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及看《風味人間》?不如看這些美食節目解饞

2020-12-17 百家號

有沒有被剛開播的《風味人間》刷屏呢?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陳曉卿的名字已經成了質量保證。也是從《舌尖》開始,美食紀錄片開始受到國內觀眾的廣泛關注。吸引人的,不僅僅是特寫和慢速鏡頭下的美味,更是與這些美食相關的風土、製作與食用它們的人們的日常生活,食物不僅僅與食材或味道相關,讓觀眾們牽念的,是世界不同角落的風光、出產、習俗,還有那一點人情味和煙火氣。如果等《風味人間》的每周兩集的更新太焦躁,不夠看,也可以看看其他同題材紀錄片,看看原來全世界有這麼多人,用同樣充沛的情感和巧妙的心思,作出各異的美食。與國內這幾部美食記錄片不同的是,這些紀錄片大多由各國名廚主持,除介紹當地風土人情與美味出產之外,也會親自下廚,在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漁船上、海邊、葡萄園中,烹調幾道當地風味菜系。從最初的處理食材到擺盤,步驟清晰,講解詳盡,喜歡廚藝的人大可有樣學樣,小試身手。弗洛伊德在義大利 Floyd on Italy 1994說起旅行與美食相結合的紀錄片,英國人Keith Floyd應該算是開山宗師。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點:雖然英國食物總是被黑,但英國的米其林餐廳也好,名廚也好,甚至烹飪書籍和美食節目也好,數量在全世界也都名列前茅。許多英國人對食物有熱情,這是毋庸置疑的。也許,這也是為什麼Keith Floyd能夠一舉成名的原因。在拍攝電視節目之前,Keith Floyd已經有了自己的餐廳,出版了一本烹飪書。他和BBC合作,主持的第一檔旅遊美食節目「弗洛伊德和魚」(Floyd on Fish)於1985年播出。後來,他又陸續旅行到世界各地,拍攝了不少美食節目,這部「弗洛伊德在義大利」則在1994年播出。

Keith Floyd最出名的形象,就是戴著領結,手裡拿著一杯葡萄酒,在山間水邊,邊飲邊烹,在「弗洛伊德在義大利」中也是一樣。這樣的拍攝方式,不用說,特別適合風景怡人的義大利。我們可以看到他在卡拉布裡亞的海上夜釣,乘坐蒸汽火車穿過群山峽谷,開著敞篷車穿行在託斯卡納的葡萄園中,做飯的地點可能是在一座古堡前,也可能是在橄欖林中。在普利亞,他在漁港的碼頭上烹調起了最新鮮的青口貝,招呼周圍的漁民和建築工人一起來分享。看到大伙兒爭先恐後的樣子,你大概也會使勁吸吸鼻子,看能不能聞到電視屏幕那一頭,那一大鍋熱氣騰騰的青口的滋味。無名之地 Parts Unknown 2013誰能想到熱愛美食的安東尼·波登竟然在2018年6月自殺了呢?看他的節目,未免不是一種緬懷。作為廚子,他未必有多出色,但是他的《廚室機密》一書為他的千萬讀者提供了另一視角去觀察餐廳這個行業,也使得他名聲大噪。就像在《廚室機密》中,波登將筆力集中在那些小人物,那些洗碗工和幫廚身上一樣,在他的第一部電視節目「一個廚子的旅行」中,波登的鏡頭和話筒對準的,也是那些不起眼的人,和最日常美食。觀眾們跟著他去了那些遙遠的世界另一頭——河內、金邊、東京……去水上市場、去街邊小店、去大排檔,與當地人對話,在最普通也最美味的食物中嘗出生活的滋味。

「無名之地」則延續了「一個廚子的旅行」的風格,「遠方」和「街頭食物」永遠不會在他的節目中缺席。2013年和2016年,波登分別來到了上海和四川,品嘗小籠包,吃火鍋吃出了眼淚,中國觀眾看到這些應該會倍感親切吧。隨著他的去世,「無名之地」永遠停留在第12季,再也無法更新。兩位胖女士 Two Fat Ladies 1996這是一部讓你重新審視英國食物的電視片。兩位主持節目的「胖女士」,Clarissa Dickson Wright和Jennifer Paterson都是英國名廚,這兩位胖乎乎,同時也咋咋唬唬的女士,開著一部英國產的「凱旋雷鳥」邊三輪摩託車(通常是Jennifer開車,而Clarissa坐在一邊),威風凜凜地穿越英倫三島,尋覓各地美食。有時,她們去的地方很奇怪,比如一個兵站,或一所女子學校,而在每集中,她們都肩負一個任務,即為這麼一大群人,用最具有當地特色的食材,做一頓傳統風味的大鍋飯。這兩位胖夫人甚至還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做過飯!

