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9月16日我與王仿生、盧亮老師等一行在洪雅柳江拜訪了在中國有「畫壇怪傑」之稱的尹道新老師。尹老師熱愛繪畫,並獨創了手指繪畫及書法藝術創作形式,並創作了關於家鄉洪雅、柳江古鎮等題材的無數作品,尹老師曾任長江大學的教授,在退休回鄉後居住老家柳江古鎮,創作了十米長卷柳江古鎮「清末民初上河圖」,畫中描繪記錄了柳江古鎮的古代建築及風土人情,記載了造紙技術,商賈雲集之繁盛景象,反映了柳江大量名流人物,經濟背景及當時的社會現實,包含大量的歷史素材,對於研究洪雅歷史及柳江古鎮歷史是一部重要著作。尹老師一邊介紹一邊拿出了自己的這幅巨作,並一一介紹了其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及歷史人物。按老先生的話說包含了自己了解的柳江古鎮歷史,也包含了柳江發生的歷史事件,可以說是包含了大量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化內容。
柳江古鎮「清民上河圖」,描寫的是清代末期民國初年的歷史場景,既有保存完整的古鎮建築風格,也反映當時的經濟狀況,社會背景情況及人文環境,充分反映了古鎮的文化歷史風貌及歷史時代背景情況。這對於柳江古鎮的歷史成為一個重要的展現。並為古鎮增添了新的文化風景。
尹道新老師在介紹完柳江古鎮的「清民上河圖」後又為我們展示了自己的最近創作的另外一重要作品,即瓦屋山道教之「三清神像」的復原圖之一。洪雅歷史文化悠久瓦屋山傳說是漢代張道陵的道教道場;葛洪在西晉時期為了問仙尋道也來到了洪雅玉屏山,留有飛仙閣與看花臺、抱撲洞被洪雅縣誌所記載,後羽化成仙在玉屏山飛仙閣,現在保存相關遺址。洪雅瓦屋山之三清神像為道教的祖師神像,在重大的道教活動之中或者是道場法會才會展示出來供人祭拜。尹道新老師說這三清神像能夠重新復原並展示出來,也有一段曲折的傳奇故事。
由於瓦屋山之「三清神像」包含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也是充滿了神奇色彩,在我回成都後尹老師將其歷史過程發了一個由他本人撰寫的文章,並附上以下三清神像圖,才使得我們能夠看到這段歷史:
尹道新與《三清神像》之緣的歷史記錄(尹道新老師提供以下文字內容):
「一 《三清天尊畫像》的發現:1999年我從湖北回柳江老家小住,為了卻妻子幾十年的心願,去高廟鎮嶽父母墳前立一座我自己題寫的石刻碑。也算是入鄉隨俗,舉行個儀式慎終追遠吧,妻子請了她的遠房表兄李樹林道士來操勞半天。
就這樣和李樹林法師熟悉之後,便要請我繪一套《三清》畫像,為了看臨摹樣品,他回家拿出了秘藏多年的一捲紙,從中翻出了豆腐渣似的三張古畫來,這是《三清天尊畫像》,每幅畫高近四尺寬二尺,畫面陳舊,色褪發黑,紙質深黃朽脆。雖無天竿地軸也看得出曾經是精心裝裱過的掛軸畫,原存極少的絲綾畫邊,好像還在訴說它昔日的風採,可惜都殘缺、破裂成幾十上百塊的碎片了。
據李樹林說:這幾幅畫不知傳了多少代人,是他的師傅範錫康傳給了他之後,經過多年社會清理,因為藏匿在自家的角樓頂才保存下來的。
二 什麼叫「三清天尊」呢?
