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好幾年的陳曉卿終於在昨日回歸,由他總導演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一集開播。一個晚上的時間,單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就達到1.4億,可想而知「陳曉卿」這三個字在美食界的影響力。當然,這個數據背後也透露出當下的中國人對於美食究竟有多麼喜愛。
年初《舌尖3》的不如人意,也讓人對陳曉卿的這部片子給予了更多期待。有人看完第一集之後說,心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除音樂之外,《風味人間》延續了陳曉卿在《舌尖》系列中的一貫風格,著重美食的記錄,甚至連臺詞語氣都很相似。可以說,如果陳曉卿沒有從央視離職,這部片子的名字才真正應該叫《舌尖3》。
讓人驚喜的是,《風味人間》在陳曉卿此前的作品上又有所創新,包括拍攝的範圍從國內擴張至了全球,拍攝的技巧採用了「分子級」拍攝。前者的創新呼應了臺詞中「全球同此風味」,後者則讓我們看到了美食細微的變化和紋理,既有科普作用也能大增食慾。
從阿勒泰的大尾羊到哈薩克牧民的馬肉,從甘肅的洋芋攪團到法國的Aligo,從安徽的火腿到西班牙的火腿,從太湖的大閘蟹到荷蘭的大閘蟹,在陳曉卿的鏡頭下,全球的美食都有很強的關聯性。或為時間的饋贈,或為果腹的基礎,或為藝術的升華,美食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單調,而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
在豆瓣上,已經有超過兩千人給《風味人間》這部片子打出了9.3分的評價,與《舌尖1》相持平。但有意思的是,媒體對於這部片子播出之後的報導卻不像之前那麼多。或許是因為有了前面兩部《舌尖》作品的鋪墊,讓人對於這種美食紀錄片有了一種更高的期望,以至於不再新奇。不管如何,未來的紀錄片若是沒能超過陳曉卿留下的「三座大山」,恐怕是很難入觀眾法眼的。
美食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在陳曉卿的《舌尖》系列中,濃縮一句話可為「敬天愛人」,既是上天的饋贈和時間的味道,也是故鄉的情愁和童年的懷舊。但不管如何,對於中國人來說,「無論是埋頭種田,還是低頭吃飯,他們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哪怕是到現在,科技已經發達到可以「扭轉乾坤」,我們依然保持對自然的敬畏。
與《風味人間》搭配的「前菜」《風味實驗室》,有一期邀請了馬家輝和莊祖宜,兩人針對「中餐是否影響了世界」這一話題有不同的看法。馬家輝認為,美食是個人的事情,不需要上升至民族或者國家,有沒有影響到全世界,只要自己吃好就行。莊祖宜則覺得美食還是一種文化的輸出,當你在國外聽到別人對你家鄉的美食大加讚賞時,你也會覺得很有自豪感。
這是美食背後很典型的兩種意義,可以說馬家輝和莊祖宜的觀點並不相衝,反而有點互補。無論是農耕時代的填飽肚子,還是文人墨客或高雅人士對於美食的講究和追求,亦或是當代人對於美味的享受,都是非常個人的問題。但是,在美食麵前我們又不吝嗇分享,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遠方來客,都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分享給對方。
往大了方面說,美食代表的是一方水土的氣息,穿越時間的河流,沉澱下來的是文化。輸出國外之後,能讓其他地區的人對美食的原產地有一定的了解和嚮往。這邊是為何在國外,左宗雞這麼有名,四川菜和粵菜流傳這麼廣,所以很多人對大熊貓和麻辣有概念,並且會因此而聯想到中國。從這個層面來說,美食代表的確實是整個國家。
所以說,雖是一日三餐,其中蘊含的道理卻是無窮,也難怪大家對於美食和美食紀錄片的要求和期待如此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