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變革——華為的三次生死轉型

2020-10-20 喬諾之聲


主持人:

經營變革本質上就是戰略,秦德老師是華為公司第一任戰略部部長,真正操盤過華為公司戰略的人其實是不多的。秦老師從1997年加入華為到2013年經歷了戰略部部長這樣的關鍵崗位,並在企業網BG做過市場到商機的變革,這是鐵三角裡的關鍵環節。今天也是我本人首次聽這些內容,所以我想藉助各位熱情的掌聲,邀請秦老師為大家帶來一天的精彩分享!

秦德老師:

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謝龍波的介紹,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贏在變革。華為2016年對外宣布收入達到5200億,但是最早華為是從2萬塊錢起家的,這個成長經歷應該是值得很多中國企業去學習和借鑑的。


現在很多企業到華為去學習,華為會介紹很多現在的管理理念,其實華為現在的東西對一些企業可能是不適用的,大家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發展階段,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學習。

第一部分講華為成長當中經過三次非常痛苦的轉型。

很有幸的是我在華為17年,親身經歷了這三次轉型。所以今天可以根據個人的親身經歷,結合一些重要的案例,給大家分享一下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的一些痛苦和管理精髓。在整個轉型過程當中,就我個人來講既是受害者,但到最後我又變成一個得益者,而且是對我一生來講是最大的得益者。

大家知道轉型要成功,也就是說組織變革要成功,最主要是人。人是最大的動力,也是最大的阻力。很多企業家在做轉型的時候經常會發現,很多事情都是因為人的問題,有的是企業家個人思維的問題,有的是中高層沒有跟上他的節奏,最後發現都是人的問題。

我親歷了從一開始對變革牴觸,到後來不但順應了變革,而且主動投身到變革之中的過程。其實從華為的轉型過程中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共性的問題,講華為,但大家可以在裡面看到自己的問題。

目前經濟不好,很多企業像實體商場等受網際網路的衝擊其實很大,最近很多國企開始轉型,開始國際化,因為在國內發生了增長的瓶頸;也有很多企業包括在座的企業還是賺錢的,我在2016年諮詢過的幾個公司也都是增長的。在經濟情況不好的情況下,有些企業在停滯、衰退,而有的企業在增長。在衰退的企業非常急,各種培訓都去參與,就是想看怎麼轉型。

有的在增長的企業比較小,剛完成了第一個小目標,覺得自己目前的能力根本不可能支撐10億;還有很多1020億的企業要上百億,都感覺管理、組織、人才跟不上。所以轉型已經成為很多企業在思考的問題。

企業都想轉,但是有一句話叫不轉是等死,轉不好可能死得更快,這就是企業管理的一個悖論。我們來看一下那些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我們應該都用過諾基亞,大家知道它最早是做什麼的嗎?做木材生意的,他做木材轉型到做功能手機,非常成功,他曾經達到17年的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


當智慧型手機來的那一天,蘋果2004年推出了第一代產品,而那一年諾基亞達到了歷史上最高的全球市場佔有率40%。而在這次功能機向智能機轉型的過程中,諾基亞是非常失敗的,就是因為它的功能機太成功了。諾基亞前CEO最近寫出了一本書,他說他當時已經知道了蘋果機這種智能機可能是方向,但是他們從來不認為它真的是方向,因為它太成功了,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人願意真正的轉型。也就是說如果公司老闆、高管層沒有真正的在思維上重視,轉型一定是失敗的。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蘇寧的案例。為了迎接網際網路的挑戰,積極構建O2O的商業模式來迎接這次挑戰。蘇寧的老闆戰略非常堅決,思維也非常正確,高管層也對轉型戰略非常支持。因此,蘇寧引進IBM一套非常先進的系統來建立蘇寧易購平臺,它跟諾基亞不一樣了,但是轉型過程仍然遇到了很多問題,為什麼?它的組織、能力、流程包括激勵機制不支持轉型


IBM系統是非常複雜的,初期很多人不會用這套系統來管理線上業務,而且線上流程和線下流程沒有融合。很多年輕人特別是女士經常會網上購物,大家會在網上進行比較,看誰的價格最便宜,然後到蘇寧電器實體店去體驗,體驗完以後又回到網上下單。蘇寧實體的業務員忙半天,銷售又到網上去了,跟業務員的業績有什麼關係?所以業務員初期排斥這樣的顧客。

第二,銷售結算系統初期也是兩套獨立的,網上是一套,實體店又是一套系統,沒有融合,那邊最新的價格這邊不能及時更新。由於流程不支持,組織不支持,考核不支持,人的不支持,所以造成轉型初期的很多問題。