「天尊」是道教對最高級的天神的尊稱。「三清天尊」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李老君——戰國時期的老子李聃,他的哲學著作《道德經》五千字,後來成為了道教的主要經典,據報載《道德經》英文譯本的版權,1988年在美國拍賣時,經八家競爭後才由哈潑出版公司以13萬美元購得,而且創造26美元一字的最高價紀錄。但李老君在「三清」中已屈居於第三位了。「三清」又包括這三位天尊所居住的地方「三清天」即「三清境」的含義。
這三位尊神供奉在道觀的三清殿裡,正如佛教寺廟的大雄寶殿供奉著的「三世佛」或「三身佛」一樣,是道教中最高的尊神。北京白雲觀的三清閣,山西永樂宮的三清殿,江西龍虎山天師府的三清殿,廣東羅浮山衝虛古觀的三清殿,四川青羊宮的無極殿,雲南西山的三清閣,以及湖北武當山的三清殿,這幾處所供奉的「三清尊神」塑像最為聞名。
一般民間道士做道場時,為了便於攜帶所用三清掛像,俗稱為「案子」。這《三清天尊畫像》就是一堂「三清天尊案子」。
三 這奈《三清天尊畫像》來歷的查訪
這三幅古畫出自什麼地方?作於哪個年代?和當地道教淵源有無關係?有沒有文物價值?
剖析這堆疑團,對於我這搞了半世紀美工,且又酷愛臨摹古畫和文史研究的人來說,自然有引力,再從這畫的古舊陳色和我所望塵莫及的技法來看,更使我意識到,的確值得對這畫去作一番考證的事情。
當即我首先想到,這畫就在峨眉山腳下的高廟鎮出現,這是不是來自峨眉山呢?據我所知峨眉山漢代先有道教的道觀,稱該山為「靈陵太妙之天」、「虛靈第七洞天」。而佛教傳上山,有史可稽最早在東晉,經過很長的歷史年代,因佛教的發展,才逐漸把道觀改成寺廟的,像中峰寺就是。但我又想,距高廟僅幾十華裡的炳靈鄉還有千古盛名的道教聖地瓦屋山道場。要知此畫來歷應從李樹林了解入手。
李樹林 1999年77歲,是高廟著名道士。他家出奇人,哥哥是樂山市佛教協會會長、峨眉山長老,法名寬明(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法號叫空相),時年84歲,也是我妻表兄。於是求李樹林陪我去見寬明峨眉山報國寺,受到熱情的接待並留下照片。但在為寬明題字作畫並共同進餐的兩天中,我僅了解到另一本書所需的一些材料。
四 發現新線索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我找到一幅畫上有「甲寅年桃月作」的年份。那就試從道士們的年份關係這條線索查找吧。李樹林的師傅範錫康去世於1951年,享年55歲,按六十甲子推算甲寅年即1914年,此時範錫康僅16歲,他當時學道士尚不得知,顯然按宗教規矩,這樣年齡是無法製得這畫的,只能是得自他人之手。
在宗教界一般有「衣缽真傳」的規矩,各種教派的掌教人去世後,法器都不會傳給子女,必須傳給最噐重繼承人。這對於所傳弟子的權力地位、教派確認、聲望大小都是至關重要的「掌門」物證。道士傳代時這「案子」自然是重要的「掌門」物證了。那麼範錫康的師傅是誰呢?李樹林不知道。再訪其師兄才得到「聽說是從八步石學來的」這句話,其餘也不得而知了。
