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11日消息(記者李欣)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現在正是暑期,由於疫情原因,今年在線教育的「暑期大戰」也異常火爆,在不少培訓機構的宣傳當中,「清華北大名師輔導」成為了一塊金字招牌。但是,清華、北大的學生畢業之後從事培訓教育的真有這麼多嗎?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就一定是名師嗎?家長和學生要如何看待「清北」畢業的「名師「?
記者登錄幾家在線培訓機構的官網看到,「超300人畢業於清華北大」「清華北大名師資源超過20%」等宣傳標語,十分醒目。記者致電客服諮詢清華、北大名師資源,客服表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教師。「師資方面是可以自行選擇的,而且清華、北大的師資咱們這邊也是有的。」
但是記者在官網公布的教師資料裡面發現,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清華、北大畢業的教師數量極少,大部分是其他高校畢業的教師。與「清華北大名師資源超過20%」的宣傳語不符。
根據某教育產業數據研究顯示,近三年,清華、北大畢業生從事教育行業的人數的確在逐年增多,但是大部分畢業生選擇了高等教育事業單位或中初教育事業單位任職,真正選擇入職教培機構或民辦學校的畢業生並不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清華、北大的畢業生的確有人在培訓機構任職,但數量不會像培訓機構宣傳的那樣多。「我認為這個數量不會太多,一些比較好的培訓機構裡會有一些清華和北大的畢業生,一般的培訓機構應該是沒有清華和北大的畢業生在裡面任職的。但現在確實有一部分培訓機構打著自己有很多『名師』的幌子,吸引家長買單,家長一定要核實是不是真實的情況。」儲朝暉提醒。
一位現在就職於某教育培訓機構的清華大學畢業生馮女士在採訪中表示,據她了解,身邊的同學畢業後入職教培機構的確實不多,但能理解名校畢業生選擇從事教育培訓行業,並非「大材小用」。她還表示,名校畢業並不等同於「名師」,強大的學習能力也並不能定義實際授課水平。
「名校」不等於「名師」,即使是「清北」的畢業生,從老師到名師,依然有距離。那麼,教育機構為何還要頻頻運用「清北名師」包裝自己,做為宣傳的噱頭呢?名校畢業生又該在面臨此類職業機會時如何選擇?
不可否認,一些有實力的教育培訓機構一直都希望能夠吸納更多的清華、北大畢業生。例如,前段時間就有機構憑藉兩百萬年薪起步的招聘啟事,得到了眾多網友的關注。
網易有道精品課負責人羅媛表示,不管線上如何營銷,提高教學質量,獲得家長和學生的認可才是關鍵。她說:「沒有更多家長對你的認可,口碑的宣傳獲客會越來越貴,教育產品肯定是以品質和最終的效果為王的。」
也有人認為,清華、北大的畢業生選擇進入教育培訓行業有些「大材小用」。名校畢業生身為「學霸」,可以傳授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技巧,對於提高學生的成績,具有天然的優勢,這也是學生家長和培訓機構追捧的原因。但儲朝暉認為,職業選擇應該儘可能的跟人生目標相一致。他說:「如果你有確定的人生目標,對社會有一番自己的志向,就沒有必要到培訓機構去就業。培訓機構對人的成長發展來說,它只有一個知識的轉換過程,很少能夠通過培訓機構實現育人,所以培訓機構跟一般的學校之間還是存在差異的。至於是不是『大材小用』,這是從社會角度來考慮,也就是你的才能跟你擔當的社會責任之間的關係,每個人有了對社會的認知,才能夠定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