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隻股票漲了,我們不需要原因,因為原因很簡單,買的人多了自然就漲了,我們要問的是它值這個價格嗎?股票的法則就是,上漲不需要什麼理由,但是下跌一定有理由。
在股市中,令投資者最痴迷也最迷惑的就是股價,毋庸置疑,不管你是價值投資者,還是投機者,股票未來的價格,甚至只是下一秒,下一分,下一刻的價格,都會讓人趨之若鶩,猜猜猜,猜不透。
410年來,人們其實在股市中博弈的只有兩個字——價格。
自從坤鵬論專注股票投資後,已經寫了不少文章,其中有相當多各流派關於股票價格的分析、探討,為了溫故而知新,坤鵬論把它們全面梳理了一遍,搞了個私藏筆記,有老鐵看了之後說,為什麼不發出來呢?
好吧,今天就不藏著掖著了,把它放出來,與大家共享,文章即使分了上下兩部,也略長,不喜歡的老鐵可以略過。
另外,以下所有投資理論,坤鵬論以前都有專門的文章介紹過,想了解詳細內容的老鐵可以自行到公眾號中尋找閱讀。
一、人類的不可理喻
永不滿足現狀是全人類的共性,在這種動機的驅使下,人類才擺脫野獸的生存條件並使自己得以進化。
這種對現狀不滿促進了人類進步,也正是這種不滿使人類不斷重複著愚蠢和荒謬。
這個世界上有三個原因可以最大化地激發人類的不滿,只要關乎它們的事,人類都會變得不可理喻。它們分別是:
死亡
勞累
對未來的無知
進一步翻譯一下,這三個其實就是:對註定要死的命運的不滿、渴望富有和對未來強烈的好奇心。
第一個使很多人想像也許可以找到長生不老之道,即使不能永生,至少也要活上幾個世紀而不是幾十年。
第二個導致了人類對試金石的尋找,夢想能把各種金屬變成金子。
第三個催生了星相學和神學,他們利用了一些自成體系的符號、咒語,並劃分了招魂術、手足相學和佔卜術等。
而金融可以歸為第二個原因,所以才有了金融鍊金術的說法。
作為金融的子集——股票投資,這樣躺在床上就可以賺和賠的事情,人類自然很容易變得不可理喻,特別是在大牛市或大熊市時,基本全靠心理驅使行動,聊個有趣的天講個漂亮的故事就能讓眾人趨之若鶩,追漲殺跌。
所以,自股市誕生起,股市行情常常和基本面背道而馳,股價的波動從來不曾符合過股票的真正價值,股價永遠過高或過低。
只要人們對未來的期望總是在變,從過分樂觀到過分悲觀,從貪婪到恐懼,股價就往往會沿著一條捉摸不定的路線行進。
所以,傑克·施瓦格說,股價在大幅上漲之後可能繼續上漲,重要的不是股價上漲了多少,而是對於未來包含了多少預期。
二、所有投資哲學的源起——道氏理論
1889年,《華爾街日報》的成立,標誌著美國證券市場開始步入股票交易時代。
其實許多事情都有類似的發展軌跡,當關注和投入的人多了,特別是金錢聚集,並且市場化程度高,草根都能介入,那麼相關的媒體總會敏感地紛紛成立。
道理也不難理解,新事物被接受,第一步總是要先洗腦,同時,人多競爭激烈,媒體絕對是最好的宣傳推廣平臺。
在此之前,自1792年5月17日梧桐樹協議標誌紐約證券交易所誕生,近100年間,美國股市就是為有錢人提供的投機賭博場地。少數人或公司操縱著股市,大人物在其中呼風喚雨,大發橫財。
話說,坤鵬論在讀《華爾街史》中這部分內容時,心情那是相當的跌宕起伏,感覺那就不是股市,根本就是一個煙霧繚繞、烏煙瘴氣、人聲鼎沸的大賭場。
1900年到1902年,查爾斯·道開始在《華爾街日報》發表大量關於股票投資的文章,闡述與眾不同的投資思想,表達他對股市走勢的觀點。
現在回頭看,查爾斯·道應該是投資哲學的鼻祖,不管是技術派,還是價值投資派,都要感謝他的偉大貢獻,正是他將股票買賣從賭博拉到了投資領域。
