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春聯、貼春聯,是迎新春、過大年非常熱鬧的一種文化活動。春聯起源於何時?據說起源於周朝時的桃符,直到後蜀國才有了第一副對聯。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傳這就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明清以後,春聯得到全面發展。所以說,春聯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民間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曾大力推廣春聯,在他定都金陵(現在的南京)之後,為了活躍春節的文化氛圍,他命令朝廷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在除夕之前,每家每戶都貼一副對聯貼在門上,內容要喜慶歡樂,歌頌太平盛世,祈福祝福蒼生社稷永樂安康。他還要親自巡察民間街坊居所,賞讀各類春聯。所以,春聯在明朝曾盛極一時。

其實,春聯只是對聯的一種形式,對聯還包括楹聯、賀聯、輓聯、婚聯、中堂條幅等。嚴格來說,對聯與律詩對偶句有一定的淵源,有幾分相似,上下句都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首尾呼應。所以,一幅完整的對聯應該包括上聯、下聯和橫批,結構要完整,詞句要對比鮮明。

第一、對聯上下聯字數必須一致。
對聯分上聯和下聯,上聯是5個字的,下聯必須是5個字,比如:「麗日照千門,春風暖四海。」這副春聯每聯都是5個字,上聯和下聯字數相同。如果字數不對稱,就會鬧笑話。過去對聯老師經常拿下面這副對聯來諷刺袁世凱,「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言下之意就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所以,下聯要和上聯字數相等,才對得起來!

第二、上下聯對應的詞組及詞性有講究。
上聯所用的詞語是幾個字,那麼下聯與之對應的詞組也應該與上聯相對等。如果上聯是「青山環綠水」,那麼下聯要分別找出與「青山」「環」「綠水」相對的詞組和字句,有人對出下聯「翠柳映朱門」。「青山」對「翠柳」,「環」對「映」,「綠水」對「朱門」。上下聯所用詞語的字數、詞性也要對等。對聯上下聯的語氣韻律,要跌宕起伏,又要對仗工整,也就是平仄協調。讀起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鏗鏘有力。後面我會說起這方面的內容。

第三、橫批要與上下聯對應。
橫批是對聯的「橋梁」,如果把上下聯比做人的雙眼,那麼橫批就是眉毛。橫批在書法中也叫橫額或橫聯。橫批的內容往往對上下聯的內容做鋪墊或承上啟下的作用。好的橫批,可以對上下聯起到點龍畫精的作用。所以,當我們擬好上下聯之後,一定要認真擬好橫批內容,而且必須與上下聯對應。

第四、春聯的粘貼主次有別
一般情況下,按照先易後難的原則,先貼上聯,再貼下聯,後貼橫批,因為橫批高,有些需要板凳才能夠得著。但是,也有人先貼橫批,再貼上下聯。那麼,如何分辨上下聯呢?這裡面有一個辦法。如果稍微懂得詩詞韻律的人,對平仄不會陌生。一般春聯中上聯的最後一個字是仄聲,如七字春聯,上聯平仄為:平平仄仄平平仄;那麼,下聯就應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其實與律詩韻律有相似之處。


春聯內容多以喜慶和祈福為主,也有對大自然應景的美好期盼。所以,讀起來就很興奮。這與輓聯形成鮮明對比,輓聯大多是生者對逝者的緬懷之情。讀起來給人一種緬懷逝者,為其評價一生功績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