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公共治理理論體系的構建及對我國的啟示

2020-12-22 中國社會科學網
西方公共治理理論體系的構建及對我國的啟示

2017年04月24日 10:41 來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作者:韓兆柱 翟文康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韓兆柱(1965-),燕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管理學博士,燕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論與實踐,河北 秦皇島 066004;翟文康,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內容提要:西方公共治理的五大前沿理論有共性也有差異,這種差異性並非是對立之存在,而是互補之存在。新公共服務理論在理念層面上,突出服務理念;網絡(化)治理理論在治理結構方面,強調網絡結構;整體性治理理論在治理方式方面,提倡整合或合作的治理方式;數字治理理論在治理工具方面,主張大數據技術或智能化治理;公共價值管理理論在治理目標或使命方面,認為創造公共價值將是未來的方向。因此,我們應將治理的理念、結構、方式、工具、使命等層面的優勢整合起來,構建西方公共治理理論體系,發揮出整體優勢,理論群優勢。這一理論體系的構建既能反觀我國當前的治理背景、設計出合理的治理方案,又能在理念、結構、機制、工具、目標層面啟發我國國家治理體系構建。

  Five frontier theories of the western public governance have commonness and differences; the differences are not the opposite of existence,but the existence of complement.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on the surface of the concept,highlights the service concept; Network governance theory,in terms of governance structure,emphasizes the network structure; Holistic governance theory,in terms of governance,promotes integration or cooperation governance; Digital governance theory,in terms of governance tools,claims data technology or intelligent of management; Public value management theory,in terms of governance goal or mission,thinks creating public value will be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Therefore,we should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governance,structure,methods,tools,and mission to build the west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system,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whole and the theory group.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theory system not only reflects China's current management background and designs a reasonable management plan,but also inspir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 in our country in the concept,structure,mechanism,tools and goal levels.

  關 鍵 詞:公共治理/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理論體系  public governance/western public governance frontier theory/theory system

  標題注釋: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京津冀生態治理中的府際關係研究:基於整體性治理的分析框架」(16BZZ076)

  一、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的產生與變革

  歷史是按照時間脈絡發展的,具有繼承性,公共行政學理論也是如此,它的演進就是一部承上啟下的變革史。就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論而言,它們的產生有其特殊的背景,每個理論也有一個變革過程。

  (一)西方公共治理理論產生的背景

  1.社會轉型背景:全球化、後工業化

  社會的轉型意味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和治理方案的轉變,新型社會形態的到來需要一種新型的治理方案,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的產生正是在這種社會轉型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關於社會形態及其變遷,丹尼爾·貝爾提出了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三種形態,而筆者認為,目前我們正處於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變遷的時代,即處於一種後工業化進程中。從管理方式上來看,是從統治向管理再向治理的轉變過程,「導致人類政治生活從統治走向治理的因素無疑是多種多樣的,經濟全球化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因此,從社會轉型的角度觀察,構成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興起的背景正是全球化與後工業化。全球化、後工業化導致了我們的社會多種元素的變化,對社會治理方案的創新帶來了挑戰、提出了新要求。風險社會的來臨是一種挑戰,它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係都處於風險之中,生態問題、自然災害的頻發的原因中人為因素增多,導致人類所生活的自然帶來了風險;傳統的控制、管制模式壓抑人性,人與人的關係複雜化,利益多元化,聯繫緊密化導致人類之間的關係敏感化,風險因子增加。這種挑戰告訴我們,一種新型的治理理念必然呼之欲出,即服務的理念。服務導向的社會治理方案能夠重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降低這種風險。從理論形態上看,標誌著開放、複雜理論的到來,正如埃德加·莫蘭講到,「對人類的一個封閉的、片段的和簡化的理論的喪鐘敲響了,而一個開放的、多方面的和複雜的理論時代開始了」[2],由此可見,單一、封閉的理論已經不適應這個社會,傳統公共行政理論、新公共行政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只能在過去屬於它們的那個時代起作用,社會轉型呼籲多元的、複雜的理論,即社會治理理論體系的構建是趨勢。總之,在全球化、後工業化進程中,社會在轉型,社會元素在變遷,是從單一到多元、簡單到複雜、穩定到不確定性、秩序到無序、可預測性到不可預測性的變化,這種轉變催生著新的社會治理方案的建構,所激蕩出來的是服務理念和公共治理理論體系的構建。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孫志香)

