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自己對吃更有研究,大概是我們中國人的一種「通病」。不獨梁實秋、汪曾祺這樣的文人墨客,袁枚、唐魯孫這樣吃過見過的主兒,就是在火鍋店調製一碗自取小料,堅信自己的芝麻醬、辣椒油比例最為絕妙的朋友,也不在少數。
硬糖君自然也不能免俗,就算沒吃過還沒見過嗎?我看過多少集《早餐中國》、刷過多少遍《風味人間》啊,對吃的熱愛、對美食的知識,相信自己絕不在人下。
直到硬糖君遇到了「正主兒」——《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早餐中國》總導演王聖志。
12月3日-12月4日的騰訊視頻紀錄片2020冬季溝通會有點特別,以至於硬糖君差點以為這就是個美食打卡之旅。騰訊視頻副總編輯陳曉卿、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早餐中國》總導演王聖志帶領品牌、媒體、嘉賓組成的「餓人團夥」共享早餐、午餐、宵夜的「一日之食」。硬糖君就沒參加過這麼撐的活動,不愧是「了不起的煙火氣」。
早餐的儀式感究竟是什麼?宵夜能夠幫助人更好睡眠?為什麼我們對碳水愛得深沉?當陳曉卿說過往做美食紀錄片,收視率調查發現最受歡迎的食物就是主食裹油脂,肉夾饃、牛肉麵,最受歡迎,硬糖君猛點頭。
「北大一位社會學系的老師和我說,這說明了歷史。中國古代史上,每隔50-70年就有一次全國性饑荒。飢餓是寫在我們中國人基因裡的,中國人愛吃這些東西不是沒有原因的,其實這就是文化。」
是美食,也是文化;是社會學,更是人類學,這是美食之道,也是美食紀錄片的發心。
原來我不是一個合格吃貨
「從蘇州上車,買兩包小豆腐乾,可以一直嚼到鄭州。」汪曾祺的吃,是平民的吃、家常的吃,始終懷抱著一種親和力。鯊魚滑和紫菜光餅大概不方便帶上車,但這並不妨礙它們成為福州清早的滋味代表,有海風的鹹和陽光的甜。
硬糖君有口福,加入了王聖志老師帶領的早餐本餐小分隊(另外兩支「人間餓爸」「全員餓人」隊由陳曉卿、朱樂賢分別帶領,三隊通過抽籤決定去哪家店吃早餐)。這可是做了100集《早餐中國》的早餐之神啊!王導抽中的早餐店福清滑,也正是《早餐中國》第一季第34集拍攝的小店。
相對於午餐晚餐夜宵,硬糖君一直更喜歡早餐所代表的儀式感,有一種更加中國式的昂揚勁頭。正如王導總結《早晨中國》的思路:吃了早餐你就一天元氣滿滿,吃了早餐就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看《早餐中國》,除了美食誘人,那種每個人都步履匆匆,有來處、有去處的世俗熱鬧,尤其治癒。能每天按時起床去吃早餐的人,日子過得不會太差。
但說來慚愧,上一次起大早出門去早餐店吃早餐是什麼時候?硬糖君覺得起碼可以追溯到十年前。若不是這次活動,硬糖君很難想像自己七點起床就為去福州街邊一家只能坐下十來個人的早餐店。
早上八點多,一行人馬即以就位,嗷嗷待哺。店主話少,只一盆盆的端上鯊魚滑、鰻魚滑、牛肉滑……湯清肉嫩,酸筍的加入使其有螺螄粉風味但更清爽,頗有網紅潛質。
也確實有很多餐廳因為騰訊視頻的美食紀錄片變成了必打卡餐廳。王聖志對此有獨到見解:「很多餐廳都在追求創新。但早餐店是不能創新的,早餐店最厲害的地方是它一定要保持同一個味道十幾年不變,保持整個社區共同的味道記憶和黏性。離開多少年的人再回來,還是這個味道。」
比起一頓熱乎乎的早餐撫平飢腸,提振一天的士氣。宵夜則是一日辛苦的慰勞、靈魂小憩的居所。作為騰訊視頻自製IP「一日之食」的第二部美食紀錄片,《向著宵夜的方向》也指引硬糖君一行人馬向著宵夜的方向前進。
吃宵夜到底好不好?此次「吃吃喝喝」活動的重磅嘉賓——心理學家、美食家陳立有權威發言,「宵夜是為了獲取油脂,然後使人在睡眠時分泌更多褪黑素。宵夜是能夠幫助人睡眠的。」聽聽,宵夜助眠啊,硬糖君又找到了放開肚皮的有力依據。
《向著宵夜的方向》導演韓經國則提醒了一個硬糖君忽略的情況:就是相對早餐,宵夜的內容其實沒那麼豐富,「可能它的地域性沒有那麼強」。
可不是嘛,人們能為鹹甜豆腐腦爭得割席斷交,但到了宵夜攤子上,全國都是燒烤、小龍蝦的聯歡。而也正是因為各種地方特色食物都在慢慢消失,更突顯出了紀錄的可貴。思及此,硬糖君趕緊多夾一筷子夜宵桌上的紅糟鰻魚,雖是初識,倒像是久別重逢呢。
美食的三重境界
冬夜晚十點,夜宵正當時。當一道道閩味硬菜輪番登場,硬糖君這個北方人只能做出劉姥姥在大觀園宴席上的同款感慨:「我知什麼名兒,樣樣都是好的。」
好在有身為本地人的王聖志導演充當鳳姐角色,每道菜都要傾情奉上一番解說詞。這是什麼神仙旅行團才能有的待遇,有會做的,有會吃的,還有陳曉卿導演這樣善於「理論拔高」的。
「我到美國同事的家裡住,一個九歲的小朋友和我說自己要寫『論文化』,我就問他什麼是文化。他說我們老師說了,文化就是由人類創造、並為人類享受的一切。這句話影響我很長時間。」或許某種意義上,正是美食的文化價值指引了騰訊視頻的一系列美食紀錄片創作。
