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治理現代化場景下協同治理理論框架的構建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國家治理現代化場景下協同治理理論框架的構建

2020年05月22日 08:45 來源:《黨政研究》2020年第3期 作者:賴先進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摘要〕不同於西方語境下的協同治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場景下的協同治理行為具有內在特色,是治理體系上下、左右、內外各類主體協同的治理活動。現有國內外協同治理的理論研究框架主要遵循分類建構思路,具有很強的異質性,缺乏清晰一致的理論框架。國家治理現代化場景,為構建系統性、整體性的協同治理理論框架提供了基礎條件。基於國家治理現代化場景的制度、人、工具或技術等基本要素,構建了協同治理的理論框架:價值目標、制度設計、行為選擇、條件環境,並對協同治理的實現路徑和對策進行了分析和思考。

  〔關鍵詞〕國家治理;場景;協同治理;理論框架

  〔中圖分類號〕D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20)03-0103-08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跨部門協同機制研究」(17CZZ036)

  〔作者簡介〕賴先進,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兼職副研究員,博士後、博士,北京100091。

  21世紀以來,作為治理理論譜系的功能性子體系,協同治理及其相關概念(英文名稱「Collaborative Governance」,國內理論界也稱之為合作治理、協作治理)①也在理論界相繼被提出,正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成為國內外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的時髦熱點。目前,協同治理理論缺乏清晰一致的理論框架,限制了理論的推廣和實踐應用。在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場景下構建協同治理理論框架,有利於豐富和發展協同治理理論,形成具有中國風格的本土化協同治理理論。

  一、 問題的提出:協同治理研究缺乏清晰一致的理論框架

  如何實現協同治理,協同治理實現的理論框架是怎樣的,這是協同治理理論研究的關鍵問題。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對協同治理及相關的理論框架進行了不少研究,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論研究框架。

  (一)國外協同治理理論研究框架與評析

  第一,跨部門協同的理論框架。2006年,明尼蘇達大學約翰· 布賴森·芭芭拉教授等對跨部門協同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跨部門協同合作的框架,包括初始條件、過程、結構、結果和問責等。〔1〕秦長江在跨部門協同框架基礎上修改擴充,提出了協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論框架,包括外部環境、初始條件、資源依賴和共同利益、催化性領導和發起人等。〔2〕跨部門協同理論分析框架較早對協同治理理論框架進行了研究,為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但該理論框架相對籠統、抽象,沒有總結和提煉出影響協同實現的關鍵要素。

  第二,協同治理的SFIC框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克裡斯·安塞爾、艾莉森·加什通過對137個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政策領域的案例進行 「連續近似分析」(successive approximation),得出了理論模型,模型的主要因素有:起始條件、催化領導、制度設計和協同過程。〔3〕田培傑基於SFIC理論模型,構建了協同治理的新分析模型-綜合模型,包括外部環境、協同動因、協同引擎、協同行為、協同後果。〔4〕該理論框架提出了影響協同治理的關鍵要素,但主要分析狹義的政府與社會協同治理,理論框架對分析政府內部協同治理具有局限性。

  第三,協同型公共管理、協同政府的理論框架。錫拉丘茲大學羅斯瑪麗·歐拉瑞教授等研究了協同型公共管理理論(Collaborat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提出了影響協同的因素:背景、協同目標、成員選擇與能力構建、協作者激勵與承諾、協作結構、協作權力、問責、溝通、合法性、信任、信息技術等。〔5〕湯姆·林分析了英國協同政府實踐,提出了協同型政府在英國政府管理實踐中運行的主要類型和維度,包括新的組織類型、新的責任與激勵、新的公共服務提供、新的跨組織工作方式等。〔6〕這兩個理論分析框架主要著眼點是協同行為的影響因素,側重於行為分析,缺少制度分析。

  第四,協同治理體系的整合性框架、執行框架。2012年,亞利桑那大學教授Kirk Emerson、錫拉丘茲大學Tina Nabatchi教授等提出了一個協同治理的整合性框架。〔7〕該理論框架將協同治理相關的概念(跨部門協同、網絡治理等相近的理論)進行了整合,提出了協同治理體系(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Regime),並構建了從協同系統情境、驅動因素到協作行動、影響和適應的過程性理論框架。以色列薩皮爾學院利希·拉哈特等針對協同治理的執行構建了三重視角,認為協同治理在執行中有效的三個重要條件:價值、決策、環境。〔8〕

