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視頻紀錄片組局,跟著陳曉卿在福州街頭尋味「早餐」|探店

2020-12-23 娛樂獨角獸

文 | 周銳

當一個人試圖用美食來了解一個城市,那麼他會發現這座城市遠比想像中遼闊,更不說當一個人想用美食來觸碰一種文化、傾聽一種聲音,他面臨的是一個新宇宙。

12月3日晚上,福州達明美食街的閩菜餐廳「燕壹品」裡開啟一個特別的「宵夜場」,《風味人間》總導演、騰訊視頻副總編輯陳曉卿,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紀錄片《早餐中國》的總導演王聖志帶著《向著宵夜的方向》總導演韓經國、《開動吧!海鮮》總導演肖陸寧等一群媒體、嘉賓,吃了一頓地道的福州「婚宴」,宵夜菜式從福州特色糟鰻、糟羊到紅蟳粉絲、醉排骨,這頓飯讓每個人都在「宵夜的方向」裡不能自拔。

十幾個小時後,福州迎來清晨,王聖志站在一家小吃店裡,興致勃勃地招呼隨行的媒體與工作人員,「來,試試福州的福清滑,味道有的人覺得不能接受,但吃了會上癮。」酸筍發酵的酸臭氣味慢慢濃鬱起來,一瞬間你以為自己穿越到了《早餐中國》現場。

同一天早晨,陳曉卿帶著另一隊人馬到了飯店「老福洲」,朱樂賢則領著隊伍打卡另一家福州30年老店,尚幹依心拌麵扁肉。從三角糕、馬蛋、馬蹄糕到拌麵扁肉,真心實意向同行隊伍投餵碳水炸彈。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而這是騰訊視頻2020冬季溝通會的「前傳故事」。朱樂賢將這場溝通會的主題定為「了不起的煙火氣」,還未說話,先用兩頓沉浸式體驗飯局引出了騰訊視頻《早餐中國》與《向著宵夜的方向》兩部紀錄片。

「在騰訊視頻自製紀錄片的時候,我們最初是思考,我們希望在哪個方面有突破?我們選擇了美食。」朱樂賢說。「經過三年多時間的積澱,我們對美食紀錄片進行了規劃,我們希望它形成三個IP的矩陣:『風味人間』『一日之食』『小滋味』。」

公眾或許能夠感受到騰訊視頻美食紀錄片的「野望」,不是早餐、不是宵夜,也不僅僅是水土風味,而是「這人間煙火,都在我的涉獵範圍」。

從早餐到宵夜,為什麼會拍美食紀錄片?

2012年國內美食紀錄片迎來爆發期,所有人都迅速感知到國內紀錄片市場不缺美食題材了。

從全球視角人文精緻的《風味人間》系列,聚焦街頭市井飲食文化的《人生一串》《都在酒裡》《江湖菜館》,到細分至食物類別、用餐時間的《天下一鍋》《宵夜江湖》《爐火江湖》等,短視頻輕鬆化《早餐中國》《向著宵夜的方向》等,「優愛騰B」等頭部視頻平臺皆有入局,連帶著華為視頻等跨界玩家出現,西瓜視頻、快手、抖音等新玩家們也在躍躍欲試。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19年我國至少上線18部美食紀錄片,而2016年至2018年,我國最受網際網路用戶歡迎紀錄片的類型,從歷史變為了美食,2018年美食題材紀錄片佔據了市場的45.6%,美食紀錄片呈現高密度霸屏狀態。

這樣的狀態好還是不好,美食紀錄片內容是成功還是失敗?答案是辯證的。陳曉卿在被觀眾市場視為一線美食紀錄片導演獲得認可的同時,但也遭遇了一部分批評。

「有一個國內的美食大佬說陳曉卿拍的片子、包括《風味人間》,這樣的內容讓中國美食無法走向世界,永遠去喜歡那些土得掉渣的,沒有文人氣質的,沒有審美的美食。一個紀錄片學術群裡面,也發生了同樣的問題。大家認為紀錄片應該是記錄時代,應該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弘揚正能量,不應該整天弄的這些,不是吃就是喝,太不嚴肅了。」陳曉卿玩笑道。

而在這個看似調侃的基調下,國內大部分美食紀錄片都被剝奪了意義。《風味人間》這樣尚且視角廣闊,人文氣息濃烈的作品,都被視為不嚴肅,那麼以短視頻形式拍攝了100集的《早餐中國》系列,還有同樣短視頻形式的《向著宵夜的方向》如何評價,以「食本位」聚焦於燒烤、火鍋、小吃等垂類食物的大部分紀錄片們又如何?

