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行為原來對孩子這麼重要,爸媽別再阻止啦!

2020-11-15 1分鐘育兒知識

孩子像道題,越帶越迷。

當孩子逐漸解鎖爬行、走路技能時,幼崽的行為真是愈發令人摸不著頭腦了。

走在路上看見地上有洞,就會不顧一切掙脫掉你的手……上手又上腳,踩踩摳摳,非得好好「研究」一番才肯離開。

在家就更行為「怪異」了,桌子底下,衣櫃裡,床底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娃爬不到。

放著好好的路不走,非得在桌子底下鑽來鑽去,這桌底到底有什麼迷娃之處?


圖片來源:Pexels

01

孩子為什麼喜歡鑽桌底?其實是因為——空間敏感期。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在其著作《捕捉兒童敏感期》中解釋道:兒童空間敏感期的發展從0歲開始一直持續到6歲。

對於孩子喜歡扔東西、摳洞洞、對狹小的空間感興趣,喜歡鑽桌底、爬進衣櫃裡;再到喜歡反覆爬樓梯,從高處往下跳等等這些表現,都是孩子運用身體對空間的把握過程。


圖片來源:Pexels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除了感受空間的大小外,還用自己的皮膚、肌肉、身體所有的東西來感知空間。

讓孩子在空間敏感期得到充分的探索自由對孩子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是孩子在探索過程孩子感受到了一種邊界感,讓孩子對自己與所處空間有更多的了解,從而對自己的感知更加信任,從中獲得安全感,自信和獨立。

同時,這種探索可以幫助孩子提高空間認知能力。當孩子進入到新環境中,可以更快判斷自己所處的環境狀況,從而更快適應新環境。


圖片來源:Pexels

空間探索的過程決定了孩子未來對世界的探索能力,也為孩子未來發展打下重要基礎。

02

不少媽媽可能會對孩子這種天天到處爬來爬去,或是站在各種桌上、階梯上跳來跳去感到頭疼不已。

要是磕著碰著了,那可是傷在兒身,痛在娘心啊。

其實,媽媽們並不需要太過擔心。別看孩子小,但其實精明著呢。

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曾設計過一個「視崖實驗」,用來觀察孩子是否有天生的深度知覺和避免從高處跌落的能力。

實驗裝置中央是一個玻璃嬰兒平臺,一邊玻璃貼著布料不造成深度,即"淺灘"。

另一邊布料與玻璃相隔一定距離,視覺上造成深度,形成"懸崖"。


圖片來源:網絡

實驗時將嬰兒放在平臺上,讓讓嬰兒的母親分別先後站在裝置的"深"、"淺"兩側招喚嬰兒。

實驗證明,嬰兒很小的時候就具備深度知覺並且這個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發展。

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在對外界環境的把握上,就具備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

因此在孩子進行空間探索時,在確保大環境安全的情況下,媽媽不妨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給孩子一個自我探索和發揮的空間吧。


圖片來源:Pexels

03

空間敏感期作為孩子的必經階段,作為家長不妨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給孩子創造條件,和孩子一起玩起來吧!

搭帳篷

可以在家中專門設置一個角落,給孩子搭一個帳篷,用毯子和枕頭等將這個小空間布置起來,讓孩子自由地在裡面探索,這樣既不用擔心受怕孩子受傷,孩子也玩得盡興。


圖片來源:Pexels

躲貓貓

和孩子玩躲貓貓遊戲,不僅可以幫助孩子認知空間大小,還可以讓孩子意識到空間大小的變換。

而且,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大人適當「裝瞎」,可是會給孩子天大的滿足感呢!

紙房子

家裡大的的快遞箱也能變廢為寶,和孩子一起動手,剪出門窗,貼上裝飾的封面,將紙盒做成小房子。


圖片來源:Pexels

不僅孩子會很喜歡地在裡面鑽來鑽去,可能還會帶著小夥伴一起在裡面說悄悄話,睡覺呢!

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敲門遊戲:

「你好呀,請問有人在家嗎?」

「請問你找哪位?」

……

也許在大人看來,這些遊戲很幼稚。但對於正處於空間敏感期的孩子來說,家長及時抓住這個敏感期並加以引導和幫助,對孩子可是好處多多哦!

參考資料: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

https://baike.sogou.com/v71535430.htm?

