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人間》開播,美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2020-12-18 騰訊網

  沉寂了好幾年的陳曉卿終於在昨日回歸,由他總導演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一集開播。一個晚上的時間,單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就達到1.4億,可想而知「陳曉卿」這三個字在美食界的影響力。當然,這個數據背後也透露出當下的中國人對於美食究竟有多麼喜愛。

  年初《舌尖3》的不如人意,也讓人對陳曉卿的這部片子給予了更多期待。有人看完第一集之後說,心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除音樂之外,《風味人間》延續了陳曉卿在《舌尖》系列中的一貫風格,著重美食的記錄,甚至連臺詞語氣都很相似。可以說,如果陳曉卿沒有從央視離職,這部片子的名字才真正應該叫《舌尖3》。

  讓人驚喜的是,《風味人間》在陳曉卿此前的作品上又有所創新,包括拍攝的範圍從國內擴張至了全球,拍攝的技巧採用了「分子級」拍攝。前者的創新呼應了臺詞中「全球同此風味」,後者則讓我們看到了美食細微的變化和紋理,既有科普作用也能大增食慾。

  從阿勒泰的大尾羊到哈薩克牧民的馬肉,從甘肅的洋芋攪團到法國的Aligo,從安徽的火腿到西班牙的火腿,從太湖的大閘蟹到荷蘭的大閘蟹,在陳曉卿的鏡頭下,全球的美食都有很強的關聯性。或為時間的饋贈,或為果腹的基礎,或為藝術的升華,美食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單調,而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

  在豆瓣上,已經有超過兩千人給《風味人間》這部片子打出了9.3分的評價,與《舌尖1》相持平。但有意思的是,媒體對於這部片子播出之後的報導卻不像之前那麼多。或許是因為有了前面兩部《舌尖》作品的鋪墊,讓人對於這種美食紀錄片有了一種更高的期望,以至於不再新奇。不管如何,未來的紀錄片若是沒能超過陳曉卿留下的「三座大山」,恐怕是很難入觀眾法眼的。

  美食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在陳曉卿的《舌尖》系列中,濃縮一句話可為「敬天愛人」,既是上天的饋贈和時間的味道,也是故鄉的情愁和童年的懷舊。但不管如何,對於中國人來說,「無論是埋頭種田,還是低頭吃飯,他們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哪怕是到現在,科技已經發達到可以「扭轉乾坤」,我們依然保持對自然的敬畏。

  與《風味人間》搭配的「前菜」《風味實驗室》,有一期邀請了馬家輝和莊祖宜,兩人針對「中餐是否影響了世界」這一話題有不同的看法。馬家輝認為,美食是個人的事情,不需要上升至民族或者國家,有沒有影響到全世界,只要自己吃好就行。莊祖宜則覺得美食還是一種文化的輸出,當你在國外聽到別人對你家鄉的美食大加讚賞時,你也會覺得很有自豪感。

  這是美食背後很典型的兩種意義,可以說馬家輝和莊祖宜的觀點並不相衝,反而有點互補。無論是農耕時代的填飽肚子,還是文人墨客或高雅人士對於美食的講究和追求,亦或是當代人對於美味的享受,都是非常個人的問題。但是,在美食麵前我們又不吝嗇分享,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遠方來客,都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分享給對方。

  往大了方面說,美食代表的是一方水土的氣息,穿越時間的河流,沉澱下來的是文化。輸出國外之後,能讓其他地區的人對美食的原產地有一定的了解和嚮往。這邊是為何在國外,左宗雞這麼有名,四川菜和粵菜流傳這麼廣,所以很多人對大熊貓和麻辣有概念,並且會因此而聯想到中國。從這個層面來說,美食代表的確實是整個國家。