這讓陳曉卿開始了一些思考:為什麼要拍美食紀錄片?美食紀錄片能夠傳達一些什麼意義?美食紀錄片應該怎麼拍?

陳曉卿沒有為這些嚴肅的問題給出具體的答案,他講了一個故事。他曾經在美國一個同事家裡呆過一段時間,這個家庭裡有一個9歲的小男孩,小男孩雖然數學水平是只能數數家裡有幾扇窗戶的程度,但是他的論文課題是「論文化」。這麼宏大的命題讓陳曉卿都有些不知所措,「我就問他什麼叫文化?他說我們老師說,文化就是由人類創造的,並為人類享受的一切。這句話影響我很長時間。」

這句話無形中指引了陳曉卿,或許也引導了整個騰訊視頻美食紀錄片板塊的發展。

「我們做《風味》,從那以後我就成了一個美食家,每天和飯菜打交道,我慢慢地知道了食物確實是文化,不僅僅能看到不同的生活樣態,我們看到了自然的山水,也看到了種族生存的一些痕跡。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也在想食物,它已經不是食物,它背後藏著非常多的東西。」

或許可以簡單理解為,陳曉卿與騰訊視頻不再糾結一些形而上的東西或者聲音,確信了心中的想法,食物代表著一種文化。你可以從臺灣的烏魚子裡看到全人類的共同智慧,可以根據一包番茄醬從西班牙、義大利追根溯源到福建泉州,你可以從食物裡感受到家庭、社會、人類情感與宏大的歷史。而更重要的是,即便沒有共同的語言,食物讓大家彼此相通。這也是美食紀錄片的意義。

那麼為什麼食物客觀存在,聯繫客觀存在,仍舊需要紀錄片記錄?或許是因為時間割裂了歷史與聯繫,朱樂賢吐露,《早餐中國》拍攝的所有小鋪子地址,一年中有10%消失了,可能兩年20%左右就找不到了。

而紀錄片在延長它們的存在與痕跡。「社會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我們很多東西在不停的消失,紀錄片它的一個重要的意義,記錄時代,我們實際上在用食物記錄時代,我們正是為行將消逝的食物背影,在做忠實的記錄者。」

而有了這個理念,行業與公眾就能在精神層面對美食紀錄片釋放更多的空間與想像。

從風味人間到一日之食、小滋味,騰訊的美食紀錄片矩陣

觀眾如果仔細觀察騰訊視頻美食紀錄片的內容,會發現導演們雖然都秉持著「美食撫慰人心」的大原則,但是想要傳達的信息各不相同。

騰訊視頻計劃的三個美食IP矩陣中,以陳曉卿《風味人間》系列為核心打造的風味系列IP,旨在用全球視野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感受不同文明飲食文化的差異,深度討論人與食物的關係,衍生出的微紀錄片《風味原產地》、美食脫口秀內容《風味實驗室》有意以不同維度滿足觀眾需求。據了解,《風味原產地》在Netflix美食類節目榜首霸榜半年,第三季在國外多地區挺進前十。

陳曉卿透露,《風味人間3:穀物星球》的內容,會講述穀物與人類學、民族文化之間的關係。

而騰訊視頻新推出的「一日之食」IP,脫離了大視角,聚焦人間煙火,普通人一天的時間維度與餐食滋味,通過食物展現不同城市的人群肖像。

如《早餐中國》拍攝三季,並沒有講述一個深刻的故事,而是以碎片化的餐食記錄展現出龐大繁雜的中國早餐飲食文化,導演王聖志總結《早餐中國》系列的價值傳達,第一季是吃了早餐你就一天元氣滿滿,第二季是吃了早餐,就能找到回家的方向,第三季是太陽照常升起,早餐的意義在於,「讓我們重新熱愛生活,找到生活的一個方向。」