相關焦點

  • 那些不能對孩子說的話,寶爸媽必須牢記心中
    有很多的寶爸媽在生活中,都是口無遮攔,也可以說是毫無顧忌,說出來的話也從不去考慮是否適合,對孩子會不會有影響等等。最終,還是在自己氣憤之下地威脅他說:「你若是再哭,爸媽就不要你了!」結果孩子聽到自己這麼一說,立即從地上爬起來,秒變乖寶寶。寶媽暗自慶幸感覺自己找對方法了。可是,寶媽在之後的一段時間發現孩子特別黏她,不管自己走到哪裡,孩子都是寸步不離的一刻都不能離開自己,感覺好像非常害怕在下一刻找不到自己似的。自己不知道孩子這是什麼情況。
  • 孩子喜歡玩沙全身髒,家長別阻止要支持,這些原因很重要
    就這樣,兩人又會因為這個問題吵起來,爭吵過後兩個人又會因為教育孩子而產生焦慮,不知道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原來上面有這麼多豐富的內容可以幫到我們這些新手爸媽,這個真的太給力了!01 孩子玩泥沙的好處前兩天,西瓜視頻創作人肖哥生活日記分享就分享了一個視頻:孩子一個人在很開心地玩泥沙,不斷地在沙堆裡用手劃出各種形狀,還用手抓起沙來玩,但是孩子爸爸並沒有阻止!
  • 做個言而有信的父母,原來這麼重要,別再欺騙孩子了
    如果您平時在生活中對孩子說了一句話,或者答應了孩子的要求而沒有做到。事後也沒有給孩子解釋,並沒給孩子講明原因,那麼這時候您在孩子的心目中已經大打折扣。父母對孩子撒謊做不到的事情,強求答應孩子或者是說壓根兒就沒想著要履行自己的承諾,只是為了讓孩子改變當時的行為,故意答應孩子這個承諾。
  • 寶寶這個「煩人」的小動作,其實是大腦發育良好的表現,別再阻止
    不少媽媽都覺得寶寶這種亂扔東西的行為是錯誤的在一次次撿回來扔出去、撿回來扔出去的過程中,相信媽媽們都崩潰了:為什麼寶寶這麼喜歡扔東西啊所以扔東西是寶寶成長的表現,應該是一件令爸媽開心的事情。但是,家長也要告訴孩子:哪些能扔,哪些不能扔,以及可以在哪扔。
  • 爸媽先別忙著阻止!細心引導說不定能收穫一位創意大師
    孩子愛塗鴉?爸媽先別忙著阻止!塗鴉期的敏感期這種亂塗亂畫的行為依個體發育的不同會在2歲左右開始,一般會持續到3~4歲,甚至5歲左右。塗鴉的來歷塗鴉(Graffitist),是一種結合了「嘻哈(HipHop)」文化的塗寫藝術,形成於上世紀70年代初的紐約。
  • 讓孩子畫畫原來這麼重要!別等孩子長大了再來後悔!
    1、記憶能力的提高也許看到孩子毫無「藝術感」可言的繪畫,大人們的第一反應是「信手塗鴉」,這無可厚非,如果小孩的繪畫完全符合大人門的審美觀點,那樣就說不上「想像」了,如蘋果,因為4、情緒的及時宣洩著名教育家迪斯特·韋赫指出:「畫1小時畫獲得的東西,比看9小時獲得的東西還多。」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心理學家有時候治療病人的時候要先讓病人畫幅畫的原因。
  • 過來人直言:對孩子再親也別做以下事,否則將來寒心的是自己
    當在孩子身上投入的越多,放進去的愛越多,就會越想要讓孩子也明白這種愛,作出一些行為來回應。就比如閨蜜說過的一些話,她越愛孩子就越希望孩子也愛她,不是只有孩子會有不安,大人也會,經常會擔心待孩子那麼好,孩子能不能也對自己那麼好。雖然知道這大概率是不可能的,但是當父母的依舊會抱有一絲希望。父母對孩子親,做出的付出可以是無條件無限制的,但孩子愛父母,卻並不是。
  • 寶寶這些行為是聰明的表現,分月齡引導很關鍵,別再怪他淘氣了
    0-1個月:練習反射行為寶寶剛出生時的大部分動作都屬於反射性行為。就像小鴨子出生後,會把第一眼看到的移動物體當作是媽媽一樣。這種能力與生俱來,不需要學習。新生兒也是一樣的,為了更好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他們天生就掌握了很多反射性動作。比如用手撫摸寶寶的臉頰,他會把頭轉過來,張嘴做出吮吸的動作,這是覓食反射。
  • 寶寶吃飯時這個「壞毛病」可以促進大腦發育,爸媽先別忙著阻止
    每當看見寶寶有這個舉動,總是會制止寶寶或者輕拍寶寶的小手「警告」。其實呢,寶寶用手抓食物對寶寶發育可是有著意想不到的好處呢!手抓食物對大腦的好處有科學研究表明,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對腦部發育有重要的影響。大概從寶寶9個月左右就會開始用手抓食物進食。
  • 寶寶出現這些「煩人」行為,家長別盲目阻止,寶寶正在悄悄探索呢
    其實育兒的主旨是了解孩子的身心發育規律,順勢而為,但是很多家長卻缺乏相關的知識,把孩子符合發育規律的一些正常行為認為是不好的,甚至會加以阻止。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就會經歷一些敏感期,在這些敏感期裡,孩子所做的一些行為主要是為了擴展認知,促進身體和大腦的發育。家長朋友們如果捨得放手讓孩子探索,那麼孩子就能夠順利的進入下一個敏感期。
