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系統思維

2020-12-12 人民網

原標題: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系統思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既是對過去改革成果的科學總結,也是對未來改革願景的清晰界定。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事業,需要各相關主體共同努力,各司其職,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協同推進。只依靠單一力量,既難負其重、難續其力,也會導致整個治理體系的結構性失衡,甚至偏離治理現代化的應有軌道。

三個突出特點

目前,國家治理現代化在快速推進,各個領域都在全面深化改革,呈現出三個突出特點。

強調頂層設計。所謂頂層,就是自上而下,所謂設計,就是統籌謀劃。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改革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經濟社會狀況、國際國內環境、利益主體關係、技術方法手段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既要在心理上接受這些變化,也要在行動上認真分析科學應對。各個領域的改革都需要頂層設計、整體謀劃,以全面評估現狀,系統規劃未來,這既能減少行動的盲目性,克服單兵突進的局限性,更有效地發揮中國制度重大局的優勢。

注重協調。國家治理現代化有多主體參與,在多層次、多領域推進,需要增強各領域、各層次改革的關聯性和各項措施的耦合性。領導小組、黨組、跨部門聯繫會議、多形式的協商民主逐漸成為協調改革過程中不同領域、不同層級、不同部門、不同群體之間關係的制度化方式。這種縱向協調為主、橫向協調為輔的格局,既發揮了黨的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執政作用,也承認了改革主體多樣性這一客觀現實,並為凝聚合力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協調還體現在改革的有序性上,「該中央統一安排的各地不要搶跑,該儘早推進的不要拖延,該試點的不要倉促面上推開,該深入研究後再推進的不要急於求成,該先得到法律授權的不要超前推進」,力爭改革的最大綜合效益。

問題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說,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因此要敢於擔當、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改革方案就要聚焦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對問題進行全面梳理,科學分類,明確改革目標,制訂時間表和路線圖,分解任務,落實責任。更重要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面對這些問題,要增強本領,提高能力,打破思維定式,克服思想利益束縛,齊心協力,幹出成效。

值得深思的現象

「一陣風」。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個長期任務,需要頂層設計。但是一些部門、領導為了顯示重視頂層設計,不論自己處於哪個層級,什麼性質的部門,都要如火如荼地搞規劃、做方案。既不管已經制訂及正在執行的規劃方案,也不管新方案規劃是否符合實際,都想通過一紙文件來體現自己的戰略思維、宏觀考量、長遠眼光。更有甚者,哪怕是日常本職工作,也要方案先行,推敲文字,不僅沒有消除「文山」,反而助長了「文牘主義」。

「一頭熱」。國家治理現代化既是重大的理論命題,也是艱苦的實踐探索。現在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熱在理論探討、輿論宣傳,冷在具體的實踐探索;熱在方案設計,冷在具體實施。這種現象說明了國家治理現代化還沒有形成均衡的參與格局,找到各種力量匯集的交點。過度的熱也容易產生泡沫,理論研究跟風,系統深入不足,輿論宣傳流俗,口號概念濫用。甚至一些與時代發展要求不相符,甚至倒退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也被冠以治理的名義,貼上現代化的標籤。

「一公裡」。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個權力合理配置的過程,但是權力配置必然觸動利益藩籬,出現各種「梗阻」。行政審批權改革最能體現這點。一方面是權力下放的「最先一公裡」。在行政審批權改革過程中,一些部門相互掣肘,你放我不放,先放後不放,看單項很美,看整體很凌亂。另一方面是權力下放中的「最後一公裡」。之所以下放權力,是因為地方政府可以就近就便管理和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企業和市場可以進行自我管理。但是權力下放到最後的環節,往往會產生阻滯,或者是地方由於多輪的機構改革,沒有了明確的承接主體,或者是地方部門條件有效、能力不足,難以行使好下放的權力,或者是上級擔心顧慮延遲下放權力,或者是相關信息的發布不及時、不透明、不普遍。於是出現了行政審批改革中的「放不下」「接不住」的現象。

