》承襲了以往美食紀錄片重視人文關懷的優點。在紀錄片中,人們不僅可以看到各地美食,還能感受到美食背後的故事,讀懂當地文化。
都說世間萬物,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在陳曉卿看來,美食的終極意義在於獲得幸福感。這種幸福感有時候和食物本身相關,有時候和生活經歷相關。表面上,人們看紀錄片只是因為「想吃」,其實內心深處期待的是一段美好的關係。通過美食,人們可以看見自己的內心。
在《風味人間》的預告片中,我們能看到親吻「哈卡爾」(冰島名菜,主食材為鯊魚肉)的冰島人,蒸「枕頭饃」蒸出一屋子白霧的安徽人,也能看到端著「莜麵窩窩」說「真好吃」的小男孩。美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也連接著人與人的關係。
除了人文關懷,陳曉卿美食紀錄片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美學價值。紀錄片因其紀實性,往往容易變得枯燥。隨著全球紀錄片製作理念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紀錄片開始講故事,比如BBC的《地球脈動2》,片中群蛇圍攻海鬣蜥的片段宛如一場好萊塢驚悚大片,一波三折驚險連連。
但在陳曉卿看來,比起講一個好故事,如何讓觀眾體驗你的故事更為重要。他始終在嘗試用接近觀眾經歷的方式,用能夠觸動觀眾神經的元素,讓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技術革新是提高生產力的直接動力,這次《風味人間》,就採用了更先進的拍攝技術「顯微攝影」,這種拍攝技術,能讓細節更加細膩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你會知道蟹肉為什麼在這一塊突然變得美味了,為什麼口感變得彈牙了。我們試驗了很多小朋友和成年人,看到這裡都要打一個寒戰。這實際上就是在剖開真相,讓你看到最根本的東西是什麼,讓人感同身受。」陳曉卿說。在拍攝酸性物質接近螃蟹肉的肌肉纖維時,這種微觀的拍攝手法能讓觀眾更直觀地看到,螃蟹肉是如何受到刺激「虎軀一振」的。
從用戶的角度出發,照顧觀眾的感受,最大程度地展現美食的美學價值和中國人的細膩情感,也是《風味人間》一以貫之的法則。
全球視角展現中國美食,中外美食有何異同?
因為美食紀錄片老少皆宜,容易爆火,近年來美食紀錄片越來越多,競爭也越發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了這類紀錄片面臨的一大難題。《風味人間》和其他美食紀錄片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的世界性。
是的,《風味人間》不只是講中國的美食。陳曉卿帶領攝製組跨越六大洲二十多個地區,收錄了許多國外美食。據小娛了解,整部紀錄片中國內容佔70%,國外內容佔到30%。7集正片+1集花絮,每集50分鐘的劇集設置也是國際紀錄片的標配。
「國外的美食,有一部分是奇觀性的食物,會引起大家好奇心,而更多的是東西方的不謀而合,是中國觀眾看到會會心一笑的食物。」陳曉卿介紹。他相信,國外的「風味」同樣能引起中國觀眾的共鳴。
比如有一期《風味人間》提到了皖南的火腿,而在伊比利亞、帕爾瑪和維吉尼亞也有火腿。人類祖先在沒有任何溝通的情況下,不約而同地找到了同一種保存肉類的方法。這種東西方美食的共通之處,讓陳曉卿覺得很有趣。全球各地的人們擁有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對於美食的熱愛卻是相同的。
這種中西方美食對比的內容呈現形式,是陳曉卿在美食紀錄片上所做的新嘗試。在美食紀錄片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今天,如何持續吸引觀眾,成了創作者面臨的一大挑戰。把視野放諸海外,用對比的形式加強故事性和趣味性,或許是一條新的出路。
另一方面,繼承傳統文化一直是國內人文類紀錄片所追求的目標,如何對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成了越來越凸顯的問題。在紀錄片中增加海外內容,能為中國紀錄片走向海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畢竟,紀錄片因其客觀平實的立場和永遠未知的敘事朝向,往往具有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生命力,能消除人類世界的「巴別塔」。呈現全球化視角紀錄片,是跨文化跨地域傳播的最佳載體。
打造「風味」IP,騰訊視頻的紀錄片野望
在推出《風味人間》之前,騰訊視頻已經在紀錄片領域深耕多時,引進了大量海內外精品紀錄片,如《地球脈動2》《藍色星球2》等。在與BBC、國家地理頻道等知名廠牌合作的同時,騰訊視頻也學習和借鑑了大量經驗。
在和海內外紀錄片製作機構合作,引進優質紀錄片的同時,騰訊視頻也開始嘗試介入上遊,開發大IP。「風味」系列就是騰訊視頻從版權採購到自製邁出的第一步。這一系列作品除了《風味人間》外,還有《風味原產地》《風味實驗室》等兩部作品。
《風味原產地》是原汁原味呈現地方美食的微紀錄片,《風味實驗室》則屬於脫口秀,會邀請名人食客和陳曉卿一起,講述紀錄片中各類美食的臺前幕後。不同風格和不同類型的系列作品會觸及不同的圈層,抵達更多的受眾。
以《風味實驗室》為例,這檔脫口秀的內容更偏重文化,與主節目相對獨立,探討的話題也相對更輕鬆、更接地氣。這些話題都由主節目中的食物延伸而來,嘉賓們會從食物聊到社會,從社會聊到人生,和主節目相得益彰。
在選擇嘉賓時也有講究。除了特別有名的,《風味實驗室》的嘉賓大部分是美食圈的KOL,在美食領域擁有大量粉絲。相比主打大眾群體的《風味人間》,《風味實驗室》目標群體會更垂直、更高知。
這兩部系列作品將會隨著主節目《風味人間》的播出逐步放出。相比傳統的電視臺紀錄片,平臺自製紀錄片擁有更靈活的排播空間,和用戶的關聯也更緊密。
此外,相比傳統的紀錄片製作公司,騰訊視頻還能通過大數據分析受眾的用戶畫像,並根據數據調整內容,在創作上無限貼近用戶的需求。騰訊視頻總編輯、企鵝影視高級副總裁王娟曾在一場紀錄片論壇活動上提到,「騰訊視頻紀錄片頻道的用戶28歲以下佔比70%,可以說紀錄片的觀看群體已經是以90後、00後為代表的人群。」
在紀錄片內容越來越網際網路化、年輕化的大環境下,IP化、系列化成了自製紀錄片向前發展的新趨勢。「風味」系列是騰訊視頻在開發紀錄片IP上邁出的第一步,這一合作是騰訊視頻在打造網際網路長效、高價值人群注意力方面的一次主動探索。
橫向對比其他視頻平臺,騰訊視頻在打造紀錄片IP方面也走在前列。打造紀錄片IP,並形成系列化作品,本質上是深化品牌價值,在不同圈層形成相應的影響力。在各視頻平臺都在不斷加碼自製紀錄片的大背景下,綁定了頭部人才的騰訊視頻,將如何賦能優質內容,給國產紀錄片帶來新的突破,也讓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