  綜合國外現有的這些研究,可以發現國外的相關理論研究尚未形成清晰統一的理論框架,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第一,對廣義的協同治理理論框架研究較少,現有不少理論框架是針對政府與社會協同狹義概念的。第二,現有理論研究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包括過程分析、結構分析等),雖然全面分析總結了協同治理的框架,但具有要素不突出的弱點和局限。第三,這些理論框架主要是基於西方的公共治理實踐提煉總結的,對我國的公共治理實踐、協同治理實踐的解釋力有待驗證。

  (二)國內協同治理理論的研究框架與評析

  近年來,國內不少學者也對協同治理及相關理論(合作治理、跨部門協同、整體性治理)的實現框架進行了研究。蔡嵐從長株潭公交一體化案例中構建了地方政府合作治理的框架,包括三個主要因素:政策舞臺、 政治權威和參與網絡。〔9〕王俊敏等基於協同論視角構建跨域水環境的流域政府協同治理分析框架,包括跨域水環境治理的關鍵變量( 序參量) 、績效考核等(控制變量)。〔10〕王清分析政府部門間為何合作,從組織環境、組織資源和組織行為匹配性的角度構建了政績共容體的分析框架。〔11〕範逢春構建了農村公共服務的整體性治理框架,包括治理框架的目標導向、治理過程的持續完整、治理主體的責任整合、治理系統的制度建設、治理平臺的信息共享等。〔12〕徐豔晴等圍繞水環境的跨界特性與協同需求、結構性協同機制、程序性協同機制等三個方面,構建一個跨部門協同的分析框架。〔13〕  在國外協同治理理論啟發下,國內現有研究對協同治理的理論框架進行了本土化的調適性研究,豐富和發展了協同治理理論。但也存在一定局限:現有協同治理理論研究框架具有很強的異質性、多樣性,和國外理論研究一樣,尚未形成清晰一致的理論框架。國內協同治理理論框架研究缺乏整合性,主要的建構路徑是分門別類解釋和分析某個類型的協同治理活動和現象。現有協同治理的理論框架並未放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框架中進行。

