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4 18: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確定了,很有可能是一隻新發現的亞成體大熊貓。」
4月14日,小編從四川瓦屋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日前有村民在保護區外的山林中發現了疑似大熊貓糞便和被啃食的竹子,後經專業鑑定,確定為野生大熊貓的活動痕跡。
這也是在
瓦屋山自然保護區外
首次發現的
大熊貓活動痕跡
幾天前,洪雅縣瓦屋山鎮孔雀村村民在山林間勞作期間,發現竹林中有大量的動物糞便以及被啃食的竹子,懷疑附近有大熊貓活動,隨後,村民立即向洪雅林場張村管護站報告。
接到報告後,瓦屋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洪雅林場張村管護站工作人員隨即奔赴現場,收集資料開展鑑定,並將圖片資料發給了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我們走了兩個多小時才到達現場,當時看到不少竹子從中間被折斷,地面也有許多散亂的枝椏,在林間還發現了一堆被雨水衝散的糞便。」瓦屋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回憶,那片竹林的竹類是大熊貓最愛吃的冷竹,通過經驗判斷,當時大家便認定,這是一隻大熊貓的活動痕跡。
「從糞便的新鮮度來看,我們判斷是幾天前的糞便,也就是說熊貓在這一片活動應該是有好幾天了。」洪雅林場張村管護站站長馬麗告訴記者,現場周圍全是竹子籤籤,熊貓吃竹子,排出來的糞便就基本全是竹片子。
在隨後的搜尋中,工作人員還在不同地點發現多處被啃食的竹子以及大熊貓排出的糞便。
「目前經過專業鑑定,這就是大熊貓的活動痕跡,下一步,我們還要進行大熊貓DNA信息鑑定,以確定大熊貓的年齡、性別和健康狀況等信息。」瓦屋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羅俊告訴小編,過去瓦屋山自然保護區人員活動比較頻繁,大熊貓都在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內活動,近年來,隨著礦山和水電站關停,相關部門通過長期的廣泛宣傳和嚴格管理,當地老百姓環保意識大大增強,生態環境也得到極大改善,大熊貓的活動範圍開始向保護區外擴展。
「從這次我們在孔雀村新發現的大熊貓糞便和這個活動痕跡來看,有幾個特點,第一,它比平常的海拔低了有300多米;第二,離我們保護區有4公裡的範圍,離張村場鎮也只有不到3公裡的距離了。」羅俊表示,這次發現,充分說明這兩年洪雅的生態保護工作很有成效,村民的保護意識也在增強,大熊貓棲息地的範圍在不斷擴大,洪雅的生態環境是越來越好了。
四川瓦屋山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及其珍稀野生動物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地處四川盆地西緣大相嶺東南麓。
近年來眉山市和洪雅縣不斷加強瓦屋山的生態環境保護,該區域森林覆蓋率已從20年前的不到50%提高到目前的71%,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從最初調查的4隻增加到目前的至少13隻。
2005年,眉山瓦屋山首次發現大熊貓
2005年3月13日,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四川省洪雅縣瓦屋山鎮燕遠村三和電站附近出現一隻大熊貓。這是在四川省瓦屋山自然保護區內首次發現大熊貓的存在。
2009年,野生大熊貓洪雅被困並被成功營救
2009年2月,四川洪雅瓦屋山自然保護區內的村民成功救援了一隻受傷的野生大熊貓,並就地放歸大自然。
2014年,瓦屋山再次清晰拍攝到野生大熊貓
央視新聞裡這樣說☝
▲2019年3月,瓦屋山自然保護區野外紅外相機再次拍攝到了「國寶」大熊貓活動視頻。
▲上一次野生大熊貓在瓦屋山的出現,是2019年8月,當時一隻近百斤重的亞成體大熊貓闖進了保護區的野外紅外相機鏡頭。
咱眉山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
做出努力不僅得到了
「國寶」的認可
也獲得了一個超級名片
大熊貓國家公園
2017年8月,四川省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推進領導小組正式印發《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眉山就被劃入「大熊貓國家公園」的規劃中!
- 什麼是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的概念源自美國,英文是「National Park」,不同於自然保護區隔離式的保護,指所有的一切都處於原生狀態,體現著自然之美」。
- 國家公園的明顯特徵:
一是國家公園自然狀況的天然性和原始性;
二是國家公園景觀資源的珍稀性和獨特性。
大熊貓國家公園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景區,而是一個保護地的更高形態,或者是人類目前已知的最高保護物種體制,將實現對棲息地原真性、完整性的全方位保護體系,並實現園區內居民發展方式與生活方式的轉變。
劃入大熊貓國家公園
是我們所有眉山人的光榮
也是所有眉山人的一種責任
共同保護環境
保持生態可持續發展
讓大熊貓以及其他珍惜物種
在「公園」內棲息繁衍
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來源:四川在線
原標題:《瓦屋山自然保護區外首次發現大熊貓活動痕跡 距離場鎮不到3公裡》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