如果《舌尖上的中國》代表著光影下的食物之美,一蔬一飯飽含中式意蘊。那麼,以《早餐中國》《向著宵夜的方向》為標誌性作品的紀錄片則回歸了「人間煙火」。真實還原了那些逐漸被掩蓋的美食,那些逐漸被淡忘的生活習慣,以及被現代節奏所忽視的恬淡生活態度。
《早餐中國》不僅展現了本土特色和當地的風土人情,也呈現了一個個平凡百姓背後的真實故事。河北河間驢肉火燒店的年輕老闆,講述曾經在繼承家業和堅持學業中的兩難;湖南洪江鴨子粉夫妻,因為生意過忙不能陪伴女兒而內疚;安徽淮南牛肉湯老闆娘,回憶自己往昔的美貌感慨和牛肉湯「過了一輩子」。
正如《早餐中國》總導演王聖志所說:「煙火氣是熱愛生活的依據,在動蕩的世界裡讓我們維持穩定。」《早餐中國》在7分鐘片長裡揭示每個小人物的平常心境,並呈現出樂觀堅守的精神。店家「一人一首單曲循環」,已不再是日常營業的簡單抒懷,而是寄託著俗世美好生活的嚮往。這種以小人物肖像為主題的紀錄片,所採取的平民化視角和微紀錄形式,或將成為未來創新的一種趨勢。
越來越多的科學實證表明,美食的千姿百態最終是由刻在基因裡的天然衝動驅使。反映了「美食與人」深度關係的《風味人間3:穀物星球》,所要聚焦的正是學科交叉的王冠——美食人類學。
陳曉卿導演在做《風味人間》系列時,發現了一個精彩的美食流傳故事。1888年,亨氏公司發明了番茄醬,其前身為18世紀初西班牙人和義大利人吃的一種叫ketchup的醬汁。而ketchup正好是閩南語「茄汁」(魚露)的音譯,在1650年左右由英國和德國水手在泉州吃到。
「我們是因為耕種特別抱團的族群,所以這個民族特別組織有序。」陳曉卿如是總結我們和穀物的關係。至於穀物和飲食習慣如何深度捆綁,從而塑造了今天的中華飲食文化樣貌,他透露《風味人間》第三季會告訴大家。
了不起的紀錄片
宵夜的巔峰體驗,大概就是吃出喝喜酒的感覺。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當騰訊視頻副總編輯陳曉卿、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早餐中國》總導演王聖志開始各桌敬酒,硬糖君只想脫口而出:百年好合。
我們講究人絕不亂搞CP,這絕對是一個值得「鎖了」的美食紀錄片組合。
一直以來,騰訊視頻紀錄片不斷地通過美食內容來丈量社會圖景、描摹百態人情、刻畫職業群像。其中頭部IP「風味」系列已有8部作品,「一日之食」則拍攝了超過百家的小店和人物。
在騰訊視頻美食紀錄片的布局中,三大內容IP「風味」、「一日之食」、「小滋味」分別瞄準不同的美食圈層和受眾,以場景化的內容建構差異化的美食體系。「風味」IP著眼於環球視野,一份甜蜜世界共享,螃蟹橫行做法各異,可謂美食宏觀敘事之最。
「一日之食」IP,以「小」、「親」、「新」為關鍵詞,讓美食成為溫暖人心的記憶容器。其下的《早餐中國》和《宵夜江湖》是美食的「時間線覆蓋」,《沸騰吧火鍋》和《開動吧!海鮮》則是明顯的「垂直類深耕」。
規劃中「小滋味」IP作為騰訊視頻紀錄片全新細分領域的布局,既有人對「酸甜苦辣」專有記憶,也有現代化進程中最勾人遐思的鄉愁。從「風味」的橫貫中外古今的環球視野,到「一日之食」細分時間和場景、關注附近生活的平民視野,再到「小滋味」把味道人格化的個性視野,三大IP從宏觀入微觀,是一個層層遞進不斷細分的結構。
食物有很強的國際意識,可以突破語言和文化的障礙。陳曉卿說:「聖經裡面說上帝為了人類不能修建通天塔,就讓大家說不同的語言,沒有辦法溝通。上帝如果真的有道理,不是很粗心的人,他應該知道食物仍然讓大家彼此相通。」
食物是另一種人類的「通天塔」,《風味原產地》在Netflix美食類節目榜首霸榜半年,第三季在國外多地區進了前十。「風味」系列已經走過全球五大洲、超過190個國家和地區。在「走出去」風向下,騰訊視頻不僅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其實也擴展了中國觀眾的美食視野,更好地了解世界。
當內容IP化的閉合矩陣邏輯形成,充滿煙火氣的騰訊視頻紀錄片將孵化更多元的商業優勢。同時,美食紀錄片的矩陣化運營,也是促使紀錄片市場向成熟工業化轉型的重要嘗試。
煙火氣有多重要?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總結:「當我們離家出去,回來的時候能夠看到炊煙升起,能夠看到食物熱騰騰一個氣息,他是親切的,他是溫暖的,它是可以不用帶著防備,他是隨時可以進入的一種氣息。」
當紀錄片更加貼近生活、回歸美食本味、兼具對日常的人文關切,人們的心靈也更容易在食物和溫情的雙重療愈中卸下防備,變得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