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會因一時衝動或一些小事,就會對孩子大聲責罵。但是我們應該要明白:生活的重擔和壓力,和孩子無關。自己的情緒和脾氣,不應該遷怒於孩子。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曾做過一個「靜止臉實驗」,就能說明,孩子在面對母親無端不良情緒時的心理變化。
實驗剛開始,他讓母親與孩子正常互動,孩子很開心。
接著,開始靜止臉實驗,母親突然面無表情。孩子也發現不對勁了,於是想盡一切辦法來引起母親的注意。
但是母親仍然面無表情,孩子開始陷入焦慮、不安,甚至哭鬧。
根據實驗數據,在母親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孩子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有可能死亡。
由此可見,父母的無端不良情緒,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幾乎是不可逆轉的。
你知道「魔鬼的聲音」是一種什麼樣的聲音嗎?
一個小女孩一個人呆在墓地的場景,這不是恐怖故事,但的確是一個人的恐怖童年。被媽媽打到寧願呆在墓地也不敢回家,這是陳喬恩的童年故事。
在偶像劇女王陳喬恩的世界裡,「魔鬼的聲音」那就是媽媽的腳步聲。一聽到媽媽的腳步聲,就知道她要來揍我了,完蛋她又要來掐我了,因為的媽媽真的很愛揍我。
當在《旋風孝子》中看到陳喬恩和陳媽媽的相處方式時,典型的「中國式教育」、「棍棒教育」。其實,「棍棒出孝子」這樣的說法早就不成立了,但卻還有一部分人仍然生活在這樣的童年陰影下。
節目中,即使陳喬恩事業有成,但是對母親這個角色還是心存恐懼。
兩個人端坐在沙發上,各幹各的事情,毫無交流、互不打擾,冷靜得不像是一家人。
在節目採訪過程中,她會突然回頭看看母親在不在。這個舉動看似好笑,實則讓人心疼。
陳喬恩曾多次在節目中自曝母親給自己留下的童年陰影,母親的嚴肅、母親的打罵和那份無處安放的期待,總是讓陳喬恩感到恐懼和緊張,一言不合就動手更是讓陳喬恩對母親這個角色有著過分的不安和惶恐。
據陳喬恩回憶,媽媽的「棍棒教育」給她造成了巨大的童年陰影。
在《非常靜距離》的訪談中,她曾坦言:
「從小我就沒有安全感,總是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一開口她就會罵我。」
「她只有要求一個,就是乖乖上學還有考試要考得好,我如果考不好,我真的寧願去鬼屋,我也不想回家,我就是覺得好可怕,我就會害怕媽媽。」
顯然,陳喬恩的媽媽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已經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媽媽的不良情緒,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從小就植入了陳喬恩的心裡,即使如今的她已經十分優秀了,但這種埋在心底的自卑感總會不時的冒出來,傷害她。
曾多次被曝耍大牌、擺臭臉,而她自己也承認自己不善交友,性格有些孤僻。
然而成名之前的陳喬恩更令人心疼。
高中畢業的陳喬恩隻身來到臺北,貧窮的她飽受物質匱乏的困擾。而事業也沒有什麼進展,身上的錢也要枯竭,沒錢吃飯,沒地方住的陳喬恩,卻不願意和母親說說自己的情況,也許是怕母親擔心,但更多的是害怕母親的責罵。
難以想像一個遇到困難時,都無法向母親求助的孩子是有多無助,多孤獨。
胡適在《我的母親》中說過:
「世間最可厭惡的事情,莫過於一張生氣的臉。」
把一個溫暖的家變成鬼屋,一張捉摸不定、動不動就愛生氣的臉,足矣。
其實,「棍棒教育」不僅僅是出現在陳喬恩家,而是那個年代很多家庭都奉行這樣的教育方式。在大人的眼裡,好聲好氣地溝通是無法有震懾作用,只有嚴厲的批評和指責,才會讓孩子長記性。
父母總是一廂情願地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即使孩子現在不懂,長大後他一定會明白我們的良苦用心。可事實上,傷害一旦造成就無法逆轉,這也許很成為孩子一輩子的傷害,長大後也許也會明白父母的用心,但是親子關係中一定會有道隔閡是無法逾越的。
不要以為這是一句莫須有的話,這其實是經常被罵孩子心裡的真實想法。
我朋友家的孩子今年上初中了,小時候的他還是蠻乖巧聽話的,是他媽媽眼中的驕傲。可是到了初中階段,也許是青春使然,也許是學業壓力過大,這孩子的脾氣是越來越大了,總是會犯一些讓媽媽不喜歡的小錯誤。
青春期撞上了「更年期」,就像是火星撞地球,兩個人一碰就炸。
媽媽說你要聽我的話,我不會害你的;孩子說我要自由,我幹嘛要聽你的,我要做自己的主。就這樣,時間久了,積累的怨氣越來越多,總是會在不經意中觸碰對方的底線。
媽媽的叨嘮成了孩子最大的煩惱,每天就像唐僧念經一樣,一遍又一遍。直到有一天,朋友很傷心地告訴我,她的兒子說,我有時候真希望媽媽是一個啞巴,這樣我就沒有那麼煩惱了。
這句話像一根刺一樣插在我朋友的心裡,揮之不去。
情緒是相互感染的,媽媽的焦慮和急躁會不經意地轉嫁給孩子。
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過得幸福快樂,自然就會用過來人的身份教育孩子,以免孩子走彎路。
可是不要忘了我們也是從孩子過來的,當時父母的指導我們也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總是覺得父母在杞人憂天,自己不經歷永遠不知道痛是什麼。
還以孩子自由,把不安的情緒壓抑在心底。曾有研究表明,母親長期情緒焦慮和責備,會在情感上強行中斷和孩子的連結,會讓孩子出現情感障礙,不再自信,甚至有些自卑和自閉傾向。
魯迅先生曾說: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而對於很多家長而言,孩子就是我們身邊的「弱者」。
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二字,當我也為人父母之後,才懂得父母的艱辛,特別理解父母的立場,有時候真的很難。
一面是家庭、一面是工作,家庭、事業要兩頭兼顧,難免會出現心煩意亂,情緒波動。
有時候,我在家裡加班加點的工作時,孩子總會在旁邊搗亂,一會哭、一會餓,真的會讓人情緒崩潰。孩子總是會在我工作的時候,說我對她很冷淡,都不願意去陪她。
聽到這句話時,當時更多的情緒可能是反感,覺得她很煩人,會對著她大聲責罵,然後指責她不懂事,不知道體諒我。可事後,又覺得自己確實沒利用好時間。總是在兩極化的情緒中來回波動。
當我對孩子發火時,眉毛總是很自然地擰在一起,看上去特別嚴厲。而孩子呢?總是戰戰兢兢地看著我,用稚嫩的小手用力地撫平我的眉毛,說著我不喜歡你這樣的表情。
孩子是無辜的,不要把無關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我們的喜怒無常,不僅會讓孩子無法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也會因為此一時彼一時的不同態度,而動搖對父母的信任。
在批評孩子之前,一定要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只有冷靜,才能對孩子的行為有著客觀公正的評判,才更有利於解決矛盾和問題。
人的一生就是從不會到會,從犯錯開始成長和學習,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不要第一時間給予嚴厲的指責和批評,而是要耐心的聽孩子的講解,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不了解事情前因後果,無法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判斷,也容易造成錯誤的判斷,讓孩子受委屈。
情緒溫和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控制情緒。控制好情緒,是人生的修行,也是教育的修行。
我是丸子媽媽,育兒路上與你一路同行,教育好孩子是我們共同的心願。#家庭教育加油站
(本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