但是,目前蘇寧線上線下的融合已經不錯了。雖然目前蘇寧的財務指標仍然不好看,但逐漸在好轉,相信會走到很好的未來。美國今天的10大零售企業,有9大是傳統零售通過O2O轉型成功發展起來的。

轉型要轉成功,轉型戰略要正確,思維模式、流程、組織,包括人的能力培養和考核,都要跟隨戰略進行轉型變革,否則轉型戰略就會落空。

華為轉型最早是從1998年開始,當時已經渡過了企業的生存期。再早一點,任正非講的很清楚,活下來就是華為最大的戰略。1998年在公司發展勢頭很好的情況下,進行了一次主動變革,標誌就是以客戶為中心的集成產品開發流程變革。

華為在2002年出現了歷史上一次負增長,從255億往下走,很多公司在這個體量往下走就死了。華為在這個關鍵時候,又進行了第二次變革,從國內市場走向全球化的變革。

2005年出現了增長的緩慢期或叫平臺期,華為此時在向移動終端和海外發達市場發起進攻。再往下2012年又是一個增長緩慢期,華為正式宣布從運營商市場向消費者市場和企業網轉型,正式宣布終端BG和企業網BG成立,從原來B2B市場向B2b(b:行業/企業客戶)B2C市場轉型。

從這裡能看出,變革是要有代價的,企業要有心理預期。因為在變革過程中,老流程和新流程之間的切換,人的能力和思維的轉變,做事的方法都會有不適應期。因此,各位企業家、高管都要知道,變革是有代價的。但是一旦變革成功,就可以發現華為後來的增長是指數性的,發展後勁很大。


1.IPD變革

第一次轉型從1998年開始,當時發展很好,為什麼要轉型?很多人不理解。

華為每一年都有一次市場部大會,一線主管回到總部,除了與機關各部門一起進行工作總結和表彰,關鍵的是進行第二年的形勢分析、工作規劃和經驗教訓的總結與分享,除了公司級的,還有各體系之間的。華為公司有一年在深圳體育館開了個萬人大會,其中給研發部門發的獎,是用有機玻璃鑲著的產品呆死料。也就是很多研發設計出來的產品,沒有賣出去,直接變成了庫房裡面的呆死料。當時很多「創新產品」都是盲目創新。給大家這個,對研發人員是個非常大的觸動。不但給公司造成大量的投資浪費,而且失敗的產品對研發士氣打擊也很大。

大家在思維上有很大的觸動,但還是不知道怎麼做事。這時IBM給華為推薦了IPD流程。這個以客戶為中心的、以市場為驅動的集成產品開發流程變革,啟動了華為的第一次變革。

2.全球化轉型

第二次變革從國內市場走向全球市場,這一次變革是一次被動的變化,就像很多公司出現問題了不得不變革。

那幾年華為出現的問題是什麼?

  • 首先從大的經濟來講第一次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很多投資不投了;

  • 中國政府遲遲不發3G牌照;

  • 華為當時在中國市場已經達到40%多份額。什麼概念?對於一個客戶來講,在選擇供應商的時候不會讓一家供應商獨大,這對於供應鏈風險防範以及商務談判都是非常不利的,會被這個供應商綁架,所以華為在國內的增長遇到了瓶頸。

  • 外部市場如此不好,內部又出現了很多問題。之前的網際網路泡沫影響仍在,華為內部高管出走,而且帶走600多研發骨幹。

所以華為只有一條路——從國內市場走向國外。雖然當時任正非寫了一篇激情昂然的文章雄糾糾氣昂昂,跨過太平洋但是在華為內部,中高管是降過薪的,這是一次被動的變革。而這次轉型卻對華為業務發展和管理的蛻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B2b企業市場和B2C終端市場轉型

第三次轉型,一開始進入終端市場也是被動的。當時國內5年不發3G拍照,而是建設技術落後的小靈通。小靈通每年有200億的設備投資,加上終端有400億的投資,主要是UT斯達康和中興兩家分400億。中興歷史上達到了華為的3/4還多的銷售額。

為了不影響華為的主航道,採用了被動的競爭策略而進入終端領域。建設3G時期,終端種類很少,運營商要求設備商必須配套提供終端,因此,華為繼續進行移動終端的研究和開發。今天華為終端的成功,其實是基於過去8年多的積澱。而2012年正式成立消費者事業群(終端)和企業網事業群,則是一次基於對產業價值鏈變化深刻洞察後的主動變革

