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語言最大的作用是欺騙 理論往往是謊言的華麗外衣

2020-12-22 坤鵬論

理論的本質是信息,信息的本質是能量。

——坤鵬論

坤鵬論的《反脆弱》分享到了尾聲,總感覺意猶未盡。

一、為什麼人們愛理論?

儘管,人類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貢獻多少真理了。

但是,所謂的理論卻總是層出不窮。

這是因為人類天生就容易受理論的愚弄。

理論家+騙子的組合是最高級的欺騙大師。

人們總是對這樣的大師肅然起敬,認為他的每一句話都是迷茫人生中的明燈,非常有說服力。

究其原因,這是因為理論為欺騙賦予了因果支撐。

根據神經學研究發現,人類大腦最容易受到欺騙性因果關係影響。

《看不見的大猩猩》一書的作者克里斯多福·查布利斯和丹尼爾·西蒙斯告訴我們,任何理論只要在大腦迴路中找到依據,就會被認定更加科學、更有說服力,即使它只是隨機性地與心理、神經等相關。

比如:許多患有關節炎的人,在下雨天或是氣溫較低時,會感到尤其痛苦,而且調查也證明了80%~90%的關節炎病人都報告說,在氣溫下降、氣壓下降、溼度上升這三種情況下會感到疼痛加劇。

為此,醫學研究人員唐納德·萊德梅爾和認知心理學家阿莫斯·特韋爾斯基追蹤了18位關節炎患者超過15個月。

他們要求這18位關節炎患者每月報告他們的疼痛程度兩次,同時他們記錄下同期的天氣狀況。

結果,至少在本次研究的數據上看,天氣和關節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本就沒有任何關係。

其實,關節炎患者也可能是對於恰好在雨天出現的疼痛加劇現象的記憶格外深刻,再加上越來越流行的科學解釋,使得他們對此深信不疑,甚至在科學的實驗結果面前還是無法完全接受。

人們的觀念有時就是這麼頑固,尤其是當現實發生的事情,哪怕只是偶爾發生的巧合印證了之前的觀點時,這種因果錯覺就會牢牢佔據人們的思想。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著這樣的因果錯覺,如果再有所謂的理論將偶然的它們膠合在一起,人們就更容易被迷惑,直到無法自拔。

許多暢銷書作者深諳此道,他們慣用的方法是,創造或挑選一種理論,然後忽略影響事件結果的其他眾多因素,只誇大某一方面的原因。

比如:著名圖書《基業長青》,它包含了18組相互競爭的公司的全部情況分析,每組中都有一家公司比另一家更為成功,這些對比數據包含對企業文化、經營策略和管理措施等眾多方面的評估。

兩位作者在書中宣稱:「我們認為世界每一位執行總裁、經理和企業家都應該讀讀這本書,讀過之後你就能建造一家夢想的公司。」

但是,就在這本書出版一段時間後,其中優劣分明的兩類公司在效益和股票收益等方面的差距幾乎趨近於零。

還有一本叫《追求卓越》的暢銷書,作者通過訪問美國62家大公司,從而總結出了優秀公司的八大特徵。

但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其中提到的公司的平均盈利額大幅下降。

其實,在華爾街,交易員們很早就知道這樣一個規律:媒體表揚就是反向指標。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其熱銷書《引爆點》中認為,時尚品牌暇步士的成功在於把亞文化元素融入產品而引領了潮流。

其實,試圖以此為賣點的品牌何止暇步士一個?

但是,這些品牌中哪個又能與暇步士並駕齊驅呢?