Jennifer用起黃油和奶油來毫無節制,她的名言是「酸奶是為那些腸胃不好的素食者準備的」。不過,對於觀眾來說,看她們烹調這些熱量滿滿的食物實在是一大享受。她們也經常使用一些傳統英國菜做法,比如作為英式早餐的「炸馬鈴薯和洋白菜」,並且宣稱只能用牛油做這道菜。除了風景和做飯,兩位胖女士的妙語連珠,時不時的互損和唇槍舌劍都非常精彩。我最喜歡看的部分是每期節目最後,人們聚攏來,圍坐在長桌周圍,吃得滿面紅光、幸福完滿,面前盤子裡的食物堆得如山高。有人曾經評論,兩位女士是「廚子」,而不是「大廚」,她們拒絕那些虛浮而精美的「高級食品」,只從像濃縮奶、肥肉、豬油這些「老派」食物中獲得樂趣。義大利風情 Unpacked Italy 2013

旅行和美食之間,「義大利風情」找到了一個奇妙的結合點。Andrew Graham-Dixon,畢業於牛津的英國藝術史專家,和Giorgio Locatelli,一位義大利名廚,在這部電視片中開始了他們的美食與藝術之旅。Andrew負責講解歷史、建築和博物館中的藝術品,而Giorgio負責做飯。畢竟,義大利的歷史和藝術,以及它的出產和美食都同樣豐饒。兩個義大利吃貨 Two Greedy Italians 2011是不是二人組的節目都特別容易出彩?要說兩人之間的互動,無出這部美食片的兩位主持——Gennaro Contaldo 和Antonio Carluccio之右者。作為名廚,兩人都在英國功成名就,不過他們始終懷念著已經離開很久的故鄉義大利。在節目中,兩人結伴同遊,開著老爺車,從南到北,看看今天的義大利和50年前他們離開的時候比改變了多少。姑娘們是否還願意學習媽媽的傳統手藝?朝聖之路上的宗教美食是否依然是節日的中心?鄉下的「殺豬菜」是否還受孩子們歡迎?

每到一處,他們便和當地人打成一片,帶觀眾們去當地人的家中,看看那些最暖心,讓人思鄉的家制美食,再教觀眾做上一兩個特色菜。他們幫牧羊人趕羊,學採橄欖,吃當地農場的自製奶酪,自醃火腿,做飯時順手摘下檸檬樹上的檸檬擠汁……兩人都是典型的義大利人,大腹便便,滿腹妙語,總是激情四溢,總是手舞足蹈,對待家鄉美食如聖物般熱愛又崇拜。伴隨著這一切的,是他們倆滿得要溢出屏幕的深厚友情,(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拌嘴的形式體現),有時讓你笑出眼淚,有時又讓你無比動容。Antonio老爺子已經於去年西去,到下月已有一年。R.I.P.,老爺子,想來此刻你正在天堂的某個角落大快朵頤。