作者簡介

姓名:賴先進 工作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相關焦點

  • 協同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為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夯實鄉村振興的基層基礎明確了目標,指明了路徑。  《意見》是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行動指南。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意見》對構建鄉村治理體系提出了具體目標,要求到2020年現代鄉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  中國一直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黨管農村工作是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基本前提。將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治理能力,是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關鍵所在。
  • 治理理論研究為治理現代化提供學理支撐
    隨著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到治理研究中,對我國國家和社會治理的實踐經驗進行提煉,著力建構中國政治學自己的治理理論。治理理論研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為不同領域的治理實踐提供了有力的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
  • 治理現代化呼喚政府治理理論創新
    摘要:在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政府治理創新問題是一個需要及早提上議程研究的問題。政府治理理論的創新取決於對政府治理現代化的理解和認識。政府治理理論的現代化就是要對政府治理現代化進程及其問題進行詮釋和分析,並期待對政府未來的建設提出預見性的學說,充分發揮理論穿透力和解釋力的優勢。
  • 邢暉 郭靜:職業教育協同治理的基礎、框架和路徑
    邢暉 郭靜:職業教育協同治理的基礎、框架和路徑 2018年12月13日 10:51 來源:《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作者:邢暉 郭靜 字號 關鍵詞:職業教育;協同治理;治理體系
  • 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邏輯與過程邏輯——基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思考
    二、理論邏輯:職能轉變—政府治理—國家治理 現代國家治理無疑是一項複雜、系統的工程,其核心在於國家治理體系的構建與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之核心主體的政府無疑發揮著關鍵作用。換言之,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治理方式的變革直接關乎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全面推進,或者說,「政府治理理論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求」。[2]而反映到行政實踐中,兼顧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政府職能轉變,無疑天然地成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和關鍵突破口。這種從「職能轉變」到「政府治理」再到「國家治理」的演繹,層層推進、漸次深入,體現出國家治理現代化場域中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邏輯。
  • ...十九大精神——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中國經驗」主題研習班會
    何秀超書記講話02 案例分享與點評此次主題班會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主題下,以案例分享的形式分別從城鎮基層治理、生態環境治理、脫貧攻堅三個領域講述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中國經驗2020級學術研胡軼凡同學以「協同治理視角下的河長制創新模式——基於安徽省的調研分析」為題,介紹了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頂層設計中國家治理現代化理念的不斷革新,以河長制這一河湖治理創新模式為案例,介紹了協同治理的落地生根過程。政府內部協同、政府與社會協同、政府與市場協同構建起協同治理的體系框架,也為各個領域的治理變革提供了借鑑,顯示了中國一脈相承的治理智慧。
  • 論文精選|姜曉萍: 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
    本文提煉了國家治理視閾下社會治理體制的價值目標,診斷出目前我國社會治理中存在「維穩」訴求大於「維權」訴求,導致社會治理的價值理性迷失;黨政包攬替代多元協同,導致社會治理新格局難以形成;風險控制重於社會建設,導致社會治理的路徑依賴本末倒置;「即興式」舉措多於制度規範,導致社會治理體制的法治保障不足等誤區。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轉換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確立了制度框架,改革開放以來波瀾壯闊的治理改革和舉世矚目的治理成就為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積累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和智識力量。然而,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全面展開,世界範圍內的國家競爭愈演愈烈,國內社會矛盾也複雜多變,國家治理的有效性面臨嚴峻挑戰。
  • 高校統一戰線治理現代化的理論內涵和實踐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因此,統一戰線治理現代化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唯物史觀基礎
    《共產黨宣言》序言中的這段話不僅簡明地概括了一個時代的構成要素,而且對這些要素進行了邏輯構建,形成了「經濟生產——社會結構——政治——精神」的分析鏈條,從理論上說明國家治理應該是經濟生產、社會結構、政治體制(制度)、思想觀念領域的整體性治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推動社會結構日趨合理,在此基礎上引領政治體制和思想觀念朝著更加進步的方向變革。
  • 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數字政府建設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重大部署,明確提出通過「建立健全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強數據有序共享」。數字政府建設由此在國家層面成為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戰略舉措。
  • 辯證認識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區域治理現代化的關係
    原標題:辯證認識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區域治理現代化的關係 今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下一步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按照中央部署,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那麼,如何推進區域(省、自治區、直轄市)治理現代化?如何處理好區域治理現代化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 整體性治理理論與實踐啟示
    發端於英國的整體性治理理論 和 以 澳 大 利亞、紐西蘭為代表的整體政府建設實踐,對於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一定借鑑意義。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要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實踐,也要吸收人類文明一切有益成果。
  • 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系統思維
    原標題: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系統思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既是對過去改革成果的科學總結,也是對未來改革願景的清晰界定。
  • 徐湘林:「國家治理」的理論內涵
    原標題:「國家治理」的理論內涵 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列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之中,這既體現了執政黨創新理論思維的科學精神和開放態度,又標誌著中國政治學理論研究者對於中國政治實踐的學識積累和獨特貢獻。
  •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的總體要求和總體目標
    第一個「堅持」,就是突出強調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科學理論指導,特別是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指導作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推進新的歷史起點、新的歷史方位上的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趨成熟定型,同時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取得前所未有的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制度成果。
  • 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的基本概況!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1、國家治理的探索與發展(1)毛澤東主席的探索和錯誤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進程中,我們黨就不斷思考未來建立什麼樣的國家治理體系問題可以說,改革開放前,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上取得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為我們開闢新路打下了重要基礎、提供了重要啟示,但在國家治理體系上還沒有找到一種完全符合我國實際的模式。
  • 深讀|什麼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現代化,怎樣治理社會主義國家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圍繞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主題,為全黨確立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任務。這一宏偉戰略,一方面的重點在於完善國家制度,另一方面的重點在於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標示出中國未來三十年的發展大勢,描繪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藍圖。
  • 高校應對新冠肺炎危機的內部治理體系建構研究:基於協同理論的視角
    摘 要: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高等教育系統要以更加積極和主動的態度行動起來,最大程度保證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因此,此次公共衛生危機事件也是對我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次嚴峻考驗。
  • 加快推進幹部教育培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加快推進幹部教育培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19-12-26 來源:《中國教育報》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 侯慧君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