八步石在哪兒?因為我過去記得有個「上八步、下八步、金銀就在桂花樹」的找財寶的傳說,曾路經此處,是在瓦屋山古道上,模糊地記得是在一段十裡長的陡坡中間,有座巨大條石砌的石橋,不遠處有塊石磐中八步石,有沒有桂花樹就無印象了。
五 道士墓解謎
於是隻身步行前往,夜宿姓王的老同學家,並由這位退休幹部作導,去八步石橋旁找到75歲的老住戶彭國清,老人說:「聽我爹說過,這裡清朝時住過一個瓦屋山學道回來的萬道士,他神通廣大,在附近百裡都很聞名。」
在聽老人談了萬道士一些神奇故事之後,我對老王說:「我剛才忽然明白了,桂花有金桂銀桂這不就是金銀就在桂花樹的解釋嗎?」老王說:「也許他就有點預見性,我現在辦的兩座煤礦不是挖出了財寶嗎?」看來萬道士的確會捉弄人,一句話就定了個地名,產生那麼久遠的影響。
隨後老人引我去後山看萬道士的墳墓。
萬道士的墓修得好,用土紅色的細雅石整塊板材修成七墳合葬的大石廓,墳前有座墓碑上刻
「清故羽士萬朝璋法諱至清老大真人之墓」
碑上僅刻著萬氏世系排行表並無子孫名諱,說明萬道士沒有了後代,刻排行榜以備他處人來認理之便。從各墓室刻字得知,墳內葬著萬道士妻妾及其父之妻妾等。下款刻「從師者藝清」。署年為「大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桂月晦日立。」刻字皆鐫秀精細。
從刻字表明偌大墓葬既無萬氏子孫,也無眾弟子字樣,僅署有藝清之名,當說明系藝清耗資興建之意。如此看來藝清必定是承萬道士「衣缽」繼承人。按常理推斷,藝清即不可能沒有繼承「案子」和其它法器。
據碑上年代計算,範錫康出生前五年萬道士已修墓,「從八步石學來」之說,只可能從藝清或其徒學來。如此理順脈絡之後,這師承關係就明朗了。推上去即:李樹林範錫康藝清或其弟子萬道士瓦屋山,就這樣按他們之間的師承關係理起來,這《三清天尊像》畫的來歷就清楚了。
六 對這套畫出處的再分析
這套畫會不會是藝清或萬道士所經手製得的呢?
藝清主辦建墓大事當為其大弟子或學徒中佼佼能服眾者,年歲必然不小。他生逢的甲寅年已是萬道士建墓後22年。可以想見,他既師出名門又具如此長久資歷,名聲亦必不小。但遍訪了幾鄉道士均答未聞此人,為何藝清居後反而渺逝無蹤呢?只有是不在人世或已廢教業之可能。
以此畫而論,那時的偏僻山民或道士們,是畫不出如此精到作品的,而且從志史考查及民間訪問斷定,當地就從未出過這等技藝的人物,也未發現過相匹的遺存。
會是去成都買的嗎?甲寅正值民國三年,饑饉遍野,盜賊橫行,而且徒步千裡購置五幅畫其耗資均不菲,此等年月難有此舉。
萬道士之能享有如此盛名,有可能是在瓦屋山學道時期長,或是因為瓦屋山的衰頹才返回的。不管怎樣他總是承衣缽於瓦屋山,自然這些「案子」來自瓦屋山。
從年齡來講,即使萬道士活七八十歲,其所生逢之甲寅年時,才二三十歲又學道於瓦屋山,因而這畫像也只能是來自瓦屋山。
瓦屋山周圍二三百裡沒有著名道場,不可能出這樣的畫,即使可能那又何必捨近求遠、舍親求疏呢?
從以上六點分析,此畫不可能為萬道士或藝清之手所出。只有出自瓦屋山的唯一可能。
七 這套畫出自什麼年代
出自什麼年代?即便以萬道士生逢的甲寅年計算,至少已是147年前的古物,那麼究竟前到多少年的呢?