而且,人們甚至無法確定,是不是暇步士的成功才導致其將亞文化元素融入產品之中,或者這兩件事情根本沒有關係,只是同時發生而已。

這裡又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人們對於事物的認識就是通過時間線索,才天然地喜歡把時間關係轉變成因果關係。

比如:孩子在母親講故事突然停下來後,會追問,後來呢。

這種好奇絕對不是兒童的專利,成年人每年都會大量消費電影、電視劇、小說或其他不同形式的文藝作品,之所以對它們感興趣,起到核心作用的就是每個故事都具有時間性。

由於時間性,使得人們不斷地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麼。

教師在授課時,也經常利用講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或者故事本身對於傳授知識沒有什麼作用,但確實有抓住學生注意力的奇效。

至今,我們仍然不清楚,為什麼人類的大腦如此喜歡時間線索順序接受信息。

似乎有一個時間線索貫穿,就更容易理解和記憶,甚至在時間順序不夠明確時,人們也會努力地尋找相關信息。

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人們在不斷以時間線索為核心處理加工事件信息時,就會用因果關係把眾多事件串聯在一起。

當轉變出現時,人們很容易得出類似一件事導致另一個事發生的結論,特別是先發生的事情總是後來發生事情的導火索,從而忽略了眾多其他潛在影響因素。

就像那些陰謀論者,經常把重大的歷史事件歸結了某一件事的影響。

很多心理學教科書會要求學生思考下面這個問題:

為什麼冰激凌的消費量和溺水死亡率存在正相關關係?

也就是,當冰激凌的消費量提高時,溺水死亡的人也在增多;當冰激凌的消費低迷時,溺水死亡率也在降低?

你肯定明白,這兩件事根本沒有因果關係,它們都和第三個因素——夏天,有一定的因果關係。

但是,現實中很多這樣相關非因果的事情,只因為巧合地同時或先後發生,卻總被定為因果。

即使兩件事並沒有聯繫,人們也會自動地進行認識加工,用一定的邏輯關係把它們聯繫在一起。

而且,一旦建立了某種邏輯關係,就對這些事件的記憶也變得相對清晰。

不管怎麼樣,人們已經慢慢地養成了一種無明確理論支持就不能形成觀點的習慣。

坤鵬論在寫文章時也發現,引用名人名言,就覺得自己所說的上了一個檔次,更加理直氣壯。

這在邏輯學裡叫:訴諸權威——以權威人士的隻言片語為論據來肯定一個論題,或以權威人士從未提出過某命題為論據來否定一個論題。

實話講,我也知道,一句話往往很難說明什麼,因為沒有任何背景,比如:什麼情況下說的,什麼時候說的,前言是什麼,後語又是什麼……

但是,去掉又實在捨不得。

這種情況,如果再有理論可以撐腰,那簡直就是如虎添翼般的助力,不管是自己寫,還是別人讀,都覺得腰杆硬梆梆的。

二、人為什麼喜歡創造理論?

理論,從本質上講它是什麼?

它其實就是信息,是一種在人的認知中排名很高的信息。

不管它是對還是錯,只要披上理論的外衣,人們就會將其抬到高位,更加信任。

信息的本質又是什麼呢?

坤鵬論認為,信息的本質就是能量——推動人類行動的能量。

也就是說,所有信息最本源的目的就是,讓人按照其表達傳遞的意圖行動。

這裡稍停頓一會,讓我們一起思考一下,是不是這個道理?

既然信息的本質是讓人照其行事;既然理論是信息的高級高高級,效果更佳;既然人類對理論有著盲從性。

那麼,理論必然會被人用來為自己謀求利益。

所以,我們看到的現象就是,人們隨意地創造著各種理論,只要能自圓其說,找到所謂的論據,就算極端偏激也無妨。

首先,人類的歷史大概440萬年,就算被稱為文明開端的兩河文明,距離也有7000多年的歷史。

其次,人類社會是複雜性系統,什麼樣的隨機、偶然、不可思議都曾發生過。

所以,不誇張地說,不管你提出什麼樣的理論,基本都能找到所謂的證據。

而且,只要有20%的人相信,這個理論就會流行全世界。

不可否認的是,很多看似偉大的理論,往往都是最能騙人的手段。

所以,當權威者指點人們該往南走時,我們就該分析一下向北走的可行性。

坤鵬論曾經接觸過很多投資人、企業家。

每每向其中的成功者虛心請教時,得到最多的就是一些從3歲到90歲,從乞丐到賈伯斯都會說的答案。

一詞一句都充滿哲理,勵志無比,讓人心情蕩漾。

但是,真正做起來卻百無一用。

其實它們都是高級廢話。

而且,他們也絕對沒有那麼做過。

通常,他們只告訴人們一些自欺欺人的方法。

你按他說的去做,絕無危害,卻很難成功。

他們無心害人,不過,肯定也不會心甘情願地看著別人飛黃騰達。

當然,更多的情況是,大部分成功者也沒辦法清醒地反觀自我,領悟到自己到底為什麼成功。

成功的要訣是什麼?他也不知道!