新上線的《向著宵夜的方向》雖然食物類型上沒有早餐系列的多元化,但凸顯的是市民的生活場景,聚焦身邊的、附近的美食關係,觀眾能從紀錄片中看見自己。

一日之食打造的是普通人的美食聯繫。此後,一日之食系列還將上線《沸騰吧火鍋 第二季》《開動吧!海鮮》等一系列紀錄片,「它是親切的,它是熟悉的,我們是立刻能夠進入的。」朱樂賢說。

而之後將推出的IP系列「小滋味」,是以味道為主題的細分領域紀錄片,切入視角更加微觀與私人化。「我覺得『小滋味』可能是我們記憶中的東西,可能是小時候的北海、小時候的白塔,我們青春的印記,成長的印記,它跟我們的個體心理感受是有關係的。」

在三個矩陣下,騰訊視頻的美食紀錄片通過宏大視角、精品化製作或者細分高垂直內容實現觀眾生活場景的全面覆蓋,紀錄片市場從單片生產走向了IP工業化生產。它一方面讓美食紀錄片市場擁有更多的視角,探索更多的內容可能性與連接性,另一方面讓用戶市場有了更多選擇,各部紀錄片門檻高低不同,或長或短,但總有一部能讓你點開屏幕,而這就能讓更多邊緣用戶進入圈層,擴大內容覆蓋面。

目前國內美食紀錄片還在持續發展中,內容上出現一波熱潮,但是商業價值開發還不成熟,大部分只是進行完成播出,內容付費,而美食紀錄片廣告、衍生周邊、線上線下商業聯動等開發還未出現穩定的體系。紀錄片IP矩陣化的運營,或許能為紀錄片市場商業拓展帶來更寬的發展空間,而騰訊視頻的美食紀錄片將實現怎樣的結果,值得期待。