相關焦點

  • 《風味人間2》的文案,看餓了!
    大火的《風味人間》2,今年又如約而至,依然是大眾熟悉的畫面與風格,在滾燙的畫面中,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在這支豆瓣評分高達9.4的美食節目中,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充滿煙火氣息的畫面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就是文案帶來的新鮮感。
  • 《風味人間》溫暖收官 精彩講述中華美食故事
    可以說這是充滿花絮和驚喜的一集,也標誌著節目正式收官,無論是誘人的美味還是暖心的故事,《風味人間》都為大家帶來諸多慰藉,許多觀眾意猶未盡,甚至已經開始期待下一季。攝製組在冬牧場拍攝深入無人區、親嘗鯊魚肉 首度揭秘《風味人間》幕後故事在前七集中,《風味人間》向觀眾展示了許多全球風味,有些難得一見,有些獨具特色,第八集「風味之旅」記錄下節目組與這些美食相逢的過程,堪稱「美食紀錄片」的「紀錄片」。
  • 《風味人間》:美食背後的故事
    繼《舌尖上的中國》後,中國人胃裡的饞蟲,又被另一部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勾起。但在紀錄片總導演陳曉卿看來,這個節目並不只是美食紀錄片這麼簡單。
  • 從《風味人間》看中華上千年的飲食文化傳承
    從《風味人間》看中華上千年的飲食文化傳承豆瓣評分9.3,《風味人間》第二季在今年初夏如期回歸。不同於其他的美食類節目,觀眾最愛它的不僅是鍋灶裡翻滾的美食,更是伴隨炊煙不斷升起的對生活的渴望。那些來自大山深處或風味江湖的人間煙火,即使是隔著屏幕也能帶給我們一種高端、考究的飲食體驗,它喚醒的不僅僅是我們的味蕾,更喚醒了我們回憶裡食物與情感的羈絆。
  • 看《風味人間》,在美食裡品味人生智慧
    任何一種愛,都不比對美食的熱愛真切。——蕭伯納《風味人間》上線很久了。說真的,有點不敢看,又忍不住想看。陳曉卿這個滿肚子食經的可愛胖子,講起美味來,不光自己咽口水,聽者都跟著一起流涎,更別說這個下足力氣的美食紀錄片了。無論是色彩、光線、角度的運用,還是那貼著心的解說詞,都給人以極大的感官衝擊。
  • 《風味人間》開播,美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沉寂了好幾年的陳曉卿終於在昨日回歸,由他總導演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一集開播。一個晚上的時間,單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就達到1.4億,可想而知「陳曉卿」這三個字在美食界的影響力。當然,這個數據背後也透露出當下的中國人對於美食究竟有多麼喜愛。
  • 《風味人間》探索 中外美食的奇妙緣分
    昨晚播出的第一集「山海之間」,講的是地理位置與美食異同的故事,片中出現了13個國家和地區約20多種特色美食,禿黃油拌飯、大閘蟹、火腿等等讓觀眾深深「淪陷」。據了解,《風味人間》攝製組的足跡遍及六大洲共二十多個國家,力求以更廣闊的視角展現中國美食的獨特性,探索它與世界美食的奇妙緣分。
  •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什麼時候播出在哪可以看
    ­  拍美食的紀錄片有很多,但美食的微觀世界又是怎樣的?10月28日,由騰訊視頻出品,稻來傳媒與企鵝影視聯合製作的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將在騰訊視頻全網獨播。記者昨日獲悉,為創作這部作品,總導演陳曉卿帶領團隊不僅走遍全球20多個地區來尋找全球風味,還採用了許多全新的拍攝方式來探究食物不為人知的一面。
  • 《風味人間》VS《野生廚房》:誰的文案更下飯?
    最近品牌君發現,綜藝江湖中又湧現出兩檔「下飯」節目,一個是《風味人間》,另一個則是《野生廚房》。光聽名字就知道,這必定又是兩檔吃飽飯才敢看的節目,事實上也確是如此。它們不光畫面看得人直咽口水,連文案都很饞人!
  • 上拼多多買「風味人間」?美食紀錄片開始「玩」營銷了
    從美食紀錄片的贊助商品類即可看出,早期拿下美食紀錄片獨家冠名的,大多為麥當勞、中國勁酒、維他奶等消費品品牌,這些品牌在紀錄片中的表現形式也多以片頭播報、產品內容植入等傳統露出形式為主。 但近幾年,隨著《舌尖上的中國》《人生一串》《風味人間》等爆款美食紀錄片的接連誕生,該領域的商業優勢逐漸凸顯,新的營銷方式也應運而生。