理論再向上,就會升級為信仰。

其實,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

第一種人——負責製造信仰;

第二種人——負責消化信仰。

有史以來,任何信仰在本質上都是一種以理論為工具所進行的「思考和行為式的催眠」。

大腦被反覆灌輸一個觀點,最終就成了人的信仰。

宗教具有催眠性。

一切有信仰的人,都是一個標準的宗教徒。

這一點毫無疑問適用於任何一種領域。

記住這句話:「洗腦成功的叫信仰,洗腦不成功的才叫洗腦。」

當然,理論同樣也要經受時間大神的裁判,脆弱性的理論會被丟進垃圾桶。

於是,理論來了又去,誕生又消亡。

相對來說,經驗這個東西卻總能經受時間的考慮,保持不變。

我們從來不會找理論和名言來佐證經驗,甚至佐證這個行為都是畫蛇添足。

這只能說明,經驗比理論更強韌。

這再次印證了:

幹,不停地實踐中獲取經驗,是多麼重要。

經常有人高談闊論,憤世嫉俗,自以為理論在手:「如果按我說的去做,公司會有這麼多問題嗎?」

但是,真相經常相反的,他們議論的東西,前提源於他們所能看見的狹窄天空。

因此,正確與否的判斷標準,並非是否依據理論而行,而是有沒有建立在事實基礎之上。

人們最大的弱點是,經常拘泥於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是否符合真理,卻忽視了對於事實的審查。

三、語言最大的作用是欺騙

前面,坤鵬論介紹過哲學家維根斯坦。

他認為,如果我們想把思想從語言的誘惑和迷惑中解放出來,實在是一種無窮盡的勞動。

因為,我們都被捆縛在語言的媒介中,永遠都不可能完全擺脫語言的糾纏。

維根斯坦說:「哲學的一整塊雲凝結成了語法的一滴水。」

坤鵬論也有些迷惑,為什麼人類要用語言這種方式來傳遞信息呢?

為什麼不能用心領神會的心靈感應?

這樣人類的合作與效率,豈不是大大提高?

那樣的話,人類應該早就實現許多科幻中的夢想,甚至可能連科幻都幻想不出來的神奇。

有人會說,你這是臆想,瞎掰。

但是,憑什麼因為我們正在使用語言,就一定非是語言呢?

坤鵬論甚至認為,上天給了人類語言這種信息交換方式,更像為了讓我們相互欺騙才專門定製的。

正如《人類簡史》所說,人類之所以成為地球的主宰,就在於人類能創造並且相信 「虛構的故事」。

再簡單點說,人類發展與進步全憑講故事。

講故事是什麼?

不就是編嗎?

再直白些,不就是欺騙嗎!

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控制世界,誰就擁有整個世界。」

有研究發現,男性平均每天會說6次謊話,女性則會說3次。

陌生人在見面幾分鐘內就會撒謊,平均每人每天會聽到10到200個謊言。

較真兒的話,我們都是愛說謊的騙子,有一個算一個。

所以,在沒有看到別人怎麼做的時候,永遠不要相信他所說的每一字。

你要明白,被無情揭穿的才叫作謊言,沒有被視作謊言的欺騙 ,甚至完全可以包裝成一種合理而又促進事情積極進展的「溝通藝術」。

並且,一個謊言聽得越多,它成為「事實」的機率也就越高。

如今的商業社會,營銷常常就是謊言的代名詞。

正所謂,真正的優秀從來不用顯擺,真正的幸福永遠不需要秀。

正如塔勒布所說,「但凡需要大力度營銷的產品,不是劣質產品就是邪惡產品。把某個事物吹噓得比實際上好得多是很不道德的。」

我們都認為,自吹自擂的人令人反感,公司如人,我們為什麼不反感那些宣傳自己有多麼偉大的公司呢?