相關焦點

  • 探店的兩天一晚:騰訊視頻紀錄片2020冬季溝通會全記錄
    作為一家自媒體的主編,筆者參加過各個平臺數不清的發布會、溝通會,但像騰訊視頻紀錄片2020冬季溝通會這樣富有沉浸感的活動還是頭一遭。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來到福州,分成三組,先以吃喝探店的形式,品嘗當地的各種美食。再以沙龍對談的形式,聆聽騰訊視頻2021年美食紀錄片的內容規劃分享。兩者融合在一起,令人對騰訊視頻美食紀錄片所希望傳達的「煙火氣」理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一群饕餮客,跟著陳曉卿吃遍福州城
    12月3日晚,南國的福州秋風習習。穿過一條美食飄香的夜市,騰訊視頻副總編輯陳曉卿與全國一眾美食愛好者和媒體人士,在達明美食街一家名為「燕壹品」夜宵店裡坐了下來,品嘗著一道道福州的「夜味覺」。說是宵夜,實際菜色是按照婚宴標準安排,端上來的菜,一盤盤都豪橫的很。
  • 跟著陳曉卿和《早餐中國》導演去吃早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虎嗅網
    我看過多少集《早餐中國》、刷過多少遍《風味人間》啊,對吃的熱愛、對美食的知識,相信自己絕不在人下。直到硬糖君遇到了「正主兒」——《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早餐中國》總導演王聖志。 12月3日-12月4日的騰訊視頻紀錄片2020冬季溝通會有點特別,以至於硬糖君差點以為這就是個美食打卡之旅。
  • 跟《舌尖》導演陳曉卿逛吃一整天,福州好吃的都在這裡
    這兩天疏於寫稿,是因為我們借工作之名,在騰訊視頻紀錄片2020冬季溝通會,AKA跟著陳曉卿、朱樂賢、王聖志老師吃空鵝廠預算的活動上,實實在在體驗了兩天一夜的福州當地美食。 風味獨特的太平燕、扁肉拌麵,《早餐中國》裡的鍋邊糊、蝦煎,還有《風味人間》中的蟛蜞醬,我們都替你嘗過了。
  • 騰訊視頻與陳曉卿推出「風味」IP,美食紀錄片的未來在何方?
    陳曉卿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部、第二部的總導演,這次的作品依然是他擅長的美食題材。《風味人間》和以前的美食紀錄片有什麼不同?積極布局紀錄片領域的騰訊視頻,又能給這部美食紀錄片帶來哪些助力?隨著大眾消費水平和審美需求的提升,美食紀錄片越來越多,表現傳統文化的紀錄片也越來越多。作為嚴肅內容的紀錄片,正一步步走向普通人的生活,既專業又不失溫度。
  • 陳曉卿:美食紀錄片這麼做
    6月,他領銜創作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2》圓滿收官,口碑與流量雙豐收;接檔播出的《尋味東莞》延續了火爆勢頭,許多城市的宣傳部門給他打來電話,力邀他去當地「尋一下味」。最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稻來」見到了陳曉卿。「稻來」是他三年前創辦的紀錄片實驗室,當時他剛剛進入商業平臺騰訊視頻,開啟了新的職業旅程。
  • 推薦:宅家解饞的七部美食紀錄片
    那麼宅家裡要是想彌補自己受冷淡多時的胃,只有默默地打開各家視屏APP,尋找那些經久不衰的美食紀錄片來滿足了。當然,美食紀錄片不只有舌尖上的中國,還有許多的精品值得我們觀看。解說:李立宏《風味人間》是舌尖總導演陳曉卿的又一大力作,2018年10月28日開始在浙江衛視和騰訊視頻同時播出,第一季總共八集。
  • 美食紀錄片: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尋味東莞》《老廣的味道》第五季、《最美不過菜市場》都廣受好評,騰訊視頻推出的IP「一日之食」計劃,《向著宵夜的方向》《早餐中國》《沸騰吧火鍋》《開動吧!海鮮》等,除了是延續美食紀錄片生活化方向的一個新航標,涉及的主題,還涵蓋不同地區的美食差異和不同時間維度下的美食種類等從前未被探討的話題,其豐富的內容創意和風格更讓人應接不暇。
  • 實地親測,豆瓣高分美食紀錄片裡的食物真的好吃嗎?
    作為美食紀錄片的深度愛好者,E姐這兩天受邀去福州參加了一場很特別的團建。 領隊者是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和幾大頂級美食紀錄片導演(《早餐中國》王聖志、《風味人間》導演、騰訊視頻副總編輯陳曉卿、《向著宵夜的方向》韓經國、《風味人間》美食顧問陳立等),核心內容就是——吃。
  • 早餐深似海:煙火氣是「親密」,是熱愛生活的依據
    福州早餐「鍋邊糊」騰訊視頻紀錄片供圖你了解你所在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早餐嗎?紀錄片《早餐中國》第三季收官後,總導演王聖志、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和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做了一件頗有煙火氣的事:領著一群人在福州城大街小巷裡走,尋覓理想的「一日之食」。為了深入體驗老福州的早餐檔口,一大早,陳曉卿、王聖志和朱樂賢分別帶隊,以三條路線進行探店,其中包括「尚幹依心拌麵扁肉」「老福洲」和《早餐中國》拍攝的小店「福清滑」。
