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認識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區域治理現代化的關係

2020-12-15 人民網

原標題:辯證認識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區域治理現代化的關係

今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下一步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按照中央部署,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那麼,如何推進區域(省、自治區、直轄市)治理現代化?如何處理好區域治理現代化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這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提前謀劃的重大戰略問題。

區域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是黨領導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治理國家事務的過程,是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以多元共治激發國家、社會與市場的活力,實現治理目標的過程。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從縱向看,要實現國家治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不同領域的現代化;從橫向看,要實現全國整體和不同區域的全域治理現代化。從哲學基礎上考量,區域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必須在把情況搞清楚的基礎上,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要以全局帶動局部,以局部促進全局,最終實現局部與全局的統一。

從基本國情上看,我國地域遼闊,發展現狀千差萬別、資源優勢不盡相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堅持科學統籌,通盤考慮各方面的情況和進展,兼顧推進的速度、力度和進度。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就論述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要求一方面「必須有全國的統一計劃和統一紀律」;另一方面「必須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有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比只有一個積極性好得多」。推動一部分地區在一些領域率先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創設典型經驗,培樹先進典型,帶動其他地區和其他領域通過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而使全國在所有地區所有領域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

從歷史經驗上看,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我們總能看到國家推動和群眾自發兩種相互交織的力量,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互激蕩,匯聚成巨大發展合力。從革命時期的農村包圍城市,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農村生產關係調整,再到改革開放時期的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都是地方率先探索進而上升為整體經驗的過程,推動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

統籌推進區域治理現代化具有必要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內容提出來的,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目標取向的,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因此,統籌推進區域治理能力現代化既要體現現代社會對國家治理的一般要求,又要與我國區域發展的特殊要求相適應。從實際情況來看,統籌推進區域治理現代化十分必要,這是由不同區域的發展實際所決定的。

從資源優勢和功能定位上看,不同區域由於資源優勢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並展現出不同的發展優勢。在實現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中央結合各個區域的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發展特色、戰略方位等要素,給予地方充分自主權,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各個區域要充分運用好中央的方針政策,結合自身發展實踐,在實現區域治理能力現代化上發力,在服務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使勁,爭取在傳統優勢、特色領域上率先突破。各個區域在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同時,要堅決服從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做到不違背發展規律、不觸犯法律法規、不破壞發展大局。

在服從全局的前提下率先探索區域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僅要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而且要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同時還需要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率先探索區域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路徑,為全面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基礎。

從實現機制上看,各個區域可通過以下幾個機制率先探索區域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是領導機制,要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好黨的領導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和最大優勢。二是試點機制,即國家允許地方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經驗會被吸收到中央制定的政策中,繼而在多個地方試點乃至全國範圍推廣。三是調適機制,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機制,在實踐中調整適合,解決從特殊到一般的關係。四是糾錯機制,國家允許各個區域在探索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出現錯誤,建立容錯糾錯機制,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區分開來」區別對待,及時轉回正軌。

從實現方式上看,各個區域要通過以下不同方式率先進行探索。一是整體推進型,即整體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如中央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使深圳成為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並在2035年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二是區域聯合型,如中央重視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其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著力打造世界一流水準的發展區域;三是單項推進型,如中央在福建、江西、貴州等地設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支持海南成為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河南等農業發達省份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推動這些地區率先在綠色發展、自由貿易、現代農業等方面實現現代化,發揮示範作用,進而帶動全國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

(作者:華小鵬,系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

相關焦點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轉換
    其次,周黎安從行政權分配、經濟激勵和內部控制三個維度揭示了不同層級政府間的關係,同時以「政治錦標賽」模式將同級地方政府關係納入分析視野。研究發現,中國國家能力的強弱由治理事項的成本和風險決定,不同於韋伯意義上的官僚制,而是一種縱向發包和橫向競爭相結合的「行政發包製」,它解釋了國家實施有效治理所呈現出的「集權和分權的高度結合」特徵。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唯物史觀基礎
    完整掌握這一分析方法,對於認識我國國家治理體現代化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是促進經濟生產的發展    牛先鋒   判斷一個國家治理是否實現了現代化,可以列舉出一大串指標,但是這一切指標背後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國家的經濟生產能力。
  • 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系統思維
    原標題: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系統思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既是對過去改革成果的科學總結,也是對未來改革願景的清晰界定。
  • 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的基本概況!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1、國家治理的探索與發展(1)毛澤東主席的探索和錯誤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進程中,我們黨就不斷思考未來建立什麼樣的國家治理體系問題這種制度問題,關係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鄧小平同志想得是很深的。他考慮的不僅是要解決制約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問題,而且是要解決要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現代化問題。
  • 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文化支撐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堅持民族性、科學性、大眾化的治理標準,加快實現現代化,走向世界。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可以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提供文化理論方面的指導。  其二,心理支撐。
  • 秦德君: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維度與層級
    原標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維度與層級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命題,並把它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是國家治理上的革命性變革。
  • 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關鍵詞]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在加快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大局和框架中部署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引領、規範和保障作用,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    對標對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 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數字政府建設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重大部署,明確提出通過「建立健全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強數據有序共享」。數字政府建設由此在國家層面成為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戰略舉措。
  • 國家治理現代化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
    10月31日剛剛閉幕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出,既是對以往「四個現代化」的提升,又是在全球治理競爭背景下推進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選擇。
  • 深讀|什麼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現代化,怎樣治理社會主義國家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圍繞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主題,為全黨確立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任務。這一宏偉戰略,一方面的重點在於完善國家制度,另一方面的重點在於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標示出中國未來三十年的發展大勢,描繪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藍圖。
  • 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和全球善治貢獻中國智慧
    而且充分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和示範,也為新的全球化時代條件下世界各國共同推進區域合作和全球善治貢獻了中國智慧,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國內政外交的新境界。
  • 陳一新:「五治」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方式
    原標題:「五治」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方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國家治理現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其中蘊含的國家治理方式現代化的新要求,主要體現為「五治」——政治引領、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強基、智治支撐。
  • 社科院院長: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絕非資本主義化
    他一再強調,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關係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同志曾經預計,再有30年的時間,中國將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
  • 發揮制度優勢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已經在新中國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展現出顯著優勢,為黨領導人民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提供了堅強的制度支撐和治理保障。
  • 治理現代化呼喚政府治理理論創新
    摘要:在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政府治理創新問題是一個需要及早提上議程研究的問題。政府治理理論的創新取決於對政府治理現代化的理解和認識。政府治理理論的現代化就是要對政府治理現代化進程及其問題進行詮釋和分析,並期待對政府未來的建設提出預見性的學說,充分發揮理論穿透力和解釋力的優勢。
  • 協同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時強調,繼承和發揚黨管農村工作優良傳統、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堅持和加強黨對鄉村治理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堅持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作為主攻方向」。
  • 人民日報學習連線:怎樣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這一總目標中,大家對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比較熟悉,而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夠了解。那麼,應該怎樣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呢?
  • 武漢理工大學舉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集中培訓
    12月19日,「高校治理現代化與科學決策」高端論壇暨幹部集中培訓會武漢理工大學舉行。信思金在致辭中指出,十九屆四中和五中全會關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精神,為「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提升科學決策水平、推進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要求全校黨員幹部要按照學校制定的《關於加快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見》,謀劃並落實「十四五」時期、乃至二〇三五年以前學校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任務
  • 國家治理現代化場景下協同治理理論框架的構建
    國家治理現代化場景下協同治理理論框架的構建 2020年05月22日 08:45 來源:《黨政研究》2020年第3期 作者:賴先進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