得從瓦屋山的歷史發展和作品所體現的時代風格,以及畫件本身的古舊成色等諸多方面參照考證,才能得出個較為接近的評估來。是不是可以用碳14測定?聽說有人測出耶酥的裹屍布是只有千來年的假古董。可是還沒有這個條件。
製作年代,可先從以下思路去考究。
1、獨特的「瓦山式蓮花座」
我所見到的三清畫像塑像一般是坐在座位上,在群像中一般是站像。這套畫的三位「天尊」都坐在蓮臺上,蓮臺放置在雕花神龕上,左右有雙魚和地神護合,布局造型和表現技法都很精妙。看來這已是一種成熟化和定型化了的陳式。對於此,我姑且稱之為「瓦山式蓮花座」吧。有人說:「古代道教也用蓮座,不知為何後來沒有用了。」這話可能有時代參考價值。
2、可能繪自瓦屋山興盛時
道教系中國的本土宗教,興於漢,極盛於唐代,宋元明次之,至清代逐漸受排斥而沒落,皆以帝王的褒貶為轉移。瓦屋山的興衰史也大抵如此。
《瓦屋山道教文化初考》文章認為:「瓦屋山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道教文化底蘊相當渾厚。」可以想見,在瓦屋山興盛時期定設有專業畫神像的人,瓦山道士外出作「法事」時也需要掛「案子」,而且全堂「案子」會有幾十上百張之多。作為神靈供奉的宗教畫,是必須陳式嚴格,虔誠繪製,不得隨心所欲的。如果沒有人作長期經營,這「瓦山式蓮花座」又怎會產生呢?萬道士時代正是瓦屋山沒落之際,當時缺少這種條件,可以認為,這組畫是出自從前的某個興盛年代。
3、各地史存名作可供佐證
從中國繪畫史看來,時代不同風格迥異。這就可以從作品的表現風格去探索。中國道教畫作品,歷史遺存下來的主要是壁畫。最早的可能是河南洛陽的西漢《卜千秋墓壁畫》其中的仙翁度人升天圖像,可以說是道教建立前期的濫觴。唐代吳道子(原名道玄)尊崇道教,他的《八十七神仙卷》和宋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這兩幅長卷都是不朽的巨製(我作的絹本臨摹尚存)。道觀壁畫以山西永濟縣《永樂宮壁畫》最著名,其中「三清殿」的《朝元仙仗圖》面積即達400平米。石家莊上京村《毗盧寺壁畫》(我去臨摹過),裡面也有不少道教神仙圖。還有北京《法海寺壁畫》(我去看過)。並稱為「中國三大宗教壁畫」而著名,均為元末時製作,皆金碧輝煌,壯麗浩蕩。
因為我曾有這些見識,對這一帶的歷史文化淵源較為熟悉,並作了些考察,才敢動筆寫「訪析」拙文。
八 參照上段作考證
首先是用線特色
這組畫的線條用的是「遊絲描」技法,線條圓潤遒勁,如春蠶吐絲均勻流暢,若無嚴格教範與長期磨練是難能有如此功力的。中國畫重線的表現力,逐代形成為「18描」技法,唯唐宋多用「遊絲描」,尤其是宋代的「院體畫」用此法,後代的文人畫就少用了。以上所列舉的也只有《八十七神仙卷》主要用此技法。
其次是表現特色
