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食材相逢的盛宴。一整天的醃製,10種以上配料,帶著各自迥異的風味充分滲透。
雞肉仿佛經歷了一次地理大發現時代的環球航行。
黃姜、紅辣椒 月桂葉、咖喱、椰絲、椰漿,醬料的製作匯聚地中海到好望角,印度洋到東南亞的食材。
跨國界組合,多族群智慧碰撞出美食的火花,最終在澳門落地生根,形成獨一無二的融合菜系。
這道非洲雞,在非洲、葡萄牙都吃不到,融合了世界味道,是澳門獨有。
這樣的文案與畫面,還有厚重的男聲,胃口與味蕾,在剛吃過晚飯的夜晚,被這檔《風味人間》的節目又一次叫醒。
(還好,小編還有沒吃完的白斬雞抵抗一下!)
片頭看到兩個熟悉的名字:陳曉卿(總導演)、蔡瀾(顧問)。這樣的配置,足以讓舌尖和腸胃躍躍欲試,難怪看到了蔡瀾先生喜愛的禿黃油。
在秋高氣爽,九雌十雄,蟹黃蟹膏最肥美的季節,這樣的畫面跳入眼帘,實在忍不下去了,看到一半只能暫停,趕緊搜索附近美食。。。
豐收的蟹農在歡呼,渾厚的男聲,來自《阿凡達》的配音李立宏,緩緩而來:「秋季,蟹農一年的辛苦迎來回報」。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的導演陳曉卿,帶著他的團隊,跨過中國、法國、西班牙、摩洛哥、越南、衣索比亞、秘魯等6大洲20多個地方。歷時四年的辛苦,端上這份中國美食大餐。
@評分摘自豆瓣
開播兩周,豆瓣評分高達9.4分。
開播時,陳導還寫了首打油詩,把8集的名稱與主題藏在詩裡:
「這是一次奇妙的 風味之旅 山海之間偶然落地生根 成就萬千餚變 化作滾滾紅塵 穿越香料歧路 幾度江湖夜雨燈火萬家處 敬請期待 風味人間」
中國美食在世界各個角落碰撞、融合,既看到食材的起源,遷移、發展、與變化,也看到今天的落地生根。
鏡頭穿越四季,安靜守候。從荒漠到平原,從山地到海洋。同時,也指向微觀的世界。
歐亞兩端的不謀而合
講到鮮肉修煉成火腿,鏡頭轉向安徽南屏村,一場雨,又轉到了歐洲的西班牙,歐亞兩端的人們為了火腿的美味,同時在應對陰雨天氣,東西方工藝異曲同工。
中國人認為烹飪的火腿才好吃,講究因材施教。火腿上方則是廚師無比珍視的部位。
而遠在歐洲的西班牙有名的就是伊比利亞火腿,在室內悉心照顧、風乾,操作逐步標準化。吃的時候,西班牙人硬是把火腿吃成藝術表演。
風味遷移
你以為生魚片是日本的美食,那就錯了。第2集 落地生根裡告訴你美食的源頭與變遷。
在廣東順德,食材本味生吃有1500年歷史。在魚生盛興的唐朝,切的薄如蝶翼,僅用食物油與鹽調味。
順德的傳統吃法,名「風生水起」,這道生食飲食的活化石。
而日本最早生食魚肉最早記載在公元7世紀,是中國文化對日本最有影響的唐代。與中國傳統生食河魚不同,生食海魚更受日本人喜歡
直到醬油釀造術傳到日本,山葵和醬油才正式成為刺身的搭檔。
美食創造力
陝西灘張的石子烤饢、伊朗克爾曼沙的桑嘎,還有法國的麵包。同樣源於小麥這件自然選擇,使用乾熱烘烤將麵食發揮極致。全世界人民對麵食的喜歡都是一樣的。
▌美食的融合
物種流傳,食材碰撞,相互交融,造就多彩的飲食風貌。遠在南美秘魯的利馬。
錦滷餛飩、柱候雞,包括詞彙Chifa(吃飯),一個半世紀,中國的人帶給秘魯的不僅是中國炒鍋,還有菜種和水稻技術。如今秘魯菜與中式菜更是你中有我,不分彼此。
食物本身,有著那麼傳神的故事和文化,看過之後吃起來,舌尖輾轉的滋味又多了幾種。
剛放完兩集,小編想買的機票就有蘇州、順德、啟東、四川瓦屋山、河南孟津、澳門、阿勒泰,西班牙、日本......還有6集。。。打飛的,口袋空,忍到雙11吧。。。
挑揀最誘惑小編的兩道,趕緊打開美食網站,搜搜附近的「禿黃油」、「非洲雞」。真的有哎!
搜索@大眾點評網站
不管廚師手藝如何,蟹黃蟹膏的CP,本身就很鮮美。蘇州得月樓暫時去不了,先去附近拔草吧。
搜索@大眾點評網站
感謝這個城市,還有葡式餐館的存在。世間還有那麼多美味,乘著牙口好努力追啊!人間真是有滋有味。
本文圖片源自視頻節目、部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