面對越來越多,越來越具誘惑的營銷,請相信口碑這種強有力的自然宣傳方式。

實際,這也是唯一的過濾器。

坤鵬論一直強調,自己最缺什麼,才會拼命叫喊自己最不缺什麼,這是亙古不變的人性。

正所謂,聽話聽音,這個音,就是與話語相反著的意思。

在所有謊言中,最可恥的就是,先將自己託至道德至高點,然後再發表言論。

而且,不管說什麼,人們都可以找到一個合乎道德的理由捍衛自己的觀點。

還有一種可恥的行徑,就是一個既得利益者將自己的利益泛化為公共利益。

比如:理髮師宣稱理髮是為了人類的健康著想。

這種事,經濟學家是擅長者,他們總是號稱自己秉承著為全人類操碎了心的高尚,實則是為其背後的利益集團搖旗吶喊。

所以,這又提醒我們,對於發表言論者的言論,要先自己分析一下,到底誰能從他的言論中獲益。

永遠不要否認,人類是利益生物,人與人之間連結最多的紐帶是利益。

那麼,如果有人突然跑過來要幫你,除非他是你的父母,否則必然是有所求的,在接受幫助前,一定要問,「你想要什麼?」

什麼事都放到明面,什麼事都提前說好,這樣才是最好的處事之道。

請記住,理論≠正確,權威≠永遠正確。

權威也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慾,就會自私自利,都會有價碼,區別只在於你的價碼可能是1萬,他們的價碼可能是10萬起。

所以,儘快建立起自己的獨立認知,然後再去評判是非。

在此之前,不要輕易地接受任何媒體和機構傳送給你的信息、結論、理論。

我們總以為自己自己比古人聰明得多得多,其實真不是這樣。

人類整體確實進步非凡,但這是以犧牲個體為前提的。

比如:智慧這件事,人類的整體智慧確實越來越高,但是,個體智慧似乎不進則退。

所以,聰明的人從來都不會認為自己很聰明!

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為什麼理論會泛濫成災?

這裡面有一個風險是否共擔的問題。

古希臘有個神話傳說,幾個漁民捕獲許多海龜,在煮熟之後,他們卻發現海龜遠不如想像中的那樣美味,結果沒有人吃。

此時,信使神墨丘利經過,漁民便邀請墨丘利分享海龜肉。

墨丘利很快察覺這些漁民其實是擺脫自己並不需要的食物。

於是,他命令這些漁民把海龜肉吃掉。

同時,墨丘利制定了一條規則,那就是,「想讓別人吃什麼,你自己先得吃。」

這就是咱們古人告誡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以,塔勒布一直強調,如果一個人只建議,而不一起去實踐,就不要理他。

因為,這個人的建議對你到底有沒有利,對他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肯定對他自己有利。

羅馬人早就洞悉了這一點,他們說:如果一個人拼命讚美某商品,那麼他一定急於賣掉它。

還是那句話,金融工程師造橋,別人埋單。

學術界,特別是經濟學,他們的學者、專家總會說——只提供建議,怎麼選你們定。

這就相當於,「我建議你們盜竊,還給你們制定詳細的盜竊方案,盜不盜,你們定,但我不親自參與盜竊……」

關鍵的是,他們不僅建議,還從建議中名利雙收。

真到法庭審判的時候,建議和制定方案者,才是罪大惡極。

再比如:證券分析師,他們不能投資股票,給他們發工資的是證券公司,而證券公司賺的是投資者買賣股票的佣金。

所以,一,事不關己,就可以信口開河;二,利益驅使他們必須站在證券公司的角度講話,也就是促使股民頻繁買賣。

你說,他們的話能信嗎?

即使不是全錯,也會真真假假攙和著來,最壞的信息偏偏就是這種類型的。

那句話真的相當扎心又見血——證券分析師那麼厲害,他們為什麼不辭職去炒股?