這組畫所表現的人像、衣物、環境都符合道教規範。但三位天尊的手式與所持都與眾不同,元始天尊左手持如意右執「渾元天珠」;一般的是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徵著「天未形,萬物未生」時的「無極」。靈寶天尊左持「天卷」右扶玉帶,一般的是雙手捧「太極圖」的圓形「陰陽鏡」,象徵著剛從無極狀態中衍生出來「太極」。道德天尊手執「陰陽鏡」與芭蕉扇,但「陰陽鏡」是背面的,未現「太極圈」,大約是在使用時才出現更為神聖。一般的是手拿一把畫有「陰陽鏡」的扇子象徵由太極而分化出的陰陽「兩儀」。以上處理表現方式是與明清以來很多地方遺存的作品的不同之處。似乎更為合理否?我不妄加議論,還是讓閱者、學者和道家們去評說吧。至少作品具備了自己的獨特性,而且還符合規範,在這裡只能說它體現了一定的時代性或地方性特色。
第三是古舊特色
幸好這套畫襯裱了約四層紙才保存到現在。但夾層的紙均已顏色古舊質地朽脆。我在北京及各地的博物館也見過不少古畫,兩三百年的畫也不覺如此古舊。再看畫面上的色彩,原前色也較重,經風化後,僅礦物性顏色如硃砂等保持原貌外,其餘青綠黃紫諸色皆已褪淡漠殆盡,昭示其久遠。
第四是材質特色
細看畫紙纖維均為竹質,安徽宣紙用樹皮等原料,以前洪雅夾江一帶都用嫩竹原料造紙。從畫紙上所顯現出的造紙簾紋的行距看,也符合曆來都比安徽宣紙的簾紋行距小的特點,證明是本地紙無疑。所以就用紙這物證說明此畫系出自瓦屋山。
考證結論:
1、此《三清畫像》出自瓦屋山無疑。
2、此作品年代估計,定在瓦屋山興盛時期,就道教畫表現成熟程度的時段而論,與宋代院體畫近似風格,所以我認為:它是出自宋代可能性大些,下限以至明代。
九 這套畫有哪幾方面的價值
1、就藝術價值而論
它畢竟出自民間畫工之手,也畢竟瓦屋山僻處一隅,難能與名家、名品可比,但究其完整性和完美程度,與藝術品的成熟程度而言,又未必不能與上述名品並論。據我看來,即便將此畫混列於以上壁畫之中也未必會感到遜色。其實各地壁畫作者都是民間藝人,都在集前人之所成,翻制著定型化之作而已。能略有造詣也就上乘了。也正是他們不像宮廷畫師那樣受束縛,稍有發揮的可能,這畫正是有所體現。
所以我評價其為:「堪稱道教畫精品之作」。
2、就宗教價值而言
以「瓦屋山式蓮花座」為題,充分說明中國宗教間的「互通」關係,佛教中國化之後,在闡明教義中不免也借用道教的語言,道教也借用了佛教式的一些造神的安排。雖然宗教意識和教義各有不同,但在寺觀裡所供的神又不完全分得那麼清,以毗盧寺為例,裡面就有玉皇大帝、南極長生大帝、清源妙道真君、五通大仙等神像。就「三清天尊」來說,最初崇奉的只有李老君,後來也像寺廟裡的三身佛一樣,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論,以及道「起自無先」,「生乎妙一」化為三元、三氣的「一氣化三清」之說便成了「三清尊神」。
原來蓮花座在道教神中也用,如北京白雲觀的元辰殿和成都青羊宮鬥姆殿所供的鬥姆神像,就是坐在蓮花上的。這「瓦山式蓮花座」也說明不能把蓮花看成佛教的專利符號,正如都要塑像、燒香、叩頭一樣。
我還相信這套畫像在道家和其他歷史、考古、收藏、博物及畫家們的眼中,一定還會有更多的發現。
3、就歷史價值為題
《三清尊神》的出現,起了一個古史鉤沉的作用。為瓦屋山打開了陳封的往事。呼喚出了瓦屋山昔日的輝煌,將這一堂十分完美的、獨一無二的、別具風格的《三清尊神像》道教畫展現於人們的眼前,這對於瓦屋山道教是一個物證,對中國道教史來說也是一個史證,這難道不是非常巨大的歷史價值嗎?