「一面倒」。民主化和有效性是衡量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準,二者相輔相成,不能偏廢。就各項改革的有效實施而言,制訂規劃方案要遵循科學化、民主化的原則,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地方下級的具體條件,體現差異化原則。但在實踐中,一些規劃方案,為了求速度、趕進度,體現領導意圖,往往減少程序,忽視不同意見。一些規劃方案只強調與上級對接,體現統一性、規範化,忽視了下級的具體要求。規範化、標準化是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特徵,但應是建立在多樣性、多元化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只強調前者,就會削弱制度運行的動力、社會生活的活力。

「相互推」。責任和擔當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最需要的氣質。遇問題退縮,見責任推卸,是無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改革開放以來,反對官僚主義、拖延推卸一直是行政改革的重要主題。現在,推卸責任有了新形式。對於新問題,以沒有制度依據、法律授權來推脫;對於老問題,則用所謂的「流程再造」來細化,分攤到更多部門;對於跨部門問題,以沒有上級協調來迴避。推卸責任必然生成「懶政」「怠政」,既阻礙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深入推進,也嚴重損害了黨和國家的形象,挫傷社會公眾對於改革的美好願景。

重塑社會心理

就當下而言,在繼續完善頂層設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落實過程中,尤其要注重構建與治理現代化相符合的社會心理,為各項制度改革和政策實踐營造健康的社會精神環境,提升治理現代化「硬體」與「軟體」的契合度。

以改革定力克服焦慮感。緊迫感是趕超型現代化國家的基本特徵,中國的緊迫感更為強烈。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須倍加努力,強烈的緊迫感貫穿於各項改革之中。與此同時,中國這樣的巨型社會在短時間內經歷著多重的轉型,人們認識世界和自身的參照系不僅在快速變化,而且也在多樣化,外部說服和自我說服的機制不健全,社會心理缺乏穩定性,浮躁心態日常化。緊迫感與浮躁心態交織在一起,很容易轉變為焦慮感,過於強調速度、規模、物質成就、重大變化等短期內可以看到、直接感受的「硬實力」,而忽視了長遠、堅持、持續等需要耐心才能實現的價值,也容易導致虛假的競爭氣氛。因此,一定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自信心,崇尚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治理精神,營造激發活力和創造力的社會氛圍。

引導社會預期。社會預期是民心所向。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利益成為社會預期塑造的關鍵因素。更為重要的是,利益的內容已經極大豐富,不僅包括經濟收入,還包括健康、環境、流動、發展機會。人們評價預期實現的標準也從縱向歷史尺度向橫向跨國尺度轉變,更加傾向於以個人的發展來衡量社會的進步。因此,國家治理現代化要重視社會預期的變化,並通過制度機制的改革完善,來引導和塑造社會預期,將個人發展的動力匯集為國家發展的合力。

提升社會信任。信任是降低制度運行成本最持久的力量,但信任的培養又是長期的過程。可通過改進執政能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提高制度信任水平,通過合理有效的分權來改進不同治理層級之間的信任關係,通過有效的授權賦能推動國家與社會之間信任關係的現代化轉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是多主體參與的共商共建共享的過程,需為有序參與提供更為通暢的渠道,為自我管理創造更有力的制度環境,尊重主體性,激發主人翁意識,在相互認同中提升社會信任水平。