這是三次大的轉型。

相關焦點

  • 華為ITR服務變革與服務戰略轉型怎麼做?與LTC和IPD啥關係?
    華為經過IPD研發管理變革後,現在產品質量當然已經大幅提升了,但服務仍然是不斷地進行變革,以確保服務仍然是核心競爭力之一。那麼針對服務體系,華為是如何進行管理變革的呢?華為啟動一個叫ITR(Issue To Resolution)項目進行變革。
  • 偉大變革中的軍隊轉型
    第 1 2 3 4 5 6 7 8 9頁   三  軍隊轉型,是在社會變革大背景下展開的,也是社會轉型的一部分。一場偉大的社會變革與一支偉大軍隊的轉型,在改革開放歷史條件下內在地疊加、融合,演繹出威武雄壯的活劇。  社會是軍事的「母體」,軍隊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
  • 異類華為:華為是如何擁抱「變革」的?
    華為如何打造自己的技術優勢,形成區別於小米的競爭力? 蘋果剛剛發布了手機,華為內部一片笑聲。蘋果的三攝模仿華為、雙卡模仿華為、人工智慧也在模仿華為。 為什麼說華為有信心,在未來兩年之內超越三星和蘋果?因為華為有底氣。 華為這麼多員工,怎麼形成我們的管理體系和技術優勢?怎麼從戰略到執行?華為是通過三十多年的變革,做到厚積薄發的。
  • 《華為管理變革》讀後感:管理變革—企業發展的內驅動力
    華為的成功有很多的秘密和長處。作為現在中國通信乃至世界通信的前三名,華為的成長歷史和發展歷史成為了很多企業借鑑的成功經驗。《華為管理變革》一書,分別從1.華為管理變革:概述。2.高管團隊與組織變革:基於制度化變革視角的解讀。3.華為的集成產品開發變革。4.華為供應鏈管理變革。5.華為財經管理變革。6.華為的人力資源體系變革。7.華為研發管理變革。
  • 華為、TCL、阿里巴巴、寶鋼、國網上海電力財務轉型案例分析
    每晚七點半,一起看財資看未來 隨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顛覆性技術的發展,數位化、智能化正在全面升級企業服務產業,商業模式創新步伐加快,企業的財務管理也進入到了轉型和變革時期,企業財務迫切需要從「核算型帳房先生」到「管控型作戰參謀」再到「價值型資本運作」轉型,這也是企業贏取未來的關鍵
  • 【演講實錄】華為雲全球基礎設施規劃部薛琴:華為數位化轉型和內部...
    華為的數位化轉型之路華為內部業務為何要進行數位化轉型上雲增加土地肥力不斷增加土地肥力,通過內部持續變革,內部企業管理運作變革、流程和信息化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內部運作效率,打破部門牆,減少公司內耗和運營運作成本,支撐企業高效運營。前段時間網上一篇文章研究華為為什麼成功,有兩個觀點我比較認可。第一、對外一切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產品管理,以客戶為中心打造產品和解決方案。
  • 華為雲全球基礎設施規劃部薛琴:華為數位化轉型和內部企業上雲實踐
    華為的數位化轉型之路華為內部業務為何要進行數位化轉型上雲 增加土地肥力不斷增加土地肥力,通過內部持續變革,內部企業管理運作變革、流程和信息化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內部運作效率,打破部門牆,減少公司內耗和運營運作成本,支撐企業高效運營。前段時間網上一篇文章研究華為為什麼成功,有兩個觀點我比較認可。第一、對外一切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產品管理,以客戶為中心打造產品和解決方案。第二、對內不斷提升運營效率。
  • 華為上海展示「四大Engine」新品:助力智能時代企業數位化轉型
    面向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一場大範圍與深層次的科技變革和產業變革正在發生,各種機會與挑戰層出不窮。華為全球產業展望(GIV)預測,到2025年數位化將在生活、商業、社會形態領域掀起前所未有的變革,將創造23萬億美元的市場空間;與此同時,人工智慧(AI)、5G、Wi-Fi 6、雲等新興技術的成熟與普及,對網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新的挑戰。  網絡走向智能化時不我待。
  • 企業變革必經的三個階段
    華為1988年十幾個人舉債2萬元創業, 華為今日對外公布了2017年年報,年報顯示,2017年華為利潤近300億元人民幣華為每天賺1.3億,員工平均年薪近70萬元,任正非持股比例僅佔1.4%。華為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6036億元,同比增長15.7%;淨利潤為人民幣475億元,同比增長28.1%,平均每天賺1.3億元人民幣,成為全球最大電信設備供應商。
  • 對話華為王俊:因為WeLink,華為數位化轉型的成功可以複製
    而就在開工首日,在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員工在崗的情況下,19萬華為人用華為雲WeLink召開了4萬場視頻會議、1萬場跨國會議,順利支撐了華為業務的正常開展。像華為一樣體量的大型集團,開發自己的辦公產品並不在少數,但像華為雲WeLink一樣在商用後立馬取得如此亮眼成績的並不多見。
  • 這15本高居「數位化轉型圖書榜」的好書,決定未來變革之路
    微軟公司則認為數位化轉型是將人員、數據、流程和顛覆性技術組合在一起並對組織進行變革,以創造新的客戶價值。/02華為數據之道作者:華為公司數據管理部這是一部從技術、流程、管理等多個維度系統講解華為數據治理和數位化轉型的著作。華為是一家超大型企業,華為的數據底座和數據治理方法支撐著華為在全球170多個國家/地區開展多業態、差異化的運營。