也正是他,讓股票投資從簡單意義上的買賣脫胎升華,成為高大上的投資,坤鵬論認為,後世所有投資大師,都應該感恩查爾斯·道,沒有他,可能大家也只能被視為買賣股票的人。
不過,查爾斯·道生前沒少表示,自己的「理論」不是一個預測股市的工具,甚至從來沒提過「理論」二字。
1902年,他的朋友S·A·納爾遜在勸說其寫書未果的情況下,將在《華爾街日報》上查爾斯·道關於股票的所有論述搜集起來,整合出版了一本名為《股票投機的基礎知識》的書,該書首次提到了道氏理論。
之後,查爾斯·道的助手漢密爾頓對道氏理論進行了整理、歸納和分類,1922年將其發表在一本叫做《股票市場晴雨表》的書中,正式讓道氏理論具備了較詳細的內容,以及較完善的結構,該書很快成為暢銷書,成為那個時代股票投資的指路明燈,是最先進的投資方法,並被人們用來預測股票價格走勢。
羅伯特·雷亞是漢密爾頓與道氏的崇拜者,他從1922年開始到1939年去世為止,一直在病榻上堅強地工作,他利用兩人的理論預測股票價格,並有了相當不錯的收穫。
他自己這樣寫道:「也許是由於道氏理論,或是純屬幸運,我在1921年適時地買進了一些股票,而在1929年,股市的最後上衝猛漲之時,我沒有持有任何股票。並且,還是由於道氏理論或幸運,我在股市崩盤之後兩年裡,持有少量比例的放空倉位,所以,我的研究得到了回報。」
雷亞對於「道氏理論」的貢獻極多,他納入了成交量的觀念,使價格預測又增加一項根據。
1932年,由雷亞所寫、《巴倫周刊》發行的《道氏理論》一書正式面世,也是隨著該書的出版,道氏理論開始被廣為流傳,成為技術派的開山力作。
道氏理論其實可以歸類到心理法,它所揭示的股市波動,包括浪潮、波浪及漣漪、支撐位和阻力位、市場價格運動的三種形式,背後就是人心的潮起潮落。
三、價值投資的思想開始閃閃發光
1924年,一位名叫埃德加·史密斯的商人出版了著名的《用普通股進行長期投資》一書,他提出了「 股票是長期投資的最好工具」的驚人結論以及「股票價值決定於其未來收益」的重要思想。
「我們發現普通股股票有一種活躍的力量,它始終趨向於增加投資本金的價值,除非我們不幸在股票達到頂點時投資,我們投入股票的平均市場價值長期低於投入本金的情況是比較少見的。即使遇到這種極端不幸的情況,它的改善也只是個時間問題。」
史密斯接著分析道,普通股的價值具有與日俱增的變化趨勢,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普通股的收益率(指市盈率的倒數)高於股息支付額,這種留存收益的再投資會產生複利效應,長期而言,必然穩定地增加股票價值。
他糾正了當時大部分投資者由於股票的波動性,而對股票投資安全性形成的誤解,首次指出了當投資時間足夠長時,股票實際上也是很好的投資工具。
史密斯第一次強調公司未來利潤增長的潛力對股票價格的影響,建議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股票每股收益變化的趨勢上面,未來的機會比過去既成事實更重要,好的普通股是那些收益呈上升趨勢的普通股,投資的要點是本金增值而不是股息收益,公司現在的贏利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將來的盈利能力。
史密斯的觀點很快被投資者所接受,並被稱為普通股投資的「新紀元」理論,成為推動1925年~1929年美國股票市場大牛市的基礎理論。
而他順水推舟地開了一家共同基金公司,並且還受到了鼎鼎大名的凱恩斯的青睞,邀請他加入了英國皇家經濟學會。
但這多少讓坤鵬論產生了疑問,他到底是因為想成立基金才寫的書,還是由於書暢銷起意才成立的基金呢?