  • 一些美食節目與紀錄片的大集合
    讓你在屏幕前跟著他們來一次思想上的遨遊。這個本來就號稱「最下飯的聊天綜藝節目」在這個主題下顯得更加活色生香。阿球的私心備註:幾乎每一集都能給你啟發,你可以挑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觀看,「黑叔叔」陳曉卿其實算是常客/陳曉卿系列/
  • 從《舌尖》到《風味》,陳曉卿與飛速變化的紀錄片市場正在經歷什麼?
    這次採訪雖沒目睹公司傳說中最現代化的廚房,但我們至少可以向《風味人間》總導演一探究竟:從《舌尖》到《風味》,陳曉卿與飛速變化的紀錄片市場正在經歷什麼?「做觀眾愛看的紀錄片」成為反覆被強調的關鍵,「導演的角色定位是故事講述者,而不是說教者。你要把自己的意圖、想說的東西拼命隱藏,商業化紀錄片或者說大眾紀錄片,主要工作就是尋找最大公約數,而不是你自己感覺怎樣最好。」 某種意義上,這是主動選擇的結果。很多年前陳曉卿就有過將紀錄片IP系列化的想法,進入騰訊視頻後,他發現這與平臺的需求不謀而合。
  • 早餐深似海:「親密」煙火氣是熱愛生活的依據
    福州早餐「鍋邊糊」騰訊視頻紀錄片供圖大家都關心你飛得高不高,只有我關心你吃得飽不飽。---------------你了解你所在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早餐嗎?紀錄片《早餐中國》第三季收官後,總導演王聖志、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和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做了一件頗有煙火氣的事:領著一群人在福州城大街小巷裡走,尋覓理想的「一日之食」。
  • 《紀實72小時》定檔614 騰訊視頻攜手NHK為溫暖中國存像
    6月5日,由企鵝影視出品,稻來傳媒和NHK(日本放送協會)聯合製作的紀錄片《紀實72小時》(中國版)於今日發布定檔海報,該片將於6月14日獨家登陸騰訊視頻。
  • 這部紀錄片每集5分鐘,卻畫出了全中國的早餐地圖!
    一個城市的早餐店和夜宵店可以說是一個地方最有煙火氣的地方了。就連陳曉卿也曾在一個節目中說過:」我在北京不吃早餐的,能夠保存餐飲精華,最原始外貌的,只有(當地的)早餐和最末尾的宵夜。」拍完《風味人間》之後,又拍了《風味原產地》的騰訊好像開了掛一樣,在美食紀錄片這條路上走得越來越遠。
  • 吃貨最愛的《風味人間》火了,紀錄片收割流量的時代到了?
    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舌尖》第一、二季的導演陳曉卿帶著「舌尖上的世界」——《風味人間》回到了大家的視野。《風味人間》開播後口碑流量雙豐收,在騰訊視頻上線一天多播放量就已經達到了1.9億次,豆瓣評分高達9.4分。
  • 自主研發「風味」IP背後,騰訊視頻紀錄片生態的進化嘗試
    一如對待網劇、網大、網綜等內容品類的態度,視頻平臺對紀錄片的布局也無法缺少「自製「環節,騰訊視頻便明確打出了「多方合作」加「自主創投」的組合拳。據了解,這是「風味」IP三部曲之一,首先亮相的《風味人間》由企鵝影視與陳曉卿團隊花費一年半的時間共同打造。無論是自主研發IP,還是增加聯合出品、聯合製作比例,騰訊視頻的紀錄片生態都在向深層次進化:追求更優質的內容、尋找多樣的傳播變現方式。
  • 《早餐中國》用7分鐘調動味蕾,紀錄片揭開「美食江湖」
    第三季《早餐中國》選取了30個普通的早餐店,早餐店一般都以家庭為單位經營,在觸動味蕾的美食背後也講述了30個平凡家庭的故事,第一集介紹了山西蔭城的豬湯,這道外地人聽起來完全陌生的美食,是蔭城人魂牽夢縈的一碗家鄉味。
  • 如何「烹飪」一部美食紀錄片
    創新是難點亦是突破點 2019年年底,騰訊視頻發布了《2019騰訊視頻年度指數報告》,在紀錄片用戶互動指數前十的排行榜上《早餐中國》《風味原產地·雲南》《風味原產地·潮汕》等名列其中。紀錄片年輕化趨勢不可避免,朱樂賢介紹到,騰訊視頻紀錄片的用戶70%都是18-29歲的年輕人,「面對年輕人製作紀錄片,了解需求進行創新是一個難點,也是創作者始終要自我突破的地方;其次,紀錄片的市場成熟度有限,如何能夠形成良性的商業閉環尤為重要,投資回報也是我們主要面臨的問題之一。騰訊視頻紀錄片在紀錄片的立項、製作和播出中,希望能持續為用戶提供新的的東西。
  • 寶藏國產美食紀錄片又要上新啦!網友:多謝款待
    上周,吃貨大咖陳曉卿導演的《風味人間》推出了第二季——高「甜」風暴來襲(詳情戳這裡)。網友們紛紛驚呼「還戒什麼糖?」用風味主創的話說,"穿越四季,跨越山海,尋找風味的旅行",是《風味人間》的主題。到第2季,尋味之旅的腳步更擴至25個國家和地區,搜集到300餘種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