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老饕」蔡瀾和陳曉卿同臺,現場品評各樣美食佳餚,想想都是讓吃貨們嚮往不已的場景。近日,湖南衛視王牌綜藝《天天向上》在長沙啟動全新策劃「我們的美好時代」特別專題,總共分為四個主題——「穿的變遷」「食的變遷」「中國速度」「歌唱新時代」,從穿著、食物等角度闡述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轉變,著名美食家、作家蔡瀾,《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以及《風味人間》的總導演陳曉卿參與錄製,據悉本期節目將於12月9日晚播出。
被譽為「食神」的蔡瀾,絕對是吃貨們的膜拜大神,他的美食專欄更是堪稱經典。而導演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等美食紀錄片中將世界各地美食「一網打盡」的專業和熱情也讓大家痴迷。
接受採訪時,蔡瀾覺得好吃的東西都是很普通的食材做出來的。「豬肉、雞肉、魚,現在美食每天在創新,普通的食材有訓練的時間,就會越來越好。那些難得的食材,沒有時間去訓練,就不一定好吃。」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大家對食物也是越發挑剔。「改變是一定的,40年不是很短的時間,是不是會更好吃,要看人,看人的要求。有些人就會要求吃的一天比一天更好,有些人就不要求,有什麼就吃什麼。」
這40年,蔡瀾來過內地無數次,大家對食物的改變,他也是很有感觸。「首先是食物的價錢越來越高,也有一些很豪華的餐廳,但是不一定好吃。有一個很好的現象,就是溫飽了以後會追求以前的一些味道,所以把以前一些都忘掉的味道都慢慢拿回來,好像上海那邊,我數十年前到上海找一個醬的味道都沒有,現在去還有一些餐廳肯做醬。有好有壞,看個人怎麼追求。」
現在很多美食紀錄片,蔡瀾也會看。「我看的,陳曉卿的那個紀錄片都看,我是顧問之一,所以我要看。拍得很好,肯花時間,春夏秋冬都有。其他紀錄片就沒有這麼多時間,沒有這麼多製作費。這是一個突破,拍得很好。」
如果說蔡瀾對美食的追求是一種樸素的回歸,那麼導演陳曉卿則更加推崇一種「敬畏的情感」。對於「吃」的轉變,陳曉卿概括說:「我們怎麼從基礎吃飽,到吃的稍微精細一點,再到吃的非常健康,這個變化是非常大的。」
陳曉卿表示,美食紀錄片不僅僅是紀錄,「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吃的禮儀和對食物的敬畏,記錄在快速發展裡即將消失的記憶…比如小時候我們吃只大閘蟹,可能三、四天手上都還會有味道,現在用清水衝一衝就沒有了。一方面是食材沒有辦法和以前相比,更重要的是對於食物的敬畏在減退。」
這也是陳曉卿做《風味人間》的初心,「我想說的是不能因為走得太快,就碰碎東西,我們選的角度是那些弱小的,可能會沒有的東西。我們想給農耕時代的食物,留下一個背景。」
瀟湘晨報記者 周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