畢竟,基金公司最希望的就是用戶一直將錢放在它那裡不收回去。
但是,1929年直到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崩潰後,人們再也不相信史密斯的長期持有投資策略了,因為在現實中即使長期持有也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少獲利。
沃倫·巴菲特算是史密斯的粉絲。
1999年太陽穀年會上,他就舉著史密斯的《用普通股進行長期投資》一書向大家示意:
「它對1929年狂躁的股市進行了非常紮實的分析,充滿了智慧。這本書證明了,股票收益總是高於債券。史密斯發現了五個原因,但其中最新穎的一個是,公司可以保留盈利的一部分,然後以同樣的回報率進行再投資,這就是利潤再投資——1924年的創新理念。」
四、格雷厄姆痛定思痛後的《證券分析》
在1929年~1932年的股災中,班傑明·格雷厄姆可謂損失慘重,甚至產生過輕生的念頭,之後不得不靠教書、寫作和審計為生。
在此期間,他開始不斷反思,甚至給《福布斯》雜誌寫文章討論《美國經濟真的這麼糟糕嗎?》,參加各種各樣的經濟研討團體,並開始著手和戴維·多德合作寫《證券分析》一書。
1934年,被後世譽為「華爾街聖經」的《證券分析》一書出版,此書為格雷厄姆徹底奠定了價值投資之父稱號,之後無人能夠超越。
其實,格雷厄姆寫完這本書時,連他本人也沒有真正對書中所提理論有過充分實踐,這本被價值投資者奉為經典的書更像他在大股災投資失敗後的痛苦反思,而不是成功投資之後的總結。
但也正是痛定思痛才是最真的領悟,所以該書才一直能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證券分析》出版後,並沒有受到人們的追捧,起碼在1934年~1935年,沒有多少人相信價值投資。
格雷厄姆在書中首次提出了安全邊際及如何計算股票價值,他的證券分析和評估方法建立了華爾街關於股票價值評估的「概率信念」,是西方股票投資思想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
他的安全邊際理念絕對屬於大道至簡:投資股票兩個原則,第一,不能虧錢。第二,記住第一條。
格雷厄姆給出的股票價值的公式同樣並不複雜:
價值=當前(正常)利潤×(8.5+兩倍預期的年增長率)
(註:這個增長率應該是對下一個7~10年的預測)
因為《證券分析》一書比較專業,相當於教材,聰明的格雷厄姆後來又將其通俗化,寫了本《聰明的投資者》,其中有一句深刻至骨髓的名言:
「牛市是普通投資者虧損的主要原因。」
《財富》雜誌曾這樣評價道:「假如你一生只讀一本關於投資的論著,無疑就是這本《聰明的投資者》。」
五、股價博弈的就是誰是最後的大傻瓜
1.凱恩斯的空中樓閣理論
1936年,在1929年股災中賠得挺慘的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這本書成就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更讓許多被經濟搞得焦頭爛額的政府們如獲至寶,在某種意義上講,凱恩斯給了它們膽大妄為、隨意向經濟伸出自己看得見之手的理論依據。
在該書中,凱恩斯用了整整一個章節來講自己的股票投資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影響至今的空中樓閣理論,又稱為選美理論、博傻理論或最大笨蛋理論。
該理論偏重的是股票的心理價值。
在凱恩斯看來,職業投資者並不喜歡把全部精力花在估計「內在價值」上,他們更樂於估計大眾投資者未來的行為模式,把他們賺錢的希望建成空中樓閣。
成功的投資者能夠估計哪些股票最可能被大眾用來建造他們的空中樓閣,然後搶先購買這些股票。
凱恩斯認為,價值投資的基本面分析工作量極大,其演算結果——內在價值的價值也值得懷疑。
凱恩斯不僅說了,還將所宣講的投資理論付諸於實踐,並獲利頗豐。
他用了一個通俗的例子講解他的投資理論:
其心理分析法就好比媒體的「選美比賽」,遊戲規則是:參與者必須從100張照片中選中6張最漂亮的面孔,而誰的選擇最符合大眾的普遍選擇,誰就贏得獎金。
聰明的選手會注意到,要想贏,自己的審美標準無關緊要,最佳的選擇是迎合其他選手也喜歡的面孔。
其他選手當然也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們的最佳策略也不是選自己認為最漂亮的面孔,也是不其他某個投票人所傾向的選擇,而是估計大家互相估計的結果會是什麼。
回到股票,投資者之所以願意為一項投資付出一定的價格,是因為他期望有人能以更高的價格購買該項投資。
換句話說,股票本身的價格因其自身的預期而提高,新的買方總是期望有人以更高的價格購買其投資,如此循環下去。
這個世界總在不斷地產生一些容易上當受騙的人,他們以高出你買入價的價格買進股票,只要有人肯買,任何成交價都不算高,原因完全是大眾心理使然。
而投資者的明智之舉就是抓住機會,搶先出擊,所以有人把此理論稱作「博傻原理」或「最大笨蛋理論」。
只要你發現有人會用5倍價格買進你以真實價格3倍價錢買入的任何股票,那麼現在你以3倍於真實價格的價位購進相應股票,就是完全正確的。
這個理論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傻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最後一個傻子。
看到這裡,是不是想到索羅斯的那句名言了?