  • 別再對孩子說:媽媽不要你了!傷害超乎你的想像
    看到孩子這樣的態度,朋友不免有些擔心,這句話對孩子的影響。生活中,有太多大人喜歡對孩子說「媽媽不要你了」這句話,表面看似是玩笑,其實對孩子的殺傷力極大。被拋棄的恐懼,會讓孩子的內心長期存在陰影,有時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
  • 孩子自由塗鴉是好事別阻止,家長做好這5點,對孩子成長更有利
    於是,她拉著瑞瑞的小手,很嚴肅地對他說:「寶貝,不能再到處亂塗亂畫了啊!」瑞瑞點頭答應了,可只要媽媽一轉身沒注意,他又開始到處亂畫了,面對兒子的屢教不改,媽媽感到煩惱不已,不知道該不該阻止孩子到處塗鴉的行為。01 塗鴉是孩子宣洩情緒及心理語言的表達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瑞瑞媽媽這樣的經歷。孩子喜歡拿著筆到處亂塗亂畫,父母一再制止,孩子卻屢教不改。
  • 1歲前嬰兒的這些「不良行為」是大腦在快速發育,別阻止請幫忙
    國外有個詞叫terrible two 指的是孩子在2歲的時候會異常的難帶,他的身上會有很多讓大人無法理解的行為,比如出門前一定要擺好自己的玩具順序;比如一言不合就會伸手打了旁邊的小朋友。之所以媽媽們會感到異常的痛苦,是因為對孩子成長的不了解。 孩子的每一次「異常」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比如可怕的2歲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是孩子認知發展的過程。
  • 離婚後,別把孩子帶入你倆的恩怨糾纏!這些事,不能對孩子做……
    具體操作指南如下:別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壞話這是多數夫妻關係不好的人會做的事,要麼是純屬為了洩憤,向孩子倒苦水;要麼是有意無意的通過打壓對方達到拉孩子進入自己陣營的目的。這麼做,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太大了,為什麼呢?因為在孩子心中,爸媽的重要性是一樣的,誰說誰的不是,都會讓他感到痛苦。
  • 原來女性「生二胎」可以這麼晚,醫生建議:過這個年齡就別生了
    導讀:原來女性「生二胎」可以這麼晚,醫生建議:過這個年齡就別生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這個回答很重要,父母別再答錯了
    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另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呢?」
  • 熊孩子很欠揍,爸媽不打孩子,還能怎麼辦?
    熊孩子這麼「欠揍」,爸媽也習慣了非打即罵。可是,事實證明,這種懲罰措施最多只能宣洩爸媽的不滿,對熊孩子根本就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甚至還會給熊孩子造成嚴重的後果。越打越逆反: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打孩子這種教育方式,並不值得提倡。爸媽打孩子次數多了,孩子會感覺特別委屈,踩中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爸媽越打,越不讓孩子做什麼事,孩子越偏偏要去做,故意給爸媽添堵。孩子性格自卑:小孩子自我意識逐步完善,會有很強的自尊心。
  • 孩子總愛發脾氣先別阻止,爸媽這4種做法更讓孩子受益一生
    帶孩子真的太難了,但孩子哭、鬧脾氣的原因無非以下4種:1、需求得不到滿足寶寶想買玩具啦、想玩手機啦、想看電視等這些需求被拒絕了,想要的得不到,自然不開心啦。2、受委屈「情緒的分化」認為,新生兒最開始只有「高興」和「不高興」兩種情緒。
  • 真相原來是這個,爸媽速看
    有爸媽問。3歲以上的寶寶還好辦,能聽懂爸媽的話,也能老老實實站著,讓爸媽測量身高——小腦袋、小屁股、腳跟緊貼測量尺,爸媽瞅兩眼測量尺的刻度,就能準確知道寶寶的身高了。3歲以下的小寶寶,可沒這麼配合,尤其是幾個月的小傢伙,別說站了,躺床上都扭得像小麻花一樣,量板剛一放上去,就腳一蹬竄出去了,還會讓爸媽老老實實測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