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就是探尋國家有效治理模式與治理路徑的過程。如何判斷國家治理是否有效?亨廷頓認為,具備強大、有適應力、有內聚力的政治體制是有效國家治理的必要條件。弗朗西斯·福山指出,國家的公共行政能力和國家的職權範圍以及權力的強度可作為衡量當代國家治理的主要標準。發達國家在治理理論的形成與完善、治理實踐的探索與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弊端與不足。
發達國家的主要治理模式
一是以引入市場競爭和明確各方職責為特徵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將政府職能再定位,進而調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具體來說,政府的職能由行政事務的掌控者轉變成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和公共行為的協調者,政府從宏觀層面把握治理方向,而微觀層面管理的具體事務則由非政府部門及社會組織承擔。
二是公共部門與私人機構之間憑契約確保合作的公私合作治理模式。政府以保證公共利益為前提,藉助市場機制挑選合作對象,以法律形式規範合作模式,對私人部門的生產過程進行有效監督,確定獎懲機制,保證合作的可持續開展。奧地利高等教育以契約管理體系取代等級制體系,負責管理教育的政府部門與各高校之間、高校負責人與各院負責人、院系負責人與普通教師籤署契約,這種逐層籤署契約的方式明確了各級單位的職責,以強制約束的形式保證各方按時履約。
三是利用先進網絡信息平臺提高公眾參與度的電子治理模式。電子治理藉助網際網路技術、信息資源供應以及在線業務辦理等形式,為治理主體多元化提供互動協作的平臺,是國家治理變革的重要嘗試。美國紐約市政府藉由網站向公眾開放政府部門的部分數據資源,提出政府和公眾合作治理的理念。
四是以社會組織為代表的多元主體深入參與的社會治理模式。社會治理模式改變了以往「效率第一,兼顧公平」的理念,主張將公眾需要和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反對為了效率而犧牲公平。從公民日常生活需求和切實利益出發,丹麥中央政府將諸如清潔、食品供應等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大部分服務交給市場化組織和私營部門承擔。
五是整合治理主體、層級與功能的整體治理模式。整體治理是將不同層級的治理主體和治理資源進行最大限度的整合。全球化時代傳統的地理邊界被打破、跨國問題增多、公共議題愈加複雜,客觀要求各國政府之間、政府各部門之間、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聯合起來實行整體治理。
發達國家的治理經驗
發達國家的治理歷經多年的實踐探索,從崇尚自由的市場力量到強調政府調控,再到市場與政府並重,進而重視社會組織發揮作用,為致力於實現高效治理的國家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經驗。
第一,不斷調整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係。西方治理理論指出,應當明晰市場與政府的職責權限,力求維持市場機制與政府干預的平衡點。市場的作用主要是優化配置資源、降低交易成本、通過競爭優勝劣汰。而政府則要為市場的正常運行保駕護航,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與服務,制定相關的法律規定保障經濟活動有序進行。全球化與國內環境的變化使得社會問題複雜化,政府與社會的關係備受關注,社會組織在國家治理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保持國家管理權力與社會組織、公民權利之間的平衡是西方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在三者易發生衝突的領域,實現自上而下的政府權力與自下而上的社會、民眾意願互動協調,進而促進社會組織與公民個人參與到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
第二,多元主體協作治理。西方治理理論否認政府是國家管理的唯一中心,認為政府職能的主體不具有專屬性和排他性,政府強行擴大職權範圍不僅容易導致濫用職權的嫌疑,還因效率低下不能滿足公眾社會需求而造成社會的不滿。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公民共同承擔社會公共管理責任,非政府部門、民營部門都可以提供公共服務,彌補政府不能或者不便於承擔的部分治理職責。
第三,國內不同層級的政府職權劃分明確。西方國家治理理念反對權力過度集中於中央政府,主張將權力適度下放給地方政府,鼓勵地方政府及民眾更多地參與到治理活動中來,政府則從不應該或不方便幹預的領域退出。職權劃分明確可以有效避免各級政府在面對問題時相互推諉,也可以防止國家面對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種問題時缺乏靈活性。
第四,治理過程兼顧效率與公平,治理行為依法有序進行。無論在全球治理還是國家治理中,隨著治理進程的深入,可能產生富國與窮國、國內不同地區貧富差距拉大,通過開展一系列援助活動及政策傾斜可以實現治理進程的相對平衡。一味強調治理高效可能導致治理進程發展不平衡,而只注重治理的公平則可能造成進展緩慢,兼顧兩者可以保證這一進程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法治是保障治理公平的有效舉措。
第五,在繼承現有制度的基礎上追求治理方式的創新與現代化。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既有秩序的基礎上進行改革或創新。也就是說,制度存在「路徑依賴」,在過去制度環境中做出的政策選擇影響此後的政策結果,選定某種政策後,從該政策中所獲得的利益收益超過改變它的成本,導致政策改變的難度加大。發達國家以實現善治為目標推進位度改革的同時,亦依賴於該國先前擁有的制度模式。因此,路徑依賴要求在繼承現有合理制度的基礎上革新,漸進式變革比激進式改革更有利於實現國家善治。
發達國家的治理困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內事務與國際事務的界限日益模糊、公共部門與私有部門合作漸增、政府與市場的管轄範圍重疊,一些在傳統國家治理體系中不曾出現或不能解決的治理難題紛紛顯現。西方國家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國家治理體系,也因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社會矛盾突出、政治體制失信而廣受質疑。發達國家迫切需要改革,建立有效且負責的治理體系是改革的關鍵。明確政府權限範圍、調整政府與市場關係則是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步驟。以美國為例,歐巴馬執政時期強調政府的幹預作用,而川普上任後,主張減少政府干預,將減稅作為政策改革的核心內容。縱觀近年來發達國家的治理進程,均是不斷在維護自由競爭與政府適度幹預之間找平衡。
全球性金融危機與歐債危機對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的國內經濟造成嚴重影響,西方國家治理陷入困境。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也遭受質疑,隨之而來的國內治理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福山指出,全球金融危機結束後,西方國家一直未能建立起恰當的監管體系,手握巨大資本且組織嚴密的利益集團控制了政治制度,導致民眾對政府的信任下降,缺乏支持的政府其權限隨之縮小,國家治理陷入惡性循環。逆全球化、民粹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一系列挑戰,考驗著西方乃至世界各國的治理能力,國家治理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