  • 《風味人間》第二季畫面滿分,文本不及格,但是果斷還是要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風味人間》可以算是對《舌尖上的中國》的一種延續,同時也彌補了陳導無法拍攝《舌尖3》的一種遺憾(豆瓣3.8分,沒什麼可惜的)。不過從《舌尖1》到《風味人間》第二季,陳導這段美食之旅,也走走停停了4季,能不能拍出美食的新意,走進新天地,這也讓我這個美食迷一陣擔心。從《風味人間》第二季第一集來看,我的擔心看來不無道理。
  • 風味人間:高大上的平價美食,自己做成本不到一元,卻沒人知道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小燚,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 風味人間:高大上的平價美食,自己做成本不到一元,卻沒人知道喜歡和大家交流各種美食上的文化,如果各位小夥伴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記得點擊收藏+關注哦~以後每天都會有新資訊與大家分享哦~
  • 冷筍入鏡《風味人間》 來看這些四川高山美食!
    昨日《舌尖上的中國》一、二季導演陳曉卿與其團隊,新推出了大型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該片的第一集——《山海之間》,用50分鐘的時間,講述了世界各地的約20種美食,饞哭了隔壁小孩也讓網友感慨:「看完片子,再也不想說人間不值得」。
  • 《風味人間》隔屏香氣撲鼻觀眾向「餓勢力」低頭
    從四川到廣西、由中國至泰國,各種以「香料」為主烹飪出的美食色味俱佳,守在電腦前的網友表示:明知道《風味人間》是深夜放毒,還是忍不住每周日要「自我投毒」。種種香料背後的奇趣故事,與其製造出的豐富味道,令觀眾感嘆:「風味來之不易,人間氣象萬千。」隔著屏幕香氣撲鼻觀眾直呼向「餓勢力」低頭!
  • 揭秘:《風味人間》中的美食在哪裡拍的?
    陳曉卿再次「操刀」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首播近一周,片中雄膏+雌黃合璧的「禿黃油拌飯「在今天的熱搜榜上依舊熱度不減。10月28日,《風味人間》第一集一播出,就在豆瓣拿下了9.4分的高分評價。不同於以往聚焦中國視野,此次《風味人間》的腳步遍布六大洲二十多個國家,在展現中國美味的同時,國外美食也依次亮相,各色美味的拍攝地更是把觀眾帶到了全球視角,僅播出的第一集《山海之間》就出現了13個國家或地區,誘人食物的拍攝地不僅收穫了屏幕前想大快朵頤的「饕餮」型粉絲,還收穫了一批想探索「詩和遠方」的旅遊型粉絲。
  • 看《風味人間》品匠心營造啤酒 讓這個夏天「蟹」不離口「酒」不離手
    近日,由陳曉卿導演的《風味人間》第二季正式開播了,那仿佛隔著屏幕也能聞到香味的美食又一次勾起了天下吃貨們肚裡的「饞蟲」。隨著第一集「甜蜜縹緲錄」和第二集「螃蟹橫行記」的先後播出,觀眾好評如潮,在豆瓣上的評分高居9.4分。
  •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完美收官:山海依舊 風味不改
    ——《風味人間》解說詞6月14日,由稻來紀錄片實驗室主理的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完美收官。自4月26日上線,這部紀錄片陪伴了我的晚春到初夏,那些疫情中在老家陪伴年邁父親的略帶張惶和窒悶的時光。
  • 東南亞經典美食 海南雞飯 風味人間
    美食節目《風味人間》,每次看完之後,裡面介紹的各種經典美食總令人垂涎欲滴。其中海南雞飯最令我印象深刻,因為去東南亞國家旅遊時必定會點這道菜。聽以,當自己再次從節目中看到久違的海南雞飯,哪怕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雞飯的香氣!
  • 光影銳評|紀錄片《風味人間》的符號學解讀
    《風味人間》在色彩上的應用更是達到了極致,善於運用新鮮豔麗的誘人色彩來表現各種美食的特性,使畫面更有張力。《風味人間》第二集的主題:落地生根。節目顯然不想局限於美食,它想往更深層次的地方探索,探討食物的流傳,探討食物與故鄉,探討食物與家庭,溫情與厚度並重。
  • 《風味人間》全球醬料出道賽 總有一款記憶中的味道
    兩個人的故事讓不少網友在感動之餘,表示自己「酸了」,看美食節目竟然還要「吃狗糧」。食物跟隨人的腳步,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有些驟然消失,有些慢慢沉澱,有些依稀能辨別最初的模樣,記錄下這種食物藉助人的遷徙交流,《風味人間》撬開了風味一角,讓觀眾得以窺見食物背後那些屬於人的動人故事,那是隱藏在血脈中有關鄉土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