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見證歷史。
01
又一個歷史新低出現了 !
近日,餘額寶 7 日年化收益率創下 1.978%,跌破 2%,這是該基金歷史首次跌破 2%。
2013 年,餘額寶年化收益率一度攀升到 6% 以上,吸引了一眾投資者,從而讓許多小白完成了理財入門教育。然而,7 年過去,餘額寶收益率一路斷崖式下滑,早已不復當日榮光。
2% 的收益率有多低?
簡單來說,存 1 萬 1 天利息不到 6 毛,雖說仍舊跑贏了 1.5% 的存款利率,但跑不過物價,離豬肉價格漲幅更是差著十萬八千裡。
要知道,2020 年 2 月,我國 CPI 同比上漲 5.2%,其中豬肉價格同比上漲 135.2%。
餘額寶收益率創下歷史新低,說明了什麼?
02
餘額寶收益率創下新低,說明貨幣寬鬆時代正在到來。
2020 年,面對意外事件衝擊,全球同步進入寬鬆時代。
正如《時隔 12 年,全球重回危機模式》一文所論,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再次開啟 " 大水漫灌 " 模式,甚至祭出了 "0 利率 " 乃至 " 負利率 " 的超級大招。
中國雖然保持了相當的政策定力,但在多輪降準、降 LPR 利率、調低逆回購利率、下調銀行超額準備金利率等政策組合拳的刺激下,利率走低也是大勢所趨。
過去兩個月,美國 10 年期國債一度跌破 1%,創下近百年以來新低。而中國 10 年期國債從去年底的 3.3% 回落到如今的 2.5% 左右,1 年期國債從 2.6% 下滑到 1.5% 以下。
國債收益率是無風險利率,也是市場利率之錨,其變化代表著市場利率的走勢。
正如《最強降息信號》一文所論述的,寬鬆時代,利率下滑,幾乎所有資產的收益率都在下滑,以餘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自然難以置身事外,實體率和樓市利率均有進一步下調的可能。
03
弔詭的是,創下歷史新低的貨幣基金,仍然遭到瘋搶。
今年前兩月,我國貨幣資金投資規模猛增近萬億,而美國在股市熔斷後一周貨基總規模就猛增近 3000 億美元。
這個現象很有意思。理論上講,收益率下滑,投資者應該避而遠之,為什麼會出現相反的結果?
這背後正是避險需求陡增所致。面對疫情衝擊,面對經濟波動," 現金為王 " 成了主流思維。
這與貨幣基金的特性有關。
餘額寶是典型的貨幣資金,主要投資於銀行間協議存款、國債等固定收益類資產,不同於股票資金也不同於債券資金, 貨基流動性最好,相對安全。
過去一個月,全球資本市場泥沙俱下,以穩健著稱的美股不到一個月連續熔斷三次,而黃金、比特幣等所謂的避險資產,在流動性匱乏之下也一度遭遇拋售,價格出現大幅波動。
這種背景下,流動性最強、相對最安全、最接近 " 現金為王 " 的貨幣基金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選擇。
04
餘額寶基金創下新低,同樣說明市場上並不缺錢。
餘額寶收益率的最高點,是在 2013 年 " 錢荒 " 期間創造的,銀行缺錢,市場缺錢,從而帶動收益率大幅上漲。
同理,如今餘額寶從最高點斷崖式下滑,創下歷史新低,恰恰說明流動性並不缺乏,市場上並不缺錢。
既然如此,為何呼籲大寬鬆的聲音不絕於耳?
事實上, 經過幾輪降準之後,市場缺的不是錢,而是銀行放貸的意願、企業借貸預期、居民擴張消費的衝動。
眾所周知,降準相當於降低銀行在央行裡的 " 押金 ",讓銀行更多錢拿來放貸。一旦銀行惜貸,不願放款,或者市場借貸的意願也不強,那麼這些大殺器很容易失去用武之地。
銀行為什麼惜貸?
一個原因是利差小了,這兩年,經過 LPR 利率改革,貸款利率不斷下行,但存款利率巋然不動,向來吃慣了利差的銀行利潤空間受損,自然放貸的意願就弱了。 至於存款利率,則受制於 CPI,也很難輕易下降。
另一個原因更為關鍵,需求不足,想要拼命放貸可能也無處可去。
要知道,這一次衝擊與 2003 年截然不同,當時主要是供給側衝擊,只要大力復工復產就能扭轉乾坤。
這一次情況變了,需求側衝擊更甚於供給側衝擊,內需和外貿先後受到影響,需求不振,企業和居民都缺乏擴張信貸的意願。
所以,這是 結構性問題,是信心問題,是預期問題,不是靠大水漫灌就能輕易解決的。
05
正因為這一點,近日,央行再次發出大招。
一方面,央行再度面向中小企業定向降準。
另一方面,時隔 10 年之後,央行再次 降低了銀行超額儲備金利率,通過 特別降息,促使銀行將錢投入市場。
畢竟,超額儲備金,相當於銀行將多餘的錢存在央行而不拿去房貸,相當於將重量級武器拋在倉庫任其蒙塵,如何能刺激經濟復甦?
同時, 為恢復經濟,新基建、擴大內需和穩定外貿被重點提及,這正是穩定需求的不二之舉。
當然,房地產也能創造需求,但地產擴張本身會帶來更多的金融風險問題,因而這一武器的使用將會百般謹慎,不到最後時刻絕不會輕易啟用。
06
餘額寶收益率創新新低,我們還能投資什麼?
餘額寶收益率創下新低,是大環境下行的結果,也是避險需求陡增的結果。
在全球經濟仍舊不確定的當下, 現金為王的思維不可或缺,低風險的貨幣基金仍舊值得配置。
當然,如果對收益更高要求,那麼 短債基金、指數基金都可作為替代選擇,這些基金雖然穩定性不及貨基,但風險卻遠遠低於混合型基金和股票資金。
同樣,作為避險選擇, 黃金固然在短期面臨拋壓風險,但在大放水時代,其對衝價值值得長期關注。
至於 比特幣,謹慎為上。且不說大漲大跌有多瘋狂,這次危機充分證明了比特幣完全沒有 " 避險屬性 ",泡沫風險最大。
房產呢?還是《 這些城市房價跌了 》一文的觀點, 如果沒有大水漫灌,沒有國家對房地產的強力刺激,房產並不適合 All in,反之同理。
來源:國民經略 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