  所以說,雖是一日三餐,其中蘊含的道理卻是無窮,也難怪大家對於美食和美食紀錄片的要求和期待如此之高。

相關焦點

  • 家樂福攜手《風味人間》介紹中國美食文化
    人民網訊 今年最值得期待的美食探索記錄片《風味人間》,由陳曉卿導演再操刀。10月28日起每周日晚在浙江衛視、騰訊傲視開播,再掀舌尖盛宴。 該片跨越六大洲拍攝,從全球視野的角度裡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在歷史演化的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文化的流行和變化,深度探討中國美食和人的關係,立足全球的視角,再一次挑起人們對美食探索的味蕾。 這次家樂福攜手《風味人間》開啟了美食探索之旅,以新鮮食材致敬美食,服務大眾之心致敬美食。從即日起,家樂福推出片中同款菜譜和食材,全渠道同步發售。
  • 《風味人間》探索 中外美食的奇妙緣分
    羊城晚報記者 王莉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昨晚在浙江衛視和騰訊視頻正式開播。這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的導演陳曉卿暌違四年再度執導美食紀錄片,配上李立宏「色香味」俱全的解說、國際作曲家阿鯤意蘊萬千的配樂,熟悉的味道再次令觀眾口舌生津。
  • 《風味人間》:不同於以往的美食紀錄片,它有更廣闊的視野
    美食永遠都不會說謊。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美食名流匯集,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穎的資訊。《風味人間》:不同於以往的美食紀錄片,它有更廣闊的視野陳曉卿導演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自開播之後,吸粉無數。老觀眾們不免拿《風味人間》和陳曉卿導演之前的《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紀錄片來做比較,或者直接將其看作是《舌尖》的繼續。其實,不然,這一次的《風味人間》早已不同,比《舌尖》系列有了更精彩、優秀的地方。這一次,陳曉卿導演不再只是展示美食,講好故事,展現人文情懷,他將紀錄片的視野擴展到了全球,他們的口號便是「全球視野下恢弘中華美食文化之旅」,展現中西方的美食差異。
  • 《風味人間》帶火瓦屋山冷筍,大自然還有這般美味!
    曾經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俘虜了萬千吃貨的心在今年秋冬交替之際《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總導演陳曉卿帶著全新力作《風味人間》回歸了給無數吃貨再一次帶來了感動人心的美食瓦屋山冷筍就成為了第一集開播亮相的美食之一這個被稱之為藏在西南潮溼深山之中的絕佳鮮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魅力?
  • 冷筍入鏡《風味人間》 來看這些四川高山美食!
    昨日《舌尖上的中國》一、二季導演陳曉卿與其團隊,新推出了大型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該片的第一集——《山海之間》,用50分鐘的時間,講述了世界各地的約20種美食,饞哭了隔壁小孩也讓網友感慨:「看完片子,再也不想說人間不值得」。
  • 吃貨最愛的《風味人間》火了,紀錄片收割流量的時代到了?
    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舌尖》第一、二季的導演陳曉卿帶著「舌尖上的世界」——《風味人間》回到了大家的視野。《風味人間》開播後口碑流量雙豐收,在騰訊視頻上線一天多播放量就已經達到了1.9億次,豆瓣評分高達9.4分。
  • 最強下飯綜藝回來了,人間風味,嘗過才知道!
    好融藝:分享影視資訊,感受影視文化在那些與美食相關的影視作品裡,《深夜食堂》撫慰著都市人奔波的身心,《小森林》描繪出一人四季三餐的恬淡和美好。長在中國,吃在中國,《舌尖上的中國》將中華五千年美食一一呈現,用自然質樸的食物,徵服了愛吃、會吃的中國人,獲得了超高的評價。不過因為一些因素,當《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時,觀眾卻發現變味兒了,豆瓣評分也從前兩季平均8.9的高分直接跌到3.8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敗在哪裡?
  •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什麼時候播出在哪可以看
    ­  拍美食的紀錄片有很多,但美食的微觀世界又是怎樣的?10月28日,由騰訊視頻出品,稻來傳媒與企鵝影視聯合製作的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將在騰訊視頻全網獨播。記者昨日獲悉,為創作這部作品,總導演陳曉卿帶領團隊不僅走遍全球20多個地區來尋找全球風味,還採用了許多全新的拍攝方式來探究食物不為人知的一面。