相關焦點

  •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的本土化研究
    理論的中國化與應用化是以我國實際為出發點,本土化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因為「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 構建多中心的公共管理理論體系
    [關鍵詞]:多中心;公共管理;理論體系  一、走出身份危機需要構建系統的理論體系儘管行政學恢復重建[②]已有36年了,但是中國的公共管理學還沒有形成自洽的理論體系,「身份認同困境」和「身份危機」一直糾纏於左右,成了描述中國公共管理的共識性話語[③]。典型表現就是人們對公共管理的內容、價值、主體、客體、方法和技術等方面還缺乏共識。
  • 國家治理現代化場景下協同治理理論框架的構建
    : 作者簡介:   〔摘要〕不同於西方語境下的協同治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場景下的協同治理行為具有內在特色,是治理體系上下、左右、內外各類主體協同的治理活動。在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場景下構建協同治理理論框架,有利於豐富和發展協同治理理論,形成具有中國風格的本土化協同治理理論。  一、 問題的提出:協同治理研究缺乏清晰一致的理論框架  如何實現協同治理,協同治理實現的理論框架是怎樣的,這是協同治理理論研究的關鍵問題。
  • 整體性治理理論與實踐啟示
    發端於英國的整體性治理理論 和 以 澳 大 利亞、紐西蘭為代表的整體政府建設實踐,對於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一定借鑑意義。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要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實踐,也要吸收人類文明一切有益成果。
  • 西方發達國家治理體系建構內涵及特徵
    發達國家在治理理論的形成與完善、治理實踐的探索與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弊端與不足。  發達國家的主要治理模式  一是以引入市場競爭和明確各方職責為特徵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西方治理理論指出,應當明晰市場與政府的職責權限,力求維持市場機制與政府干預的平衡點。市場的作用主要是優化配置資源、降低交易成本、通過競爭優勝劣汰。而政府則要為市場的正常運行保駕護航,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與服務,制定相關的法律規定保障經濟活動有序進行。全球化與國內環境的變化使得社會問題複雜化,政府與社會的關係備受關注,社會組織在國家治理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加快構建公共衛生法律法規體系
    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離不開法治的有力支撐,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高效的公共衛生法律法規體系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迫切需要。其內容涉及突發事件衛生應急和傳染病防控、慢性病和職業病防治、重點人群保健、院前急救和精神衛生等多個領域;其表現形式除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外,還有國務院及其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規範性文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技術規範以及我國參加的國際公共衛生公約等。長期以來,公共衛生法學處於法學和醫學兩大學科的邊緣領域,理論研究比較薄弱,很多方面還有待形成共識。
  • 每日一題——公共選擇理論對我國政府改革的啟示
    【概念】公共選擇學派的制度理論是在觀察西方政治現象的基礎上產生的,是西方特定社會環境的產物,強調通過採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政府——政治行為與過程。但由於國情不同、政府性質各異,中國政府改革不能完全照搬公共選擇學派的制度理念。不過,這不排除可以吸收它的一些有益經驗,特別是一些成熟的、經實踐檢驗了的制度安排。
  • 《資本論》對我國構建金融體系的啟示
    危機後,西方國家普遍加強了政府干預和金融監管,私營和金融機構的行為受到限制,貧富差距擴大的態勢有所遏制。  表面上看,本輪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產生於金融體系,但這只不過換了一個表象,危機的本質仍然是資本的貪婪及其導致的自由泛濫、資產泡沫和貧富懸殊。一是經濟結構的變化更有利於資本追逐並佔有剩餘價值,加大了貧富差距。
  • 美國大學治理理論的演進對建設和諧校園的啟示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博士後 郭卉  大學擔負著創新知識、傳承文明、傳播文化的重任,構建和諧校園對於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和諧校園的本質是什麼,建設和諧校園的關鍵何在,從美國大學治理理論的演進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 現代社會治理體系的五種基本構成
    【 關鍵詞 】社會治理;社會治理體系;基本構成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於全面、深刻與激烈的轉型階段,舊有體制、文化、意識形態的慣性衝擊,現代西方治理潮流湧入碰撞,現實社會強烈的內在發展動力所產生的急迫衝動,使得思想理論的基礎與瞬息萬變的社會實踐存在著步伐脫節,為我國現代社會治理實踐帶來嚴峻的挑戰。
