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如何破局、清潔能源怎樣推廣、「白雪」如何變「白銀」……今天上午,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舉行第二場「委員通道」,邀請部分全國政協委員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媒體採訪,建言獻策,回應關切。
回答民營企業在疫情影響下如何破解困局的問題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遼寧奧客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朱建民認為,從戰略上要對破局充滿信心,從戰術上要快速找到突破口。
「我們最後將突破口選擇為疏通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朱建民介紹,2月中旬,企業與上遊重要供應商密切協作,通過掛牌定價、保量採購等應對措施,有效抑制了價格劇變風險,充分保障了原材料供應。同時,積極與下遊客戶建立密切聯繫,努力打消客戶顧慮,為下遊產品質量和競爭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撐。企業還創新開發環氧滅菌新技術,支持疫情防控。今年4月,集團產量和銷量已恢復同期水平。
「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企業就會穩定,發展就會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暢通,血液就會暢通,企業的活力就會煥發出來。」朱建民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鑫說,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南方也有了冬季供暖的需求,清潔能源的推廣勢在必行。
他舉例說,2015年貴陽建設的清潔供能項目,充分發揮江河水冬暖夏涼的作用,採用先進實用技術,將穿城而過的南明河打造成「綠色空調」,為2.1萬多戶居民提供服務,實現了冬天供暖、夏天供冷。「這種模式與傳統的供暖方式相比,可以節能30%到40%,用戶費用降低30%以上。」
宋鑫說,全國有大量的汙水管網、地表江河水源、工業餘熱和淺層地熱能等,都可以作為清潔供暖的資源。全國每年新增大約有20億平方米的建築,其中有1億平方米可以採用清潔供暖。如果全部實施的話,每年可新增節約標準煤66萬噸,相當於植樹造林36萬畝。
全國政協委員、西藏山南隆子縣扎日鄉鄉長貢覺曲珍說,基層就是「最後一公裡」,最重要的就是「做」重於「說」。小康村改造過程中,基層幹部不僅做組織工作,還把自己的周轉房騰出來給有困難的群眾住,優先保證臨時安置點群眾喝上乾淨水、有地方上廁所。
「如果我們不做這些,『最後一公裡』就沒有修完,心就沒有通。」貢覺曲珍說,通過三年的攻堅克難,2018年年底,扎日鄉實現了脫貧,並於2019年1月份獲得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脫貧摘帽,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年人均收入達到12150元。
吉林是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之一。如何把「白雪」換成「白銀」?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吉林省委主委、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楊安娣說,吉林人立足旅遊,又突破旅遊,走出了一條以冰雪旅遊為本體,以冰雪體育為基礎,以冰雪文化為引領,以冰雪裝備製造、冰雪商貿、冰雪交通、智慧冰雪、冰雪人才等為支撐的「3+X」全產業鏈發展新路。
楊安娣說,現在的吉林,高品質的雪場,超過百萬人次的滑雪度假區,以冰雪為軸心的各類關聯產業和新業態,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促進了冰雪市場的繁榮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冰雪這個「冷資源」變成了「熱產業」。
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甘霖說,提振消費離不開放心消費,放心消費的難點是消費維權。
甘霖說,目前解決消費者維權投訴主要依靠政府的「三板斧」——監管、執法和調解,依然停留在政府監管和企業自律的「二人轉」老路子上,有監督權的消費者沒有真正參與進來。
「要補齊社會共治不足的短板,走監管的群眾路線,建立消費投訴公示制度,把分散的投訴信息集中曬出來。」甘霖說,實踐證明,商家不怕投訴怕公示。進入大數據時代,關鍵是要解決消費者和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甘霖表示,下一步,消費投訴公示制度將加大力度全面推行,拓展線上線下公示渠道,聚焦投訴集中的企業和多發易發問題,部門聯動形成合力,讓信息更公開、市場更透明、消費者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