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老饕」蔡瀾和陳曉卿聚首,他們眼中的食物變遷是這樣的……

2020-12-13 騰訊網

「美食老饕」蔡瀾和陳曉卿同臺,現場品評各樣美食佳餚,想想都是讓吃貨們嚮往不已的場景。近日,湖南衛視王牌綜藝《天天向上》在長沙啟動全新策劃「我們的美好時代」特別專題,總共分為四個主題——「穿的變遷」「食的變遷」「中國速度」「歌唱新時代」,從穿著、食物等角度闡述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轉變,著名美食家、作家蔡瀾,《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以及《風味人間》的總導演陳曉卿參與錄製,據悉本期節目將於12月9日晚播出。

被譽為「食神」的蔡瀾,絕對是吃貨們的膜拜大神,他的美食專欄更是堪稱經典。而導演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等美食紀錄片中將世界各地美食「一網打盡」的專業和熱情也讓大家痴迷。

接受採訪時,蔡瀾覺得好吃的東西都是很普通的食材做出來的。「豬肉、雞肉、魚,現在美食每天在創新,普通的食材有訓練的時間,就會越來越好。那些難得的食材,沒有時間去訓練,就不一定好吃。」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大家對食物也是越發挑剔。「改變是一定的,40年不是很短的時間,是不是會更好吃,要看人,看人的要求。有些人就會要求吃的一天比一天更好,有些人就不要求,有什麼就吃什麼。」

這40年,蔡瀾來過內地無數次,大家對食物的改變,他也是很有感觸。「首先是食物的價錢越來越高,也有一些很豪華的餐廳,但是不一定好吃。有一個很好的現象,就是溫飽了以後會追求以前的一些味道,所以把以前一些都忘掉的味道都慢慢拿回來,好像上海那邊,我數十年前到上海找一個醬的味道都沒有,現在去還有一些餐廳肯做醬。有好有壞,看個人怎麼追求。」

現在很多美食紀錄片,蔡瀾也會看。「我看的,陳曉卿的那個紀錄片都看,我是顧問之一,所以我要看。拍得很好,肯花時間,春夏秋冬都有。其他紀錄片就沒有這麼多時間,沒有這麼多製作費。這是一個突破,拍得很好。」

如果說蔡瀾對美食的追求是一種樸素的回歸,那麼導演陳曉卿則更加推崇一種「敬畏的情感」。對於「吃」的轉變,陳曉卿概括說:「我們怎麼從基礎吃飽,到吃的稍微精細一點,再到吃的非常健康,這個變化是非常大的。」

陳曉卿表示,美食紀錄片不僅僅是紀錄,「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吃的禮儀和對食物的敬畏,記錄在快速發展裡即將消失的記憶…比如小時候我們吃只大閘蟹,可能三、四天手上都還會有味道,現在用清水衝一衝就沒有了。一方面是食材沒有辦法和以前相比,更重要的是對於食物的敬畏在減退。」