現在的學術界已經演變成一個儀式感很強,卻純屬自娛自樂的出版、說話遊戲。

並且,逐漸變成了競技體育的比賽。

但是,任何東西一旦帶有競賽的意味,就會扼殺對知識的探索。

在某些領域,形式主義的出版遊戲愈演愈烈,研究成果越來越少反映真正的研究。

比如,經濟學家熟悉經濟學,並不意味著他們知道現實生活中經濟運行的規律,他們只知道理論,而大多數理論不過是經濟學家自己製造出來的。

我們要相信,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最大利益作為投入放到某項事業,他在這項事業上的言論才是最可靠也最令人信服。

那些不做任何具體貢獻也不承擔風險的人,最不可信。

如果一項研究成果會給其作者帶來名譽上或者其他方面的傷害,而且還會招致同行的責難,它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有個現實的大反例。

在世界以GDP為國家發展的衡量標準後,我們正在靠著犧牲我們子孫後代的利益來獲得所謂的發展。

這使得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下下下一代……可能還沒有出生,甚至連液體都還不是的時候,就已經背上了沉重的債務,還有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災害。

我們已經吸了過量的金融之毒,全人類都上了癮,想戒都難,只能靠借後代的錢,拖延……拖延……再拖延……

可是,每個人都希望孩子過得比自己更好,甚至不惜為了造福子孫後代而不懈努力著。

這不是明顯的矛盾嗎!

如今的人,對於「我」這個存在過於執著,卻忘記了,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多麼渺小。

基因具有反脆弱性,因為它本身就是信息,但基因的載體卻必須是脆弱的,因為這樣才能加速基因的迭代進化,使之更強。

我們活著,其實就是為了產生信息或改善信息,尼採說過一個拉丁語雙關語——子女和書籍,這兩類信息都是可以世世代代流傳的。

系統的反脆弱性來自其組成部分的死亡,而「我」只是被稱為人類的這個更大體系的一部分,「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最後能夠為集體利益,為了繁衍後代(為他們今後的生活做好準備,並為他們提供生活的給養)。

說到底,「我」的信息,也就是「我」的基因或「我」的反脆弱性,才是應該尋求永生的東西,而不是「我」。

也就是,對於死亡,我們更應該思考,自己能夠留下什麼信息!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