  • 《風味人間》溫暖收官 精彩講述中華美食故事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在12月16日上線第八集「風味之旅」,將鏡頭對準幕後工作者,揭秘尋找風味過程中的奇遇,帶領觀眾探索美食背後的故事。攝製組在冬牧場拍攝深入無人區、親嘗鯊魚肉 首度揭秘《風味人間》幕後故事在前七集中,《風味人間》向觀眾展示了許多全球風味,有些難得一見,有些獨具特色,第八集「風味之旅」記錄下節目組與這些美食相逢的過程,堪稱「美食紀錄片」的「紀錄片」。
  • 揭秘:《風味人間》中的美食在哪裡拍的?
    陳曉卿再次「操刀」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首播近一周,片中雄膏+雌黃合璧的「禿黃油拌飯「在今天的熱搜榜上依舊熱度不減。10月28日,《風味人間》第一集一播出,就在豆瓣拿下了9.4分的高分評價。不同於以往聚焦中國視野,此次《風味人間》的腳步遍布六大洲二十多個國家,在展現中國美味的同時,國外美食也依次亮相,各色美味的拍攝地更是把觀眾帶到了全球視角,僅播出的第一集《山海之間》就出現了13個國家或地區,誘人食物的拍攝地不僅收穫了屏幕前想大快朵頤的「饕餮」型粉絲,還收穫了一批想探索「詩和遠方」的旅遊型粉絲。
  • 《風味人間》:美食背後的故事
    繼《舌尖上的中國》後,中國人胃裡的饞蟲,又被另一部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勾起。但在紀錄片總導演陳曉卿看來,這個節目並不只是美食紀錄片這麼簡單。
  • 上拼多多買「風味人間」?美食紀錄片開始「玩」營銷了
    「在風味的大戲裡,醬,一人分飾兩角,時而是食物的調味劑,時而又是食物本身。讀懂了醬,我們才能真正洞悉人間風味的各種玄機。」 繼蜂蜜、蟹餚後,《風味人間2》的第三期,上線了以「醬料」為主題的「醬料四海談」。
  • 等不及看《風味人間》?不如看這些美食節目解饞
    有沒有被剛開播的《風味人間》刷屏呢?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陳曉卿的名字已經成了質量保證。也是從《舌尖》開始,美食紀錄片開始受到國內觀眾的廣泛關注。吸引人的,不僅僅是特寫和慢速鏡頭下的美味,更是與這些美食相關的風土、製作與食用它們的人們的日常生活,食物不僅僅與食材或味道相關,讓觀眾們牽念的,是世界不同角落的風光、出產、習俗,還有那一點人情味和煙火氣。如果等《風味人間》的每周兩集的更新太焦躁,不夠看,也可以看看其他同題材紀錄片,看看原來全世界有這麼多人,用同樣充沛的情感和巧妙的心思,作出各異的美食。
  • 《舌尖》導演新作《風味人間》首播 瓦屋山冷筍入鏡
    在被譽為《舌尖》升級版的《風味人間》第一集,來自四川眉山市洪雅縣的瓦屋山冷筍得以入鏡。《風味人間》還未播出,但網友得知消息後,都紛紛被饞哭,很多網友都在吶喊:又有「下飯菜」了!四川美食眾多,為什麼選擇洪雅瓦屋山?為什麼選擇冷筍?10月28日,成都商報記者與拍攝團隊和拍攝者取得聯繫,為你揭開這背後的故事。
  • 騰訊視頻與陳曉卿推出「風味」IP,美食紀錄片的未來在何方?
    作者/刀刀 編輯/費小丑伊朗的報紙饢、安徽阜陽的枕頭饃、衣索比亞的英吉拉餅……打開《風味人間》的預告片,全球各地的美食撲面而來。10月8日,紀錄片《風味人間》宣布定檔,將於10月28日開播。陳曉卿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部、第二部的總導演,這次的作品依然是他擅長的美食題材。《風味人間》和以前的美食紀錄片有什麼不同?積極布局紀錄片領域的騰訊視頻,又能給這部美食紀錄片帶來哪些助力?隨著大眾消費水平和審美需求的提升,美食紀錄片越來越多,表現傳統文化的紀錄片也越來越多。作為嚴肅內容的紀錄片,正一步步走向普通人的生活,既專業又不失溫度。
  • 光影銳評|紀錄片《風味人間》的符號學解讀
    《風味人間》作為紀錄片的新創就是在能指和所指的基礎上衍生了符號的內涵意義。不同的色彩符號也能指象徵不同意義的所指。《風味人間》在色彩上的應用更是達到了極致,善於運用新鮮豔麗的誘人色彩來表現各種美食的特性,使畫面更有張力。
  • 影視觀察丨《風味人間》:我們人類啊,永遠是「胃腸的奴隸」
    看過了「舌尖上的中國」,看穿了「風味人間」,對於美食紀錄片,我們還能抱有什麼期待呢? 《風味人間》第二季的歸來,還答案以驚喜。 這一季的《風味人間》共八集,每一集都找到了一個有趣的切口。而從切口看見的,是不同地域的人們作為「胃腸的奴隸」,對美食始終如一的熱愛。 第一集的切口,選擇了「甜」。 豆瓣網友評論,「一開始就比甜寵劇都甜」。 甜蜜,是一種讓不同的人都能會心一笑的體驗。
  • 《風味人間》點擊量破6億 "風味"與"舌尖"為何出眾
    陳曉卿拍美食「奔著肉去」  「別人問我,你做的美食節目為什麼和別人不一樣?我會特別實在地告訴他,從我2011年開始做『舌尖』到今天,我從來不會告訴別人什麼東西最好吃,我只會告訴大家現在吃到的恰恰就是好吃的,告訴大家一日三餐背後有多麼不容易。」
  • 《風味人間》侗族「酸」出來的美食,壇藏5年才吃,是待客尚品
    《風味人間》介紹了侗族的一種美食,是使用他們獨特的「酸」的方法製作出來的,壇藏5年才會拿出來吃,是絕佳的待客尚品。《風味人間》經常走近少數民族聚居區,帶觀眾領略不同民族的飲食文化和特徵,讓觀眾感受到少數民族獨特的風土人情和罕見的珍饈佳釀。
  • 東南亞經典美食 海南雞飯 風味人間
    美食節目《風味人間》,每次看完之後,裡面介紹的各種經典美食總令人垂涎欲滴。其中海南雞飯最令我印象深刻,因為去東南亞國家旅遊時必定會點這道菜。聽以,當自己再次從節目中看到久違的海南雞飯,哪怕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雞飯的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