相關焦點

  • 辯證認識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區域治理現代化的關係
    原標題:辯證認識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區域治理現代化的關係 今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下一步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按照中央部署,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那麼,如何推進區域(省、自治區、直轄市)治理現代化?如何處理好區域治理現代化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轉換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治理轉型深受傳統權力本位的邏輯制約而難以成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治理呈現出由權力本位逐漸向權利本位轉變的趨勢,取得了卓越的治理成效。鑑於時空境遇的新變化,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應對傳統因素和國際局勢的雙重考驗,由此,應以開放系統的視野分析國家治理轉型的核心問題,切實將國家治理的邏輯落定於權利本位。在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首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
  • 人民日報學習連線:怎樣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這一總目標中,大家對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比較熟悉,而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夠了解。那麼,應該怎樣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呢?
  • 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數字政府建設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重大部署,明確提出通過「建立健全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強數據有序共享」。數字政府建設由此在國家層面成為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戰略舉措。
  • 深讀|什麼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現代化,怎樣治理社會主義國家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圍繞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主題,為全黨確立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任務。這一宏偉戰略,一方面的重點在於完善國家制度,另一方面的重點在於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標示出中國未來三十年的發展大勢,描繪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藍圖。
  • 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就要摒棄二元對立思維慣性
    世間事物本身並不是按照我們一廂情願的簡化思維各自分割而孤立存在,它們往往是一個相互關聯的複雜系統,我們思維上的簡化處理,只能從一個側面幫助我們去理解事物,但是為了全面掌握事物本質,我們還需要保持開放的思維,不斷切換思維模式,而不能固化思維模式。
  • 國家治理現代化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
    10月31日剛剛閉幕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出,既是對以往「四個現代化」的提升,又是在全球治理競爭背景下推進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選擇。
  • 發揮制度優勢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已經在新中國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展現出顯著優勢,為黨領導人民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提供了堅強的制度支撐和治理保障。
  • 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文化支撐
    在新時代,為了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我們需要具備攻堅克難的勇氣、奮發向上的鬥志。紅色革命文化飽含著蓬勃的精神動力,能夠在學習紅色精神中有效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在傳承紅色基因中不斷凝聚共識和匯聚力量。當面對國家治理的難題和難關時,它能使人們團結一心、突破阻力、奮勇向前。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創新國家治理的思路方法。
  •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我國是有14億人口的大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複雜,我們黨在這樣一個大國執政,要保證國家統一、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需要秉持法律這個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提高我們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    法治化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的總體要求和總體目標
    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第一次全面總結、系統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制度奧秘和治理奧秘;第一次完整深刻論述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各方面必須堅持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第一次對於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作出了頂層設計、全面部署;
  • 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關鍵詞]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 秦德君: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維度與層級
    原標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維度與層級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命題,並把它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是國家治理上的革命性變革。
  • 論文精選|姜曉萍: 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
    如有需要詳細了解該榜單的讀者,請點擊此處連結。摘要:解析社會治理體制創新與國家治理體系的內在邏輯,明確社會治理體制創新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功能定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國家治理能力,就是運用上述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水平和績效,因為「治理能力反映的是國家治理行為的水平和質量,是對國家治理模式穩定性、 有效性和合法性的直觀度量」。[2]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既包括國家制度體系的現代化也包括制度執行能力的現代化, 國家制度體系的現代化能夠保障制度文明的先進性,堅定製度自信;制度執行能力的現代化能夠保障制度文明的有效性,堅定道路自信。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唯物史觀基礎
    完整掌握這一分析方法,對於認識我國國家治理體現代化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是促進經濟生產的發展    牛先鋒   判斷一個國家治理是否實現了現代化,可以列舉出一大串指標,但是這一切指標背後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國家的經濟生產能力。
  • 習近平: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 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原標題: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保障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國家安全工作是黨治國理政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保障國泰民安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把國家安全貫穿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同經濟社會發展一起謀劃、一起部署,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促進國際安全和世界和平,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保障。
  • 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的基本概況!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1、國家治理的探索與發展(1)毛澤東主席的探索和錯誤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進程中,我們黨就不斷思考未來建立什麼樣的國家治理體系問題2、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
  • 陳一新:「五治」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方式
    原標題:「五治」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方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國家治理現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其中蘊含的國家治理方式現代化的新要求,主要體現為「五治」——政治引領、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強基、智治支撐。
  • 國家治理現代化場景下協同治理理論框架的構建
    國家治理現代化場景下協同治理理論框架的構建 2020年05月22日 08:45 來源:《黨政研究》2020年第3期 作者:賴先進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社科院院長: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絕非資本主義化
    在繼承鄧小平同志戰略思想及對新的歷史方位和歷史任務作出正確判斷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大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個方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制度目標,並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而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