相關焦點

  • 坤鵬論:語言就是修辭(下)
    如今的我們讀著尼採的或著作或文字,總會不自禁地感嘆他的極度超前,甚至懷疑他不是生活在19世紀而是就在當下,我們總是被其中蘊含的精深哲理而傾倒,迷醉於用語言咀嚼語言的奇妙感覺,甚至還會不自覺地被他帶到並陷入悠悠人類滄桑歷史之中,久久無法自拔。
  • 坤鵬論:各家的投資理論 不過是猜價格遊戲的華麗外衣(上)
    在該書中,凱恩斯用了整整一個章節來講自己的股票投資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影響至今的空中樓閣理論,又稱為選美理論、博傻理論或最大笨蛋理論。該理論偏重的是股票的心理價值。而投資者的明智之舉就是抓住機會,搶先出擊,所以有人把此理論稱作「博傻原理」或「最大笨蛋理論」。只要你發現有人會用5倍價格買進你以真實價格3倍價錢買入的任何股票,那麼現在你以3倍於真實價格的價位購進相應股票,就是完全正確的。
  • 被人欺騙和自我欺騙哪一種謊言影響更大呢?
    世上的謊言大致有兩種,一種是說給別人聽的,另一種是說給自己聽的。說給別人聽的謊言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惡意的隱瞞,另一種是善意的欺騙,聽起來兩者之間好像有善與惡本質的差別,其實謊言就是謊言,無論我們給謊言披上怎樣的外衣,都掩飾不了我們想刻意隱瞞事實的意圖。
  • 坤鵬論:語言是思想的邊界 哲學最難是語言(下)
    因此,將一國作品翻譯成另一國文字,特別是帶有藝術性、思想性的內容,往往就像本來用頂級茶葉泡的茶水,翻譯後卻變成了普通等級茶葉泡的,寡淡到了無滋味。在《心齋坐忘 唯道集虛》中,坤鵬論曾介紹過黑格爾對《論語》和《易經》的評價。
  • 最大的謊言莫過於自己騙自己——七種常見的自我欺騙
    研究者還發現,擅長說謊的人往往朋友更多,而且更有可能成為群體中的領袖人物。適當的謊言,也是我們待人接物的一種方式。然而,人類不僅僅是一種善於欺騙他人的動物,同樣的也擅長欺騙自己。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自我欺騙的謊言,以下的幾種,可能你也不會陌生。
  • 坤鵬論:語言就是修辭(上)
    在人性逐利的加持下,謊言的傳遞效率更勝真話幾籌,讓真相還在穿鞋時,謊言已經跑遍了全城。真正實現了——操縱了媒介,就操縱了訊息,操縱了訊息,便控制了公眾。同時,20世紀,全球充滿尖銳衝突,兩次世界大戰和多次局部戰爭使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科技雖然突飛猛進,但是它解決不了人類社會的意識形態、階級、種族、文明、利益爭奪等各種嚴重的矛盾和對抗。
  • 《真相》《謊言》上演 | 你願意被謊言欺騙?還是被真相傷害?
    真相的殘酷,謊言的虛假......我們以愛的名義欺騙他人,卻期望別人對我們以誠相待。真相之所以難以被接受,只不過因為謊言聽起來要美好得多。雖然真相如此令人不愉快,但掩蓋真相往往要費更大的力氣。那麼,你覺得伴侶之間保持多少的 誠實度可以最好地維持彼此之間的關係呢?
  • 粉絲說:「你欺騙了我們的感情」
    但是,人們的眼睛看到的往往也有很多假象和欺騙。從他身邊走過的網友竟然發現了其中的貓膩: 這位主播的小車原來被前面的一輛黑色凱迪拉克越野車所牽引。更讓人想不到的是主播和前面的越野車是一夥的,直播結束主播就回到了豪車中!小拉車也是被前面的越野車牽引著的。
  • 世界最大的謊言
    「你們不一定死」和「你們一定死」都是蛇的謊言。六千年後的今天,蛇另有說法,蛇說,守安息日錯誤,你們一定死。這就是狡猾蛇的聰明,詭詐的伎倆。這就是蛇的套路,計謀,也是撒旦的奴僕,蛇後裔的意思。「你們不一定死」與「你們一定死」是不是撒旦蛇的謊言?都是狡猾蛇的謊言、狡辯、詭詐和欺騙。狡猾的蛇故伎重演,花言巧語。如今,信教的百姓被蛇輕而易舉的欺騙,迷惑。
  • 坤鵬論:語言系統的信息熵到底有什麼意義?
    ——坤鵬論一、計算語言系統的信息熵到底有什麼意義?通俗地講,在資訊理論中,就是該語言中每個字符轉化為二進位表達平均需要幾個比特。那就是字數和所採用的符號系統(語言文字)密切相關,而各種符合系統的情況又千差萬別。
  • 南哲思享|潘天群:欺騙能力是智能的必要組成部分嗎?———關於欺騙...
    Wooden能夠像正常人那樣思維,即Wooden能夠推理、計算、學習,尤其是Wooden能夠理解人類的語言,包括謊言;但是Wooden唯一不能做的是說謊與欺騙,即Wooden永遠說真話。在Wooden的道德教條中不說謊是唯一的行為原則,也可以是最高的行為原則———若有其他行為原則的話。
