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步,與世界同步
生活中我們常常有這種印象:
說一個孩子聰明,那一定數學好計算快,想想小時候上奧數班的,那絕對都是牛娃學霸!
而學渣則有個共同現象,就是數學都不行,為啥?因為其他科目還能靠混懵猜,數學不行,不會就是不會!
數學啟蒙是早期非常重要的智力啟蒙方式之一,家長有沒有做過啟蒙,做得好不好,孩子智力天差地別。
所以即便是明星家長,也格外重視孩子的數學啟蒙。
明星奶爸林志穎,在小兒子2歲的時候就開始教數學計算。
教科書式育兒的霍思燕,在嗯哼2、3歲時就開始數學思維訓練。
張栢芝兒子上著以數學聞名的新加坡頂級學校,還每天花4小時幫孩子補習數學。
反觀很多普通家長,要麼不重視數學啟蒙,覺得上小學自然會教;要麼讓孩子死記口訣、大量刷題,看上去孩子是能脫口而出一些運算,但其實數學的底層思維並沒有掌握,題目稍有變通就不會了!
數學學習是階梯式的,小學數學是打基礎階段,數感與計算、圖形與空間、邏輯與推理,這些基礎的數學思維沒有建立好,越往後就越難,越到高年級就越吃力。更重要的是,數學一偏科,影響不僅僅是數學成績,還有初高中的物理、化學等,理科不行的孩子,只能被迫選擇文科,可能整個人生都會因此「改寫」……
科學研究表明,8歲前是孩子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效果最明顯!
缺乏邏輯思維能力的孩子,往往在學習上很吃力,即使花很多時間去寫作業、背課文,成績都不見起色。
從長遠來看,邏輯思維能力對孩子的影響非常深遠,不僅學習中需要,工作中也絕對不能缺。
不少家長推薦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可以通過學習編程的手段培養孩子,而有些家長卻對這一方法感到疑惑。小編今天就為部分家長答疑解惑!
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數學家高斯在三年級時候,老師要求從1+2+3開始一直加到100,得出的和是多少?
其他同學都費勁地一個數一個數的加,只有小高斯注意到了這些數可以兩兩配對,相加和為101:
1+100=101
2+99=101
一共有50對,最後的和可以用乘法來做:(50X101)=5050
很多人都拿這個來驗證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殊不知,高斯的上述解題思路充分體現了編程思維中的拆分和模式識別。
那麼有的家長就會問了,鍛鍊思維,學數學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學編程?
數學對思維的鍛鍊毋庸置疑,來看幾個典型的小學數學題:
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數學數學就是關於數的學問,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題目中有數字,通過已知,求解未知,需要調用人類思維中的精華總結——公式&定理,簡單的像九九乘法表,複雜的比如函數的圖像與性質。
很多題目設計的目標就是考查孩子們能否靈活運用所學公式和定理,它們是宇宙終極真理,過一千年也不會過時。未來如果研究複雜問題特別是做科學研究時,邏輯思維會非常有用。
而編程是一門為解決實際問題而生的學科,孩子們需要編寫計算機能搞懂的指令,讓它來幫我們工作,它對思維的訓練更接近日常的思維方式,更加基礎和普遍。
通過編程鍛鍊出來的思維通常是編程思維,編程思維本質上是我們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是邏輯思維的一種,就是利用我們已有的知識和工具,將自身的思路轉化成邏輯運算的步驟,從而完成複雜的任務。
編程思維一般需要經過這麼幾個步驟:
有編程思維的孩子,數學不會太差。以小學口算為例:
它能運用在任何事情上,可能你並沒有意識到,比如記憶電話號碼:
通過這四個步驟,一個複雜的問題先被拆解成一系列好解決的小問題→每一個小問題被單獨檢視、思考,尋找解決方案→聚焦幾個重要節點,忽視小細節,形成解決思路→設計步驟執行→問題解決。
所以,所謂「編程思維」並不是編寫程序的技巧,而是一種高效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經過編程訓練的孩子,還可能養成下面這些優秀的思維習慣。
近幾年很火的人工智慧,本質上就是一種自動化。為了讓自己在繁瑣而重複的任務中解脫出來,有編程思維的小朋友會進行更高層思考和設計,利用工具和腳本讓自己解脫出來,猶如工廠的流水線設計。
抽象就是去掉與計算無關的部分,用規約的方法還原到問題的本質。所謂本質即把初始問題轉換為一個或幾個可以使用計算機描述並解決的問題,進一步講也就是轉換為在算法上可計算的一個或幾個問題。它的本質是利用計算機的能力。
系統思維就是選擇、改善或構建「框架」,以更快速、更全面、更深入地系統思考和表達的思維方式,可以理解為系統就是框架與邏輯的綜合體。它能夠幫助你更有效地理解一個較複雜的系統。
所以說學習編程是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