這也是陳曉卿做《風味人間》的初心,「我想說的是不能因為走得太快,就碰碎東西,我們選的角度是那些弱小的,可能會沒有的東西。我們想給農耕時代的食物,留下一個背景。」

瀟湘晨報記者 周詩浩

相關焦點

  • 陳曉卿、蔡瀾又在晚上跑出來饞人了!順手搜了一下附近美食!
    片頭看到兩個熟悉的名字:陳曉卿(總導演)、蔡瀾(顧問)。這樣的配置,足以讓舌尖和腸胃躍躍欲試,難怪看到了蔡瀾先生喜愛的禿黃油。在秋高氣爽,九雌十雄,蟹黃蟹膏最肥美的季節,這樣的畫面跳入眼帘,實在忍不下去了,看到一半只能暫停,趕緊搜索附近美食。。。
  • 陳曉卿:食物就像指紋一樣獨特
    所以從食物出發觀察世界,是怎樣一種感受?「你根本就想像不到,兩個地方為什麼吃的東西幾乎一模一樣?」說起美食尋覓之旅,陳曉卿的語氣裡透著一種探險家的驚喜。「比方說烏魚子,我們都以為臺灣烏魚子很厲害,最多日本有這種東西。慢慢研究了就知道原來地中海也有這個,而且在公元前就已經有了。」
  • 陳曉卿:美食紀錄片這麼做
    《風味人間2》有以沈宏非、蔡瀾為首的美食顧問41名,以雲無心為首的科學顧問22名,以李倫、黃章晉為首的媒體顧問9名,學術顧問2名……龐大的團隊從各種角度研究、琢磨、滿足觀眾的心理與需求,調動他們的收看欲望;而觀眾的反饋和評價會對後續節目的調整產生重要影響。
  • 陳曉卿開講學而思網校《同一堂課》 「舌尖上的大語文」講透故鄉情
    節目中,陳曉卿憑藉對中國美食文化深刻而細膩的感知,用「四頓飯」帶領孩子們從味覺中窺見中華文明的變遷與生活智慧,把「吃」的精髓帶到大語文課堂上。在節目「第二現場」,學而思網校「XES教師天團」中的張馳老師、邱東山老師、張逸老師與著名作家張大春一起,結合汪曾祺的個人經歷和價值觀,將這篇落筆平實的課文解讀得精彩淋漓。「鹹鴨蛋」背後的「大智慧」讓觀眾餘香滿口,意猶未盡。
  • 美食家蔡瀾:火鍋是最沒有文化的料理方式,希望它從世界上消失
    現在不僅僅是美食越來越多了,美食家也很常見,有些資深的美食家收入還是可觀的。這些人見過的吃過的美食有很多,慢慢地就有了自己的一套觀點,他們知道什麼樣的食物搭配什麼最好吃,會分享自己的美食經歷,然後也會把美食介紹給大家。
  • 米其林上海指南 背離了中國老饕的料理精神
    竇文濤在節目中多次說過,自己是有胖子的基因的,一吃就胖,尤其是在旅途中,對於美食基本上沒有任何抵抗力。  於是,我們來談談剛剛發布的第二版米其林上海指南吧,這本書,到底能不能給中國的老饕們帶來好運?  鏘鏘單人行|0009 米其林上海指南 背離了老饕心中的中華料理精神
  • Read年初一丨有人問美食家陳曉卿:哪家店最好吃?他回答了兩個字
    繼昨天董怡林推薦蔡瀾的美食小品之後,今天,我們跟著著名編劇海飛,一起讀讀陳曉卿的美食散文集《至味在人間》。陳曉卿的名字,伴隨著2012年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面世,幾乎婦孺皆知。這部紀錄片風靡全國後,陸續在臺灣、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播出,影響遍及海內外,成為年度熱門話題。
  • 對於美食家蔡瀾來說,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是什麼?
    這短短八個字,是蔡瀾本身的真實寫照,也是這本著作的精華所在。一個城市,幾種特色食物,無論是海外還是國內,他總痴情於最好吃的那一個,即使坐飛機也要去海外吃一碗華僑做的麵條。這樣的生活狀態的,令人極為羨慕,因為若是沒有強大的資金支持,再怎麼想像他這樣生活,總是要考慮明天需要愛吃些什麼既能填飽肚子又可以省錢的美味食物,而他卻可以四海尋覓,印足世界,只為一口好吃的食物,一段美麗的記憶,咂舌於舌尖上的感官享受,完全不用思慮明天,而我吃些什麼來滿足自己呢?所以這就是美食家和吃貨的區別吧。
  • 跟《舌尖》導演陳曉卿逛吃一整天,福州好吃的都在這裡
    食物是有在地性的,人又何嘗不是呢?特色小吃店的老闆們偏安一隅,即便生意紅火也輕易不把生意開到外地,因為食物因氣候、水土而變化萬千;一方水土養育的一方人,就算走到世界的另一端,對味道的記憶也根植於骨血,這才造就了甜鹹之爭,麻醬、香油與沙茶醬的各有偏愛。 美食承載文化也寄託溫情。
  • 一群饕餮客,跟著陳曉卿吃遍福州城
    拌麵扁肉 | 圖源:騰訊視頻吃完早餐,一行人趕往福州鹿森書店,在那裡,騰訊視頻的美食家和美食家導演們,分享了他們要做的美食視頻的調性。陳曉卿說,「美食代表著人類背後的歷史與文化,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人情味,成為全球共通的語言。」「美食」的熱度也體現在了內容傳播領域。「在紀錄片領域,美食的傳播趨勢和效果,要強於科技、歷史、自然。」陳曉卿說。
  • "風味"與"舌尖"為何出眾 陳曉卿拍美食"奔著肉去"
