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經營變革本質上就是戰略,秦德老師是華為公司第一任戰略部部長,真正操盤過華為公司戰略的人其實是不多的。秦老師從1997年加入華為到2013年經歷了戰略部部長這樣的關鍵崗位,並在企業網BG做過市場到商機的變革,這是鐵三角裡的關鍵環節。今天也是我本人首次聽這些內容,所以我想藉助各位熱情的掌聲,邀請秦老師為大家帶來一天的精彩分享!
秦德老師:
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謝龍波的介紹,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贏在變革。華為2016年對外宣布收入達到5200億,但是最早華為是從2萬塊錢起家的,這個成長經歷應該是值得很多中國企業去學習和借鑑的。
現在很多企業到華為去學習,華為會介紹很多現在的管理理念,其實華為現在的東西對一些企業可能是不適用的,大家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發展階段,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學習。
第一部分講華為成長當中經過三次非常痛苦的轉型。
很有幸的是我在華為17年,親身經歷了這三次轉型。所以今天可以根據個人的親身經歷,結合一些重要的案例,給大家分享一下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的一些痛苦和管理精髓。在整個轉型過程當中,就我個人來講既是受害者,但到最後我又變成一個得益者,而且是對我一生來講是最大的得益者。
大家知道轉型要成功,也就是說組織變革要成功,最主要是人。人是最大的動力,也是最大的阻力。很多企業家在做轉型的時候經常會發現,很多事情都是因為人的問題,有的是企業家個人思維的問題,有的是中高層沒有跟上他的節奏,最後發現都是人的問題。
我親歷了從一開始對變革牴觸,到後來不但順應了變革,而且主動投身到變革之中的過程。其實從華為的轉型過程中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共性的問題,講華為,但大家可以在裡面看到自己的問題。
目前經濟不好,很多企業像實體商場等受網際網路的衝擊其實很大,最近很多國企開始轉型,開始國際化,因為在國內發生了增長的瓶頸;也有很多企業包括在座的企業還是賺錢的,我在2016年諮詢過的幾個公司也都是增長的。在經濟情況不好的情況下,有些企業在停滯、衰退,而有的企業在增長。在衰退的企業非常急,各種培訓都去參與,就是想看怎麼轉型。
有的在增長的企業比較小,剛完成了第一個「小目標」,覺得自己目前的能力根本不可能支撐10億;還有很多10億20億的企業要上百億,都感覺管理、組織、人才跟不上。所以轉型已經成為很多企業在思考的問題。
企業都想轉,但是有一句話叫「不轉是等死,轉不好可能死得更快」,這就是企業管理的一個悖論。我們來看一下那些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我們應該都用過諾基亞,大家知道它最早是做什麼的嗎?做木材生意的,他做木材轉型到做功能手機,非常成功,他曾經達到17年的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
當智慧型手機來的那一天,蘋果2004年推出了第一代產品,而那一年諾基亞達到了歷史上最高的全球市場佔有率40%。而在這次功能機向智能機轉型的過程中,諾基亞是非常失敗的,就是因為它的功能機太成功了。諾基亞前CEO最近寫出了一本書,他說他當時已經知道了蘋果機這種智能機可能是方向,但是他們從來不認為它真的是方向,因為它太成功了,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人願意真正的轉型。也就是說如果公司老闆、高管層沒有真正的在思維上重視,轉型一定是失敗的。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蘇寧的案例。為了迎接網際網路的挑戰,積極構建O2O的商業模式來迎接這次挑戰。蘇寧的老闆戰略非常堅決,思維也非常正確,高管層也對轉型戰略非常支持。因此,蘇寧引進IBM一套非常先進的系統來建立蘇寧易購平臺,它跟諾基亞不一樣了,但是轉型過程仍然遇到了很多問題,為什麼?它的組織、能力、流程包括激勵機制不支持轉型。