「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要獲得財富,做法就是認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後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
2.凱恩斯少為人知的價值投資理念
不過,更多人關注到了凱恩斯對於投機的講述,而忽視了他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還講了價值投資的理念,甚至這才是他成為最會賺錢的經濟學家的關鍵所在。
1934年8月15日,凱恩斯給他擔任董事的普魯文希爾保險公司的另一位董事F·C·斯各特寫了一封信,其中有這樣一段話來闡述他價值投資的思想:
「隨著從事投資的年限增長,我越來越堅信,正確的投資方法是將大筆資金投入到一個自己認為非常了解、管理人員也完全值得信任的企業中。而投資人將資金分散投資到大量自己幾乎一無所知並且沒有任何理由予以特別信任的企業中,認為據此可以限制風險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當然,遵循這個原則也不能走極端。在實際操作中,根據我的經驗,往往取決於特定時期自己的感覺,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絕對是有限的。因此,我個人認為,在任何給定的期限裡,我完全有把握進行投資的企業數量,很少會超過兩三家以上。」
凱恩斯有句名言:一隻好股票勝過十隻爛股票。
所以,在凱恩斯的股票投資操作中,他不僅靠「選美」投機,也搜尋被低估的股票,買進大量股份並傾向於長期持有這些股份。
3.後世的追隨者
和凱恩斯幾乎同時代的投機大師傑西·利弗莫爾一樣認同人性在股市的決定性作用,他曾說過:「一盎司的情緒,足以抵過一磅的事實。」
無論是金融界還是學術界,凱恩斯的空中樓閣理論都有大量追隨者,比如:行為金融學的大佬羅伯特·希勒,在其最暢銷的《非理性繁榮》一書中,希勒認為,20世紀90年代後期對於網絡股和高科技股的狂熱,只能從大眾心理的角度加以解釋。
21世紀初,強調群體心理的股市行為理論已走進大學,在發達國家的一流經濟學系和商學院中受到青睞,並被命名為行為金融學。
奧斯卡·摩根斯坦則是這一理論的領銜倡導者。
1970年,他和同事克利福·格蘭治合著了《股市價格預測》,在書中明確指出,探尋股票的內在價值無異於水中撈月,在交換經濟中,任何資產的價值都取決於真實或預期的具體交易。
摩根斯坦曾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下這樣一條拉丁語格言,他認為這也是每位投資者應該遵循的原則:
價值完全取決於別人願意支付的價格。
有德國股神之稱的安德烈·科斯託拉尼也是空中樓閣理論的忠實擁躉,他有句名言叫:「心理學造就90%的行情。」
科斯託拉相當尼篤定地表示,影響股價(特別是短期走勢)起伏的原因,主要並非受制經濟發展的影響,而是受制於投資者對消息的反應及心理因素,好消息未必一定令股價上升,大眾對消息的反應才是影響股價的主要因素。
這位股神把資金流通量與股票之間的關係、樂觀或悲觀的心理因素這二點,簡明扼要地列出一個公式:
T(趨勢)=G(資金)+P(心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