    原標題:陳曉卿拍美食「奔著肉去」   陳曉卿   「別人問我,你做的美食節目為什麼和別人不一樣?陳曉卿分析其中原因「你能查到在中國浩瀚的歷史當中,幾乎每50到70年就有一次大範圍的饑荒,糧食所帶來的溫飽和安全感是植入我們基因的。外國人很難說吃一塊饅頭就有快感,但是中國人有。中國人吃到主食的那種香、甜或者酥脆、黏糯的口感,都能給他們帶來多巴胺的分泌。」   排名第三的則是油脂類食物,比如手抓肉、紅燒肉。
  • 蔡瀾推薦的香港美食店,蔡瀾說:這些才是正宗的香港「老味道」
    蔡瀾先生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吧,我國知名的作家也是吃貨們心中的偶像,因為老先生平生最愛美女,美食。年輕的時候到處走,然後吃各種美食。回到香港然後寫成遊記,在裡面對自己吃過的美食做些點評,和介紹這些美食的特點。可以說蔡瀾先生對食物的了解是很深的,而作為一個在香港住了這麼多年的老居民。
  • 讓《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都讚嘆的潮汕美食,到底有什麼魅力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曾經說過:「潮汕是中國美食的一個特別寶貴的孤島,如果一個中國人說他是美食家卻沒去過潮汕,那他不算是真正的美食家。」去過潮汕的人大概都會承認,這是一個美食聖地。食在廣州,廚出鳳城,而「味」在潮汕。
  • 美食家蔡瀾表示,希望火鍋從世界上消失
    肯定有很多人都看過《舌尖上的中國》了,每個人都被裡面的中國美食和風土人情所吸引。不過說起這檔節目的總參謀蔡瀾,大家知曉的人也就相對少一點了。最近蔡瀾和陳曉卿一起上了湖南衛視的一檔綜藝節目,分享自己的美食經驗。
  • 蔡瀾pho越南河粉正式進軍廣州 首店進駐天河萬菱匯
    蔡瀾先生追尋一生親自創立的越南河粉店,自創立以來就吸引無數老饕排隊打卡,就想吃一碗「一生難忘的越南粉」。11月8日,廣州終於迎來了首家蔡瀾pho越南河粉店,落地熙熙攘攘的天河萬菱匯。   自2018年香港中環蘭桂坊開業就迎來倪匡夫婦﹑藝人陳奕迅、陳慧琳、李嘉欣等眾多名人明星助陣的「網紅越南粉」店到底有何魔力,引無數老饕「競折腰」?
  • 真正的民間美食,都隱藏在鄉鎮邊上的小縣城裡
    ▲其實早在陳曉卿發現這裡之前,以「開化清水魚」為噱頭的館子在浙江就比比皆是了。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就連陳曉卿導演的鏡頭,也一直對準和城市格格不入的鄉鎮村野。若單獨拿縣城的某一道菜,或者某一家店,和一線城市米其林級別的餐廳相比,自是沒法相提並論的,可在縣城隨意走進一家小館子,踩雷的機率確實要比一線城市低很多。著名自媒體人,也是「重量級」老饕的王五四便說,「我在縣城裡能最大概率吃到好吃的東西。
  • 騰訊視頻與陳曉卿推出「風味」IP,美食紀錄片的未來在何方?
    陳曉卿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部、第二部的總導演,這次的作品依然是他擅長的美食題材。《風味人間》和以前的美食紀錄片有什麼不同?積極布局紀錄片領域的騰訊視頻,又能給這部美食紀錄片帶來哪些助力?隨著大眾消費水平和審美需求的提升,美食紀錄片越來越多,表現傳統文化的紀錄片也越來越多。作為嚴肅內容的紀錄片,正一步步走向普通人的生活,既專業又不失溫度。
  • 從《舌尖》到《風味》,陳曉卿與飛速變化的紀錄片市場正在經歷什麼?
    由概念性主題轉向食物性主題是把雙刃劍,帶給觀眾新鮮感的同時,也自然引發更多選擇性分流,「比如有人不愛吃糖,有人尿酸高就不看雜碎,」這點陳曉卿不是沒有考慮過。 但從目前來看,觀眾給到的反饋以理解和接納居多,不吃雜碎並不影響觀看江油紅燒肥腸出鍋時的津津有味。
  • 「食神」蔡瀾曼谷遊記:街頭巷尾尋覓泰國美食的樂趣
    每個人去泰國旅遊都有不同的感受,名人名家也一樣,當有「食神」美稱的蔡瀾,遇見美食之都曼谷,又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呢?一起來看看吧!蔡瀾簡介:1941年生於新加坡,祖籍廣東潮州,電影監製、美食家、專欄作家、電影節目主持人、商人。
  • 美食家蔡瀾推薦的「潮汕美食」,每一樣都讓人「口水直流」啊!
    蔡瀾先生大家都是知道的吧,是我國非常出名的作家,還做過電影監製,成龍的很多經典電影都是他監製的!而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我們得知了蔡瀾先生最讓大家好奇的身份!就是蔡瀾先生是個美食家!而且是極為的喜愛美食,屬於全中國最會吃的幾個人之一!所以舌尖上蔡瀾是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