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像道題,越帶越迷。
當孩子逐漸解鎖爬行、走路技能時,幼崽的行為真是愈發令人摸不著頭腦了。
走在路上看見地上有洞,就會不顧一切掙脫掉你的手……上手又上腳,踩踩摳摳,非得好好「研究」一番才肯離開。
在家就更行為「怪異」了,桌子底下,衣櫃裡,床底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娃爬不到。
放著好好的路不走,非得在桌子底下鑽來鑽去,這桌底到底有什麼迷娃之處?
圖片來源:Pexels
01
孩子為什麼喜歡鑽桌底?其實是因為——空間敏感期。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在其著作《捕捉兒童敏感期》中解釋道:兒童空間敏感期的發展從0歲開始一直持續到6歲。
對於孩子喜歡扔東西、摳洞洞、對狹小的空間感興趣,喜歡鑽桌底、爬進衣櫃裡;再到喜歡反覆爬樓梯,從高處往下跳等等這些表現,都是孩子運用身體對空間的把握過程。
圖片來源:Pexels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除了感受空間的大小外,還用自己的皮膚、肌肉、身體所有的東西來感知空間。
讓孩子在空間敏感期得到充分的探索自由對孩子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是孩子在探索過程孩子感受到了一種邊界感,讓孩子對自己與所處空間有更多的了解,從而對自己的感知更加信任,從中獲得安全感,自信和獨立。
同時,這種探索可以幫助孩子提高空間認知能力。當孩子進入到新環境中,可以更快判斷自己所處的環境狀況,從而更快適應新環境。
圖片來源:Pexels
空間探索的過程決定了孩子未來對世界的探索能力,也為孩子未來發展打下重要基礎。
02
不少媽媽可能會對孩子這種天天到處爬來爬去,或是站在各種桌上、階梯上跳來跳去感到頭疼不已。
要是磕著碰著了,那可是傷在兒身,痛在娘心啊。
其實,媽媽們並不需要太過擔心。別看孩子小,但其實精明著呢。
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曾設計過一個「視崖實驗」,用來觀察孩子是否有天生的深度知覺和避免從高處跌落的能力。
實驗裝置中央是一個玻璃嬰兒平臺,一邊玻璃貼著布料不造成深度,即"淺灘"。
另一邊布料與玻璃相隔一定距離,視覺上造成深度,形成"懸崖"。
圖片來源:網絡
實驗時將嬰兒放在平臺上,讓讓嬰兒的母親分別先後站在裝置的"深"、"淺"兩側招喚嬰兒。
實驗證明,嬰兒很小的時候就具備深度知覺並且這個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發展。
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在對外界環境的把握上,就具備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
因此在孩子進行空間探索時,在確保大環境安全的情況下,媽媽不妨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給孩子一個自我探索和發揮的空間吧。
圖片來源:Pexels
03
空間敏感期作為孩子的必經階段,作為家長不妨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給孩子創造條件,和孩子一起玩起來吧!
搭帳篷
可以在家中專門設置一個角落,給孩子搭一個帳篷,用毯子和枕頭等將這個小空間布置起來,讓孩子自由地在裡面探索,這樣既不用擔心受怕孩子受傷,孩子也玩得盡興。
圖片來源:Pexels
躲貓貓
和孩子玩躲貓貓遊戲,不僅可以幫助孩子認知空間大小,還可以讓孩子意識到空間大小的變換。
而且,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大人適當「裝瞎」,可是會給孩子天大的滿足感呢!
紙房子
家裡大的的快遞箱也能變廢為寶,和孩子一起動手,剪出門窗,貼上裝飾的封面,將紙盒做成小房子。
圖片來源:Pexels
不僅孩子會很喜歡地在裡面鑽來鑽去,可能還會帶著小夥伴一起在裡面說悄悄話,睡覺呢!
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敲門遊戲:
「你好呀,請問有人在家嗎?」
「請問你找哪位?」
……
也許在大人看來,這些遊戲很幼稚。但對於正處於空間敏感期的孩子來說,家長及時抓住這個敏感期並加以引導和幫助,對孩子可是好處多多哦!
參考資料: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
https://baike.sogou.com/v715354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