  • 生活中這些常見案例是欺騙?藉口?還是善意的謊言?
    Tony聽說後覺得自己是為了不傷老張感情,也是給老張面子,這是善意的謊言,老張怎麼不領情呢?遇到朋友邀約不想去就推說自己有其他事,遇到不想理的人找自己聊天如果時間還早就說在忙,如果時間有些晚了就說自己要休息了,生活中很多事情為了不傷別人面子,不傷自己面子,選擇了欺騙,這算善意的謊言嗎?
  • 美國的洗腦理論:作用於哪裡?
    原題:美國的洗腦理論© 徐賁/文在美國的洗腦理論裡,「洗腦」指的是一種對個人或群體的強制性勸說、思想改造、心靈控制和脅迫改變想法的過程和後果,它普遍被視為是不道德的。它之所以不道德,是因為目的不善(洗腦者要造成他人自我貶抑,迫使他人接受其觀點),而且手段也不善(強迫、操縱、欺騙)。
  • 你還要被欺騙多久?戳穿男人最愛說的「6大謊言」,靜靜看他表演
    謊言一:「我從來不說謊的」凡是有戀愛經歷的女人,都多多少少從男人嘴裡聽過這句話吧?然而可笑的是,這句話本身就是最大的謊言。因為沒有人能從來不說謊,無論是善意的謊言,還是惡意的欺瞞,人身處社會中,每天都在和各種人,各種謊言打交道。
  • 龍珠又出現三大謊言,撒旦把地球人當傻子,貝吉塔被自己兒子欺騙
    龍珠又出現三大謊言,撒旦把地球人當傻子,貝吉塔被自己兒子欺騙《龍珠》的作者鳥山明先生是一位極為誠實的漫畫作家,他非常坦誠的,在《龍珠》連載過程中,一直都說自己不想再畫下去了。特別是在弗利薩的故事之後,這種表達而已尤其坦率。
  • 謊言有幾種顏色?看準了,說對了嗎?
    無色的謊言和其他虛偽的事實不同,這些謊言往往會被說謊者忽視。對於說謊者自身和被欺騙者而言,這些謊言往往具有同樣的隱蔽性。從精神病學的範疇來看,這種謊言也是一種「自欺行為」。【四】紅色謊言:我愛你英國詩人阿爾弗雷德在他的作品《悼念》中,將某種人性描述為「尖齒與利爪之間的赤紅」。自此,這句詩成為人們對於自然選擇中激烈競爭行為的簡單描述。
  • 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一件華麗的外衣,我們穿不起
    以職稱託關係、送禮託關係、花錢去買論文論著,職稱評定披著一件鼓舞教師奮進的外衣,卻成了教師各顯神通的平臺。2、佔用了教師的大量業餘時間——業務培訓最大的不同在於,教師在體制內,如公務員,屬於技術人才,技術也需要不斷的磨練,所以令人豔羨的假期就成了教師提升業務能力的最佳時機,過多的培訓甚至影響了教師的正常工作。
  • 大一新生入學後,發現欺騙自己多年的「三大謊言」,感嘆年少無知
    大一新生入學後,發現欺騙自己多年的「三大謊言」,感嘆年少無知 現在已經是10月份底,今年的大一新生基本都已經進入了正式學習階段,學生憧憬的大學生活到來了,本來學生應該高興才對,因為大學留給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十分美好,可是,大一學生正式入學後,發現大學和想像中還是有很大差距,而且還發現了自己一直信以為真的三大謊言
  • 教育從來沒有無的放矢,形式只是達成目的的一件華麗外衣
    這樣做往往面目可憎,使人不願意接受。糖衣包裹下的炮彈為什麼有人願意接受,難道他們不知道糖衣下有炮彈嗎?顯然不是的,只是他被炮彈之上的那層糖衣誘惑到了,讓他願意親近它。教育的目的儘管是正確的,但是如果直接放到人的手上,還是有些燙手的,有時往往讓人想要拋棄。而當我們給教育一件形式的外衣,有了包裝的吸引,目的雖然還是很明顯,但是卻再也沒有直接擲炸彈那麼沉重,接受起來也輕鬆得多。019月16日,中山麗景學校舉行了一次「危機體驗餐」的活動。
  • 絕地求生欺騙過八成新手的三個謊言,吉普車真的有車載CD?
    絕地求生,在當下無疑是最火的一款遊戲之一了,當前絕地求生的熱度已經超過了眾多網遊,並且絕地求生的新玩家還在不斷的湧入,但是對於老玩家而言,這款遊戲規則已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他對於很多新手,卻經常會被一些「心懷不軌」的老玩家所套路,很多老玩家都樂在其中,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欺騙過八成新玩家的三個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