  • 國網重慶電力攜手華為,推動電網行業智能化、數位化轉型
    能源行業正經歷一場智能化、數位化轉型變革,電網如何藉助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實現轉型升級?11月20日,上遊新聞記者了解到,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攜手華為公司,雙方就共同推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合作進行交流溝通,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整合資源,利用雲、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助力電網行業智能化、數位化轉型升級。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陳連凱提出,國網重慶電力利用數位技術為電網賦能,推動數據資源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
  • 內外新形勢正加速醫藥產業鏈變革,數位化轉型將產生巨大影響|鈦刻...
    3月12日20點,由鈦媒體、鈦客專家主辦,華為雲WeLink提供直播技術支持的「企業戰疫」公開課第一季,「潛流」——疫情後的行業結構性變化與機會,通過線上直播形式開展。但當新醫改政策、網際網路模式、疫情突發以及企業自身發展等內外新形勢的到來,加速了醫藥產業鏈的變革,傳統職能正逐步被取代,零售行業份額變多,行業集中度日益提高。2000年,我國提出「三改並舉」,實現醫療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中國遊戲市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內容、需求和技術方面的轉型升級
    艾瑞分析認為,目前中國遊戲市場正處於關鍵的轉型變革階段,同時行業中也存在諸多的痛點亟待產業鏈各方共同解決,中國遊戲市場——特別是移動遊戲市場——極有可能在未來三至五年內,進入新一輪的市場格局變化。中國移動遊戲市場正處於轉型變革的關鍵時期內容變革:截至2020年9月,國產網路遊戲版號下發數量997款,進口遊戲數量55款,總計1052款遊戲過審。
  • 達華智能攜手華為雲,助推傳統農業「雲端」轉型
    近年來,各行各業都在享受著企業轉型帶來的紅利,作為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業產業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漸漸從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產業逐步轉型,但大量農業企業仍保持著傳統生產方式和理念,生產效率低下、產品銷售難、利潤低、品牌同質化嚴重,生產銷售經營等等環節都存在著嚴重問題。
  • 華為蔡英華:ICT核心技術成業務轉型關鍵動力,實現轉變三要素
    蔡英華表示,希望能和更多行業數位化轉型的參與者一起,在做深做透行業的過程中,共同探討未來的發展路徑,以「懂行」的價值循環,創造出更大的行業價值。蔡英華稱,隨著華為參與到更多行業數位化轉型中去,面對需求也更加複雜和多維,往往不再是簡單的ICT需求,還會有業務和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甚至是組織運作模式等方面的訴求。如何從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
  • 乘風破浪 | 變革轉型:安永智慧財務轉型與管理諮詢服務
    在大變革的時代下,企業不能故步自封,需要積極進行戰略與業務轉型以保持競爭力,作為企業核心的CFO與財務部門,需要深度思考企業轉型下的財務轉型;而屢禁不止的財務造假、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事件進一步加深了公眾對財務數據的信任危機,也使得財務管理不得不再一次深度思考其所承擔的企業核心管理功能,例如:  財務管控和運營模式需要如何調整以匹配全球化背景下的企業與戰略轉型?
  • 普華永道與華為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涉及雲服務、數位化轉型
    普華永道與華為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涉及雲服務、數位化轉型 澎湃新聞記者 戴高城 2019-11-08 20:42 來源:
  • 百年來中國大學的三次轉型發展的歷史回顧
    根據學習對象的轉變,可以認為百年來的中國大學發展過程發生了三次重要的轉型:第一次轉型是20世紀20年代,以1922年新學制的頒布為標誌,中國大學主要以美國高等教育模式為參照系進行的變革;第二次轉型是新中國成立後,以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的成立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改革為標誌,中國大學開始了對前蘇聯高等教育模式的全盤照搬
  • ​數位化轉型的變革管理 | 隨地大小便和ERP實施
    推進用戶按照管理者的意圖來使用IT系統、及時輸入正確的信息,就是信息系統實施的「變革管理」,要推進變革,根源是企業老闆自己想不想變,會不會促成變革;其次,是員工們願不願變、能不能變。 我父親80年代在他的單位裡管「計算站」,這種部門九十年代叫「電腦中心」,就是今天的「IT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