  • 公共管理理論對稅收管理的啟示
    目前,我國稅收管理正在經歷著從經驗型管理向科學化管理的轉軌過程,而公共管理理論的兩種範式———公共行政與新公共管理,對這種轉變無疑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一、公共行政範式對稅收管理實踐的啟示  19世紀末20世紀初,公共行政範式在私人部門和市民社會普遍追求效率的工業化背景下誕生了。其主要有4個基本特徵:  ——行政活動的科學化。找出能夠指導管理活動的科學原則;依據科學原則制定行動指南;行動指南改進組織效率。  ——效率成為一種價值觀。
  • 構建有效的海洋垃圾治理體系
    近年來,隨著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活動的日趨頻繁,海洋垃圾肆意蔓延,我國近岸海域汙染嚴重。海洋垃圾對於我國的海洋景觀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容易產生視覺汙染。在海洋旅遊已經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的今天,受到汙染的海洋景觀會對旅遊業的發展造成重大影響。第二、嚴重破壞海洋生態。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但隨著海洋垃圾等海洋汙染的加劇,原有的海洋生態平衡面臨著被打破的危險。
  • 高校應對新冠肺炎危機的內部治理體系建構研究:基於協同理論的視角
    因此,此次公共衛生危機事件也是對我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次嚴峻考驗。高校需要進一步重視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應對危機中的重要作用,在協同學理論視角下從制度保障、平臺建設、資源保障、因時制宜等方面不斷提升和優化內部治理體系,提升內部治理能力。
  • 【語言研究】黃文紅:外語學習文化概念及對中國特色外語教學理論構建的啟示
    在分析了該概念提出的背景、內涵及與相關概念的區別的基礎上,本文指出該概念從兩個方面凸顯了構建中國特色外語教學理論的必要性:總結中國學習者獨特的對外語學習的認識和引導教師選擇與中國文化情境相匹配的教學方法。最後探討了其對理論構建的三點啟示:將中國外語學習文化視為重要資源,認真總結我國外語教學的優秀傳統和科學對待國外理論。
  • 治理理論研究為治理現代化提供學理支撐
    作者: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任 勇  內容提要: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政治學學者基於我國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結合中國語境和實踐對治理理論進行多樣化闡述,逐步形成立足本土、借鑑國外的中國治理理論
  • 清華大學梁萬年:公共衛生體系要與社會治理體系有效協同聯動
    11月26日,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體改司原司長梁萬年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如此評價此次新冠疫情中中國公共衛生系統發揮的作用。他進一步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非典防控相比,整個社會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 專家觀點|王學軍:我國政府績效管理的治理轉型
    【摘要】:政府績效管理是我國政府管理的基礎制度之一。近年來,治理和新公共治理逐步成為網絡治理情境下公共管理的基礎範式,並對政府績效管理產生了影響。但是,在實踐上,政府績效管理大都集中於實現「提升效率和公民滿意度、降低成本」和「問責和能力提升」目標,而非「推動多主體參與、構建治理體系」,「治理缺位」現象比較突出。
  • 人民日報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學派
    中國共產黨自十八大以來,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伴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的提高,中國日益走近國際舞臺中央,不斷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 新場景與新思考:新發展階段的公共治理前瞻
    「後疫情時代」的來臨,全球大變局與我國發展階段、環境和條件的變化,國家治理以及全球治理呈現的新態勢新場景新方位、面臨的新挑戰新機遇,均向公共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認真研究的重大實踐新課題。新發展階段,必須緊密跟隨公共治理及全球治理實踐的新趨勢與新變化,提出新方案,解決新問題,不斷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 張敏 || 從面向政府到面向社會:​西方公共行政學發展的一個基本分期——兼論公共行政公共性的發現
    與常見的分期不同,本文提出了一個西方公共行政學發展的基本分期。根據公共行政的中心及其轉移,我們把西方公共行政學的發展分為兩大基本時期:面向政府的時期與面向社會的時期。這一分期既是時間上的,大致符合西方公共行政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也是邏輯上的,呈現了西方公共行政學發展的邏輯進程,即伴隨現代行政國家的發展,貯藏在各種行政理論體系或者思想體系之中的知識發展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