IBM系統是非常複雜的,初期很多人不會用這套系統來管理線上業務,而且線上流程和線下流程沒有融合。很多年輕人特別是女士經常會網上購物,大家會在網上進行比較,看誰的價格最便宜,然後到蘇寧電器實體店去體驗,體驗完以後又回到網上下單。蘇寧實體的業務員忙半天,銷售又到網上去了,跟業務員的業績有什麼關係?所以業務員初期排斥這樣的顧客。
第二,銷售結算系統初期也是兩套獨立的,網上是一套,實體店又是一套系統,沒有融合,那邊最新的價格這邊不能及時更新。由於流程不支持,組織不支持,考核不支持,人的不支持,所以造成轉型初期的很多問題。
但是,目前蘇寧線上線下的融合已經不錯了。雖然目前蘇寧的財務指標仍然不好看,但逐漸在好轉,相信會走到很好的未來。美國今天的10大零售企業,有9大是傳統零售通過O2O轉型成功發展起來的。
轉型要轉成功,轉型戰略要正確,思維模式、流程、組織,包括人的能力培養和考核,都要跟隨戰略進行轉型變革,否則轉型戰略就會落空。
華為轉型最早是從1998年開始,當時已經渡過了企業的生存期。再早一點,任正非講的很清楚,活下來就是華為最大的戰略。1998年在公司發展勢頭很好的情況下,進行了一次主動變革,標誌就是以客戶為中心的集成產品開發流程變革。
華為在2002年出現了歷史上一次負增長,從255億往下走,很多公司在這個體量往下走就死了。華為在這個關鍵時候,又進行了第二次變革,從國內市場走向全球化的變革。
2005年出現了增長的緩慢期或叫平臺期,華為此時在向移動終端和海外發達市場發起進攻。再往下2012年又是一個增長緩慢期,華為正式宣布從運營商市場向消費者市場和企業網轉型,正式宣布終端BG和企業網BG成立,從原來B2B市場向B2b(b:行業/企業客戶)和B2C市場轉型。
從這裡能看出,變革是要有代價的,企業要有心理預期。因為在變革過程中,老流程和新流程之間的切換,人的能力和思維的轉變,做事的方法都會有不適應期。因此,各位企業家、高管都要知道,變革是有代價的。但是一旦變革成功,就可以發現華為後來的增長是指數性的,發展後勁很大。
1.IPD變革
第一次轉型從1998年開始,當時發展很好,為什麼要轉型?很多人不理解。
華為每一年都有一次市場部大會,一線主管回到總部,除了與機關各部門一起進行工作總結和表彰,關鍵的是進行第二年的形勢分析、工作規劃和經驗教訓的總結與分享,除了公司級的,還有各體系之間的。華為公司有一年在深圳體育館開了個萬人大會,其中給研發部門發的獎,是用有機玻璃鑲著的產品呆死料。也就是很多研發設計出來的產品,沒有賣出去,直接變成了庫房裡面的呆死料。當時很多「創新產品」都是盲目創新。給大家這個「獎」,對研發人員是個非常大的觸動。不但給公司造成大量的投資浪費,而且失敗的產品對研發士氣打擊也很大。
大家在思維上有很大的觸動,但還是不知道怎麼做事。這時IBM給華為推薦了IPD流程。這個以客戶為中心的、以市場為驅動的集成產品開發流程變革,啟動了華為的第一次變革。
2.全球化轉型
第二次變革從國內市場走向全球市場,這一次變革是一次被動的變化,就像很多公司出現問題了不得不變革。
那幾年華為出現的問題是什麼?
首先從大的經濟來講第一次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很多投資不投了;
中國政府遲遲不發3G牌照;
華為當時在中國市場已經達到40%多份額。什麼概念?對於一個客戶來講,在選擇供應商的時候不會讓一家供應商獨大,這對於供應鏈風險防範以及商務談判都是非常不利的,會被這個供應商綁架,所以華為在國內的增長遇到了瓶頸。
外部市場如此不好,內部又出現了很多問題。之前的網際網路泡沫影響仍在,華為內部高管出走,而且帶走600多研發骨幹。
所以華為只有一條路——從國內市場走向國外。雖然當時任正非寫了一篇激情昂然的文章「雄糾糾氣昂昂,跨過太平洋」,但是在華為內部,中高管是降過薪的,這是一次被動的變革。而這次轉型卻對華為業務發展和管理的蛻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向B2b企業市場和B2C終端市場轉型
第三次轉型,一開始進入終端市場也是被動的。當時國內5年不發3G拍照,而是建設技術落後的小靈通。小靈通每年有200億的設備投資,加上終端有400億的投資,主要是UT斯達康和中興兩家分400億。中興歷史上達到了華為的3/4還多的銷售額。
為了不影響華為的主航道,採用了被動的競爭策略而進入終端領域。建設3G時期,終端種類很少,運營商要求設備商必須配套提供終端,因此,華為繼續進行移動終端的研究和開發。今天華為終端的成功,其實是基於過去8年多的積澱。而2012年正式成立消費者事業群(終端)和企業網事業群,則是一次基於對產業價值鏈變化深刻洞察後的主動變革。
這是三次大的轉型。