4、就文物價值來說
文物一般指歷史遺存的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遺物。當是不可再生的前人創造的東西,俗稱為古董。這套古畫自然就是文物。文物價值高低的評論標準是以其檔次高下、作者名氣、悠久程度;還要看有無同一的(指作者)、同樣的(指別人)、同類的(指作品)遺存;此外當看文物的社會、歷史、文化、人文、藝術、民族、宗教等,綜合各方面的價值而定。
用以上尺度衡量,就足以說明這套文物的價值了。
十 瓦屋山的至寶
遠在東漢末年張陵創立五鬥米道時「就在現今的大邑縣鶴鳴山」,「他所立的二十四治(指教區)有些就在瓦屋山周圍,不少治所甚至就在洪雅境內。」(摘自《瓦屋山道教文化》其中一篇「道教文化初考」)。據清嘉慶《洪雅縣誌》記載「張道陵碑在易俗村」(見《瓦屋山道教文化》114頁)即洪雅羅壩。洪雅境內道觀很多,我幼時所見柳江鄉幾裡路內就有老君廟、梓童觀、聖母廟。附近有東嶽鄉、天宮鄉。瓦屋山地處炳靈鎮因有「炳靈祠」而名,乃東嶽大帝三「炳靈」名諱。都是史證。
這麼說來,瓦屋山既然是道教最早的發祥地,它就曾有著悠久的歷史性、廣泛的群眾性、道教的威望性,還是無比清幽之佳處;有了如此優越條件,怎能不會自唐代起就興盛,成為舉世聞名的道教勝地呢?蘇東坡「瓦屋寒堆春後雪,峨眉翠掃雨餘天。」詩中竟將它吟誦於前,陸遊也有「山橫瓦屋破雲出,水自牂呵胢 裂地來。」足見在宋代就已恢宏且名揚於世。明清詩人學者仕大夫題詩詞載藉遺存而頗豐。只可惜至清代遭禁而衰敗,以致湮歿。到近年來荒莽之狀,猶如從未有過人跡。
輝煌名山如此被遺忘的現象,全國亦屬罕見。今逢盛世,瓦屋重光。偌大一座名山,樓亭殿宇茫然無遺,鐵瓦文物,喪失殆盡。開拓者面對歷史與未來,披荊斬棘、重振河山,艱苦卓絕、萬眾一心。轉瞬間建成震驚世人的規模,成為聞名遐爾的生態旅遊勝地,堪稱功載史冊之空前之壯舉。
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園管理辦公室王興國主任說:「看山要去張家界,看水要看九寨溝,看森林要到瓦屋山。」他在給我的信中寫道:「瓦屋山我去過三次,風光之美,堪稱一流。我在瓦屋山拍過一些照片,現編成宣傳冊,仍不能反映其風姿全貌。」王興國先生熟知全國900多個森林公園,他的評價應是有權威性的。目前瓦屋山除了難得的自然風光之外,將建成道教文化旅遊勝地。只可惜道教歷史文物僅存老君木雕孤守靈山,與人共惜。
幸得蒼山有靈,有這一套《三清天尊像》為瓦屋山翻開了陳封的歷史。是瓦屋山道教輝煌陳跡的物證,如畫像能言,定會將當年瓦屋山興隆的盛事遍告世人,與人們同憶昔日之輝煌,共展開拓之宏圖。有此文物作歷史的鐵證。這是無聲勝有聲的,最有說服力和權威性的發言,在這歷史回聲的振奮下世人能不為之激勵嗎?這就是《三清天尊像》發現的意義和作用。
它將來陳列在瓦屋山「中國道教博物館」裡,定會成為受人瞻仰之至寶。亦即瓦屋山之至寶。
續 記
重遊瓦屋賞森林冰雪 縣長卓識按圖塑金身
去年冬天,我與道墨胞弟回鄉,有幸和洪雅縣專管瓦屋山的馬朝洪副縣長同遊瓦屋山,其時山下凍雨紛紛、霧障蒙蒙,氣溫幾度,想不到山上竟是陽光燦爛,和煦異常,皚皚白雪映襯著古老的原始森林,午間溫度竟達15度。實令人心曠神怡,如入仙境。
瓦屋山奇就奇在它像一面方桌。兀立於群山之間,四周削壁千米,無一緩道可運走木材,因而保存了古樹。有山頂平臺15000餘畝,森林畜積量為30萬立方米,主要為冷杉。即峩眉冷杉。高差均不足十米,一切都保持著古老的原始生態,因而景色特異,春有萬畝箭竹翻綠浪,夏有萬畝杜鵑吐嬌豔,秋有林間紅葉映古杉,冬有南國瓦屋暖冰雪,上有曲折溪澗,下有千米飛瀑(全國最長的「飛流直下三千尺」實景)四時雲海迥異,日出月落態奇,陰晴景色多姿,雲流霧走幻紗。成為了名符其實的,全國最大的森林公園。所以王興國先生才會說「瓦山景色,堪稱一流」。這當然是客觀的評價。
瓦屋山已是聯合國世界環保聯盟監測站的一員,它的動植物生態狀況,我將在下頁去說。
在與馬朝洪縣長的接觸過程中,他告訴了我,今年在瓦屋山召開了「道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成立了「瓦屋山道教研究所」,還準備興建道教宮觀群,現在正恢復重建「三清宮」,2002年農曆2月15日的「瓦屋山國際道教文化節」將在那裡召開。在我向他講了《三清尊神像》的事,並給他看了照片後,他高興地對我說:「準備按這套畫像的造型在新修的『三清觀』裡塑《三清神像》,這就是瓦屋山的特色。」
這真是我所沒有想到的,很有見地的主張,難怪這是從瓦屋山開拓者頭腦裡出來的主張哩。於是我深受觸發賦詩於下頁。
賀瓦屋山「三清殿」落成
暨按千年《三清尊神畫像》塑造光復志禧之四十句
仰瞻畫圖,對話三清。
悠悠千載,瓦屋興盛。
唐磚宋瓦,飛閣流雯。
殿宇恢宏,道聲盛名。
杜鵑布錦,雪杉垂青。
竹海翻浪,飛瀑懸琴。
野牛趕街,熊貓鬧春。
猿啼呼應,鸞鳳爭鳴。(注)
晨鐘暮鼓,曠谷回聲。
雲煙繚繞,紫氣升騰。
香客接踵,仕庶登臨。
騷人作賦,道叟談經。
堪嘆滄桑,荒莽棘生。
盛世重光,慧眼識真。
智勇拓荒,大道通神。
三清來歸,應天順民。
道教深邃,去偽存真。
天人合一,生態繁榮。
森林公園,旅遊興盛。
重塑金身,共樂昇平。
(註:據有關記載瓦屋山有植物3500科屬,比峨眉山多1/3。有野生動物600多種,佔四川的2/3以上。有鳥類290種,其中僅畫眉鳥就有48種之多。共有特種鳥26種,一二級保護動物17種。如白鷳雞及多種野雞,眾多的「鸞鳳爭鳴」唉。
九 古畫修復裝裱與臨摹複製工程
十 目前為止人們對這套畫的反映
十一 準備以此篇為基礎著小冊宣傳
十二 畫獻瓦屋山讓它永遠為人欣賞
後 記
這套瓦屋山《三清天尊像》的發現,簡直帶傳奇性色彩。如果前年我沒有回到家鄉,如果我沒有遇上李樹林以及後來的一系列活動,如果我沒有那麼多主客觀因素和那些人的促成;這其間少了任何方面或環節都不可能有這麼樣的圓滿。可真是仙山有福、時逢盛世,寶畫有靈。鄙人有緣,才得到這應天順人的巧遇,使這套畫得以展現於世人的面前。更巧的是去年的意外回家見到了馬朝洪縣長,又正逢瓦屋山興建「太清宮」,馬縣長又決心按圖塑「三清」,這不是所有緣分都加在一起了,得到了最圓全的善果了嗎?所以說,這是一段人生的奇緣。這些文字的出現也正是這段奇緣的實錄。」
尹道新老師為我提供了以上完整的發現、創作過程及相關研究的信息,並附研究有重大歷史價值參考,對於「三清神像」圖與尹道新老師結緣也是歷史的選擇與道之應驗。洪雅瓦屋山「三清神像」也只有在尹老師的筆下得以保存與重現,而洪雅歷史文化之傳承也需要尹老師這樣的藝術家。這也充分體現了洪雅千年文脈的傳承。洪雅瓦屋山「三清神像」的重現得益於尹道新老師的妙筆回生,給予了神像新的生命力!
(文字/圖片提供:尹道新 編輯:唐從祥 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